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童叶庚《益智图》的出世与入世精神

    李祥文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童叶庚《益智图》同时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入其中,可谓中华传统文化的微型百科全书,是少年儿童学习国学的绝佳启蒙读物.童叶庚在《益智图》中所配文字,虽然摘自各种文献,却表达了童叶庚个人的精神境界.这些文字既表达了饮酒、求仙与隐逸的出世精神,又表达了童叶庚劝诫孩子们读书致用的入世精神.

    童叶庚益智图隐逸劝学出世入世

    网目纹图像考——从永乐宫纯阳殿藻井彩画出发

    何双巧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永乐宫纯阳殿内的藻井彩画为原点,对网目纹图像进行了初步考究.可知其源自佛教艺术,早在唐代便流行于新疆、甘肃一带,发展至西夏、辽、金时期则进一步应用在建筑彩画上,通过莫高窟第148窟所绘的"浪花"网目纹头光,以及藻井"以水压火"的寓意,推论网目纹的含义为"水波".

    网目纹水波永乐宫纯阳殿藻井彩画

    《阿姆雷特峰会》:戏剧空间与权力关系

    刘之瑜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姆雷特峰会》中的戏剧空间是阿拉伯社会政治景观与权力关系的再现,具体体现在空间实践、空间表象和表征性空间三个方面.作为空间实践的舞台空间对会议厅空间的模仿既直观地呈现了人物之间的权力关系,又凸显了政治活动的表演性特征.作为空间表象的"新民主"和西方霸权显示了专制统治权力的脆弱性和权力中心的相对性.表征性空间的建构将空间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结合,关注了空间的边缘维度,也揭示了压制性权力中的反抗性、逆反性因素,而这也源于剧作家边缘性的生存体验.

    阿姆雷特峰会亨利·列斐伏尔爱德华·索亚空间权力

    论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美国本土裔小说中的"异化"书写

    周小英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美国本土裔小说呈现的一个普遍主题.现代社会中的印第安人在保留地与城市之间徘徊,与故土的疏离以及在白人社会遭遇的边缘化使年轻一代印第安人倍感"异化".美国本土裔小说家及时捕捉到了这一"异化"主题,在文学中刻画异化、漂泊和疏离的印第安人生存状态,重塑印第安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创伤,同时展现印第安传统文化的祛魅力量.本文借用当代德国哲学家拉埃尔·耶吉(Rahel Jaeggi)的异化学说作为理论支撑,认为美国本土裔印第安人的异化感是文化断裂的间隙所致.

    印第安文艺复兴美国本土裔小说异化身份

    萨拉·凯恩戏剧的暗恐研究——以《清洗》为例

    邵培豪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洗》为英国当代剧作者、"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萨拉·凯恩创作的第三部戏剧.凯恩在此剧中刻意采用的"熟悉"与"不熟悉"并存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暗恐感受.剧作中的三组主要人物也暗合了拟人化、替身与阉割焦虑等暗恐主题.这一切赋予了《清洗》挥之不去的暗恐气息,使其能带给读者和观众独特的审美效应.而在凯恩暗恐书写的背后,则是直面戏剧对于阿尔托"残酷戏剧"的回应、作者对其自身命运的嗟叹、对冰冷残酷的社会规约的批判以及对社会边缘群体高度的人文关怀.

    萨拉·凯恩清洗暗恐直面戏剧

    从启蒙现代性到崇高现代性——早期红色电影的审美现代性表征

    陈正勇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早期红色电影沿着思想启蒙之个性解放、国家寓言的革命抗争、抗敌救国的民族独立的现代性路径演进.这些电影饱含内忧外患时期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理想和美好愿望.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理想的电影人通过底层叙事、革命叙事和抗战叙事等叙事策略,表现特定历史时期从知识分子觉醒到工人农民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团结抗战的文化现代化路径及社会发展现实.审美表达上,这些电影以"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此消彼长的螺旋双线进程表现了启蒙、革命与抗战的现代美学精神.

    红色电影底层叙事革命叙事抗战叙事审美现代性

    再媒介视域下桌面电影认知框架的构建

    闫涵之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桌面电影作为一种新奇的电影叙事,观众在观看时需要完成对桌面电影这一新文本认知框架的再搭建.其认知框架搭建基于在电影观影时的具身认知下从真实生活中提炼的社交媒体及计算机使用的感知体验,再加上对于类型惯例的"逆向搭建"而完成.前者为了让观众更深刻地意识到媒介生产出的新叙事可能性,后者则是为了遮盖其与原有叙事之间的区别,从而让观众产生一种自己在看一个从未曾出现过的全新事物的幻觉.尽管桌面电影这种新式的媒介融合构建了全新的叙事框架,但是其依靠的也仅仅是类似于"奇观"的新鲜感而需要进一步发展和验证,结合观影形成一种类似于"文体"的先在框架或原经验.

    桌面电影认知叙事学认知框架经验叙事

    拼贴造型、动作指涉与时空演绎:试论汤浅政明的陌生化动画美学

    王童语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画具有陌生化特性,而这在日本动画导演汤浅政明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中显得十分突出.汤浅政明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的表现风格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充斥着意指化的符号以及幻想与现实时空中的变换.他作品中的陌生化既是在动画本身陌生化基础上的加强,又属于他个人独特的范式.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拼贴的造型、动作的设计、时空的表现三个方面来探索这种陌生化的塑造模式.

    汤浅政明陌生化动画美学拼贴造型动作指涉时空演绎

    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认识论危机的历史考察

    于泉樽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纪录片是什么"的观念从来都是动态的.在媒介的变革中,纪录片制作观念和制作范式产生了巨大转变.技术变革带来了可以被建构的真实,制作范式的改变使得话语权产生转移,纪录片却陷入了一种认识论危机.本文从媒介变革的视角,梳理纪录电影史中关于"纪录片是什么"的认识论危机,以及危机带来的新的观看与批评意识.

    记录媒介纪录片定义纪录片伦理

    叙事填充、群像塑造与类型杂糅——电影《三大队》改编研究

    王大钊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三大队》在纪实文学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改编,丰富了故事细节、填补了叙事空白,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做出从个像到群像的拓展延伸.该片融合了犯罪片、警匪片、公路片等多种类型元素,抛弃悬疑烧脑的剧情模式,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和温情的人文关怀塑造了多个鲜活、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从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刑侦题材类型片.

    三大队叙事填充群像塑造类型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