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龚自珍诗歌中的亲情书写

    贺勤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亲情是龚自珍诗歌中比较独特的内容,它不仅表现出龚自珍在情感上细腻温情的一面,也呈现了他真诚的赤子情怀.贯穿龚自珍一生的童心观念与尊情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亲情对龚自珍的影响.龚自珍的亲情诗歌是解读龚自珍文学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之一.

    龚自珍诗歌亲情

    马龙·詹姆斯《七杀简史》中美国霸权策略的实施路径

    刘颖洁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以往后殖民文本的控诉性、否认性叙事,马龙·詹姆斯的《七杀简史》通过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牙买加国内图景的政治叙事来结构全篇.本文聚焦文本中中情局对牙买加国内大选进行干涉的两条路径,探讨中情局在寻找和培养政治大亨、技术援助和训练枪手、激活和固化政治边界、策划系列性政治暴力,以及实施暴力仪式等一系列行动背后对他国政治进行控制的隐匿动机,并透过这些动机对当时美国的霸权策略做了重构性还原与隐喻性批判.

    马龙·詹姆斯《七杀简史》美国霸权策略实施路径

    《源氏物语》:时代命运下"情困"的女性悲剧

    叶麟婧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书于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的古典小说巨著《源氏物语》,以男主人公源氏的爱情故事和生活经历为主要情节,描述了源氏与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而拥有"天照大神"般俊美面容的源氏,在痴情好色的风流性情下,注定偿还不了出现在他生命中女性之"情".这部贵族恋情的悲剧画卷通过"情"字将日本宫廷贵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本文借主人公源氏的一生,分别阐述他与藤壶女御、葵夫人、六条御息所和若紫四位女性的"情路",探究日本中古时期为"情"所困的女性悲剧与时代命运,感受日本文学细腻婉转的"物哀"美与平安时期贵族文学独特的美学特色和文学风韵.

    源氏物语情困光源氏物哀美中日文学比较

    从《萧萧》初刊本到再刊本的版本变迁看其"非常态家庭模式"建构

    王湲惠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萧》最初发表于1930年,后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返乡经历的刺激,沈从文对《萧萧》进行修改,并于1936年7月重新发表.从初刊本到再刊本,《萧萧》建构起残缺的原生家庭,以此凸显萧萧的悲剧性命运,控诉畸形的婚姻制度.《萧萧》中奇特的婚姻家庭模式也在初刊本与再刊本中构建、巩固,通过对"童婚"家庭的和谐化书写,展现了湘西的人性之美,而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隐含的是其奇特而又残酷的另一面.《萧萧》的版本变迁和"非常态家庭模式"的建构蕴含了沈从文对独特生命形式的观照和对湘西文化的忧思,表现了沈从文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沈从文萧萧初刊本再刊本非常态家庭模式

    论《文城》的多重空间叙事

    杜敏雪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城》建构了立体的多重空间:物理空间是重返历史的基点,反照着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转型之痛;多重形式表现技巧的合流搭建出网状的文本空间,凸显了空间建构实践的多种可能性;文本空白和空间意象引导读者填补叙事间隙、共筑心理空间,有助于实现文本意义的增值.通过对这些空间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探究余华对历史与生命本体的理解,研究其文学创作内隐的美学新形态.

    《文城》物理空间文本空间读者心理空间

    娜丁·拉巴基电影美学风格及文化价值

    郑好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历了20世纪长达 15 年的内战后,黎巴嫩电影产业没落.娜丁·拉巴基作为黎巴嫩本土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用电影为那些在社会中挣扎生存的人们发声.娜丁·拉巴基的电影有着很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她的作品在西方中心主义下探寻本族身份的构建,结合黎巴嫩本土的社会现状,运用非职业演员和更加贴近生活的拍摄手法——长镜头和手持摄影,展现出独特的纪实美学风格.娜丁·拉巴基的创作始终紧密围绕着黎巴嫩的现实情境,在她的三部作品中,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为黎巴嫩电影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娜丁·拉巴基黎巴嫩电影影像风格文化价值

    "四因说"理论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本体研究

    杨杰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重要的美学思想,它通过研究事物的实体或本体来探究组成世界的始基.本文对"四因说"理论进行界定,阐述它与中国动画电影的关联,着重解析中国动画电影中的"四因说",意在构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实现动画与哲学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进行反思和再认识,进而对中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升格、中国动画电影的神话题材的内卷破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因说共生潜能显隐性

    20世纪20年代上海无声电影的现代性听觉编码——女明星现场表演中身体与声音的互动

    王县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上海电影放映过程中,女明星以跨媒介的现场表演方式打破了电影叙事的虚拟性,成为影像空间、舞台空间、媒介空间的的接口,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构建出一种以电影为中介的新的媒介地理空间.女明星的现场表演重新将电影声音拉回到到现场,女性身体与声音一齐成为被看见/聆听的对象.女明星的身体与声音的互动反映了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无声电影的听觉编码机制.

    媒介化表演现场表演电影声音无声电影女明星

    "遗憾"的电影艺术:论4K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韩蕙阳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于195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时期.2021年,通过新技术手段将那时的黑白画面进行上色,重映了 4K彩色修复版的影片.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一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在促使电影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不免带给新老观众一些"遗憾".

    永不消逝的电波彩色修复原作性技艺结合

    《长安三万里》:形象重构与历史想象路径下的民族文化表达

    吴天琪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安三万里》以其恢弘的史诗风格在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影片舍弃近年来现象级国产动画主打的神话题材,转而深耕、糅合大量史实材料,进行了创新性的历史人物形象重构与故事情节想象性填补,最终完成了历史背景的史学钩沉与影像再现,成为历史题材动画电影的里程碑.影片通过主要人物李白、高适的人生沉浮与大唐由盛转衰的史实背景,传达出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豁达自在的人生态度、攘外安内的家国思想与传承不息的文化理念,迈出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文化传承与表达的重要一步.

    长安三万里形象重构历史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