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穆夏装饰艺术中的形式美探析

    南晏蕊何颖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丰斯·穆夏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以独树一帜的装饰画风格闻名于世,在作品的形式美感方面有着开创性的独到见解,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很大.学界多从梳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流变、探究穆夏的后世影响方面对其作品进行论述,或是以唯美主义、装饰性为视角展开艺术批评,鲜有涉及形式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荷加斯的审美形式规则这一切入点来解读穆夏的装饰性插画和商业海报,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其富有形式美感的装饰艺术在审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穆夏装饰艺术形式美

    唐代陶瓷雕塑的抽象造型语言的深度解读

    程诗婧李伟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唐代陶瓷雕塑的抽象之美,着重分析其造型语言特征,通过对其形状、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进行分析,揭示了唐代手工艺人们运用抽象元素所传达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考察了抽象之美在观众中引发的情感共鸣,以及人们对抽象雕塑的思考过程.关注唐代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对抽象艺术的影响,凸显抽象艺术与文化的紧密关联,强调了抽象语言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潜在影响,总结唐代抽象之美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陶瓷雕塑抽象之美造型语言文化关联

    醴陵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创新再利用研究

    贺杰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株洲醴陵陶瓷制陶历史悠久,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旧陶瓷.本文通过对醴陵废旧陶瓷的现状、再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挖掘株洲醴陵地区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创新再利用价值,研究不同类型的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多种创新再利用模式,打破取材的常规,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历史文化内涵,以期达到保护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醴陵废旧陶瓷室内陈设创新

    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儿童木构游乐设施设计为例

    刘欣明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探寻一种基于儿童发展需求的传统木构游乐设施设计策略,在儿童能更好使用的同时,以便于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更好、更受欢迎、更体现价值地发展与传承.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所替代,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传统手工艺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不容忽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儿童木构游乐设施设计为例,探讨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发展传统手工艺以满足当代儿童的需求.

    传统手工艺儿童木构游乐设施传承与发展现代设计儿童需求

    宠物友好视角下城市餐饮空间设计调查研究

    郑维维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四个餐厅为例,对宠物友好餐厅的使用模式和用户活动展开调研.以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接纳与包容、便利设施、规则与限制、双向友好四个方面总结优化宠物友好城市发展的餐饮空间设计调查研究.

    宠物友好城市餐饮空间优化设计

    竹编工艺的设计智慧研究综述

    邓勇熊亚玲张为民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编工艺具有宝贵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体现着古代中国人的设计智慧,在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竹编工艺在当代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在融入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与发挥其设计智慧、设计资源与设计能量.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分类梳理了竹编工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已有成绩与不足之处,最后基于研究现状与相关思考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

    竹编工艺竹编设计智慧传承创新

    文化记忆视域下靖西绣球的产业化传承路径研究

    刘冰寒凌霄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民族复兴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传统文化的现代叙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功能意义而备受青睐,成为发展地方社会经济,标识民族身份的核心资源.靖西绣球文化记忆的形成对民族文化传播与产业化进程有深刻影响,但文化传播模式和演变历程反映出其在文化本体、主体以及客观环境方面面临一定的传播困境.在特定的仪式空间中,靖西绣球的文化记忆得以共享.它以文本为载体,通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有效提升了大众对靖西绣球文化记忆的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手工艺人与广大社会群体共同参与了靖西绣球文化记忆的建构,这不仅加深了大众对靖西绣球的了解和认同,更为民族文化进入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记忆靖西绣球文化产业

    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路径探析——以"苏绣小镇"为例

    杨飞飞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为非遗提供了应用场景与市场机遇,非遗的融入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底蕴,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必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苏绣小镇通过打造丰富的苏绣跨界文创产品、培育特色非遗旅游路线、设立非遗工坊与传承体验点等方式,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剖析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实践路径,对非遗旅游小镇的建设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一定的启发.

    非遗文化乡村旅游苏绣小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皖北红色旅游品牌形象研究

    杨蕊王静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开展以及红色旅游相关话题的热议,乡村建设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公共设施改造与环境保护等问题,探讨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地域性乡村红色旅游品牌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小岗村为例,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皖北红色旅游品牌发展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困境,深入探索当前小岗村品牌视觉形象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品牌形象建设路径,从而促进皖北乡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经济水平提升.

    乡村振兴皖北乡村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多门类基础要素视角下的福建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

    林娜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把非遗分为十大门类,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全门类或者针对某一门类中的一种项目进行研究.而多门类基础要素视角下的福建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发现多门类非遗传承具有共同的基础要素,如方言和有形艺术表现形式,提出公众的认同和使用是方言保护与传承的基础;需要改善传承方式,培养工匠精神;创新非遗有形艺术作品与时尚融合的产业化发展路径等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门类基础要素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