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以"娱乐"——从一组清代外销画博弈图谈起

    温文艳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以一组娱乐生活图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图像史料的清代外销画博弈图是如何映射清代社会生活百态,其主题来源可能是借鉴清代宫廷娱乐图的图式.清代外销画娱乐图作为"视觉经济"的一部分,顺应了西方市场的需求,其娱乐图像亦与当时的节令活动相关联,其中的绘画技法是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结果,以满足西方趣味.

    外销画视觉经济娱乐图图像证史

    论沈从文与胡也频爱欲书写的互文性

    刘子婷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与胡也频在交往最紧密的时期,文学创作上也相互影响.两位作家在爱欲书写上存在具体文本间的互相指涉和互相映射,即互文性.引入互文性的视角,不仅在于分析二者爱欲书写的相似之处,更大的意义在于发现文本之间的异质性.这不仅体现出相似文本的不同气质与内涵,更表现出两位作家各自的创作兴趣、创作特点,以及对于当时文学语境的各自回应.

    沈从文胡也频爱欲书写互文性

    乔迅"伤感图录"下的明清遗民绘画

    左海涛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来说,长久以来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怀、改朝换代的亡国之恨、生逢乱世的不幸与迷惘等厚重的外衣,它们被浮泛地解读成亡国之际遗民画家笔下情绪化的情感表达,使得明清之际遗民艺术的价值被弱化.乔迅对明清之际遗民艺术的"重新"解读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他以情感为主线,以图像为载体,在探究遗民情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庞大细腻的情感体系,重新阐释了易代之际遗民艺术中情感的表达,丰富了遗民艺术的价值意义.而在此过程中建构的所有脉络,又都终将服务于他所架构的"早期现代性"这一更加全面的框架.本文旨在通过对乔迅明清遗民绘画中隐含的情感主题脉络进行整体把握,从而体会他对明清艺术史研究方法的独特思考并进行反思.

    乔迅遗民情感遗民绘画现代性

    留白的隐喻:《步辇图》空间构图的秩序象征

    谢千帆叶原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幅叙事绘画,《步辇图》基于唐朝与吐蕃和亲的现实背景,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场面.画作中对觐见场景的选择和绘画空间的布局,既塑造了禄东赞与唐太宗尊卑有别的视觉形象,也构建了古代中国天地空间观念下吐蕃与唐朝的差级秩序.描绘中央之国盛世天子的形象是为了凸显"九州殷盛,四夷自服"的大唐气象,阎立本通过空间留白营造出的视觉秩序,折射了唐朝统治者对和亲事件的再诠释,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唐王朝御宇长策,建立天下共主权力正统的过程.

    步辇图唐蕃和亲空间构图图像秩序

    陈洪绶插花清供图式中的文人情

    陆瑶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今传世的明代绘画作品范畴里,以插花为题材的清供图并不鲜见.作为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图式,其中的"文人情怀"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虽然在同时代的仇英、陈淳、徐渭等画家作品中也能见到插花图式,然而陈洪绶作品中的插花图式出现次数最多且最具代表性.以陈洪绶的插花清供图以及人物画中的插花图式为切入点,分析其绘画作品中的插花清供图式状况与所表现的深层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陈洪绶寄情于插花的文人情怀.

    插花绘画图式清供陈洪绶文人情怀

    危机中的历史:彼得·伯克对17世纪艺术世界的探索

    高珊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世纪中期起,许多西方学者对"17 世纪危机"的话题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 17 世纪西方社会历史的研究成果.英国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研究员彼得·伯克(Peter Burke)教授针对17世纪艺术危机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梳理危机史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英国文化史大家彼得·伯克的观念作出了分析,这一研究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人们对17世纪西方社会和艺术真实状况的认识.

    危机史学伯克象征

    被凝视的身体:基于约翰·伯格《观看之道》中的裸女形象分析

    王梦舒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福柯的"凝视"理论下,眼睛发出的"凝视"行为不再是单纯的视线投射,更是欲望的延伸,是一种视觉控制的权力话语,它常常与阶级、性别等紧密相连.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就以西方油画中被凝视的女性裸像为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种男性凝视的背后是父权机制下的性别压迫和欲望表征,批判了这种视觉权力辖制下,女性被迫失语,成为情欲媚态的展品和权力规训的对象,在看与被看中走向自我分裂的境况.而如何在这样一个父权逻辑框架下,发挥出女性主体力量,来对抗男性"凝视",依旧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凝视裸像分裂抵抗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的四种痛苦书写

    刘鹤瑶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恩·麦克尤恩在处女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中以边缘人物和极端事件展现了自我同他人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八个看似独立的短篇小说在对封闭、放纵、缺爱、控制问题的呈现中表现了空虚、生长、孤独和压抑之痛,既有侧重又有联系,共同表现了痛苦主题,从而联结为一个整体.整部小说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道德感的缺失,并由此受到不少质疑,但麦克尤恩其实是将小说看作一种深刻的道德形式,并认为道德问题始于小说的同理心层面,这种极端描写便是为了将当代人道德丧失的问题完全暴露,从而唤起人们的反思与道德感,而在充满痛苦的书写里,麦克尤恩也在理解、追寻、温情与反抗中埋下了一丝希望.

    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痛苦

    杜甫的仁心逸志——以其涉药诗为例

    杨晓雨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一生贫困多病,医药一直是其诗中常见意象.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前期其涉药诗中以中草药为隐喻及观赏对象,充斥着儒家实用精神与审美心态;后期将中草药视为济世之物和精神家园,表达儒家"亲亲""仁民""爱物"之心及道家隐逸之思;而治病养生之用则贯穿杜甫长期贫病流离的生活.

    杜甫仁心隐逸涉药诗

    万里良图,终老天涯——耶律楚材西域诗赏析

    陈媛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耶律楚材是蒙元政权中第一个大力创作汉文诗歌的少数民族诗人.公元1219年至1227年,耶律楚材扈从成吉思汗西征,这使他对西域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有着广而深的体会.耶律楚材戎马倥偬之余不废翰墨,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主要内容为风土诗、军旅诗和感怀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自然质朴、雄浑刚健.

    耶律楚材风土诗军旅诗感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