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依托生态水利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黄瑛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城市建设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对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生态补偿,是对与自然分离的城市空间的有效缝合,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水是生命之源,而生态水利强调遵循自然法则、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立足生态水利是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研究通过依托生态水利来落实公园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公园城市生态水利实施路径

    连云港地区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薛嘉雨吴静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连云港渔村聚落具有特殊的空间形态,研究其聚落空间形态,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传统物质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自然环境、道路网络、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等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对连云港渔村进行分析研究,并选取依山临海渔村的典型代表高公岛村作为样本展开重点分析,旨在通过总结连云港滨海乡村的空间形态特征,丰富和完善我国传统渔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体系,保护和传承连云港地区渔村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为打造苏北滨海景观带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连云港地区渔村聚落空间形态

    拼贴城市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保定市西大街为例

    杜珺郝桉琪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更新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持续地进行着改善、更新与演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过去四十年中,城市更新以粗放型增量发展为主,现逐渐转向多元融合与可持续化发展.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关键部分,其更新方式尤为重要.聚焦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大街的研究,分析现存问题,并探讨如何结合拼贴城市理论,通过网络肌理织补、和谐建筑风貌构建、多元化场景营造、环境织补等策略,实现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其目的是传承并弘扬保定市西大街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为同类街区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共同促进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发扬.

    历史文化街区拼贴城市更新设计

    基于水文分布的元代集庆城空间规划研究

    石浩宇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元朝《至正金陵新志》中集庆府城图为出发点,从多个角度探究旧时水系分布与城市建设规划、人文空间分布的联系.古代大型繁荣城市大多依水而建,或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挖掘河道.在元代大一统时期前,大部分城市内外河流具有运输、御敌等功能,而在非战乱时期,其人文、经济功能逐渐占据主流.同时,城市内的建筑空间分布也受河道延伸情况的影响.根据《至正金陵新志》中所描述的,集庆城市内的经济、生产、休闲建筑基本围水而建,由此可以看出水系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至正金陵新志》水系城市布局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孔庆达孙庭祥杜中彬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中加强海绵城市理论的落实,不仅可以更新城市公园规划工作者固化的工作观念,还可借助海绵城市理论的引领作用,持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水平,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概述及其与城市公园规划之间的关系,剖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应用的积极影响,结合具体应用案例,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探索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提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道路规划、水景规划中应用的具体方法.对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有利于推动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公园规划中发挥最优的功能,确保城市公园能有效对废水实行净化处理,使水资源在城市中循环起来,进而使城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风景园林城市建设

    浙江廿八都的风土文景空间配置原型探析

    熊承霞倪玉仙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风土建筑长期以来表征着地方文明进程,是风土的空间见证者,其空间文脉的溯源与更新亟待实践出新的路径.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保护和发展风土建筑成为一个综合性难题.从空间配置方法出发,探讨传统村落中风土建筑的空间配置,寻找"天、地、人、景"之间的关联,旨在以空间配置理论为框架剖析风土建筑中蕴藏的堪舆学,深究其背后呈现的狂欢性空间特质,以风土建筑的聚集地——浙江廿八都为例展开具体分析,提出"有改还原"空间配置、"有机循环"地缘文脉、"有为创新"空间实践的三种策略,以期为风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新视角.

    风土建筑空间配置理论狂欢景观廿八都

    "双碳"理念下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研究——以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区为例

    李钰茜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址是人类生产活动和场景的历史遗存,也是传递历史脉络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媒介.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一些历史留下的工业场地被人们遗忘和搁置.引入"双碳"理念,对工业遗址景观进行改造设计研究,旨在让旧遗址焕发生机和希望,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以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区为例,分析该工业遗址现状,提出"双碳"理念下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策略,旨在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集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绿地.

    "双碳"理念工业遗址景观改造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区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矿业废弃地景观重构策略——以信阳市为例

    孟佳艳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阳市的矿产资源丰富,矿区分布呈现出"多、小、散"的特点.随着人们对矿区的无序开采,大量的矿业废弃地逐渐形成,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推进信阳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这一美好愿景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对这些矿业废弃地进行重构,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推动信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矿业废弃地景观重构为切入点,以修复信阳市矿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和激活矿业废弃地多重潜在价值为内容,探讨矿业废弃地景观重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通过探究矿业废弃地景观营造方法,提出具体可行的景观重构策略,为信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生态文明矿业废弃地景观重构

    集体记忆视角下民族特色村寨景观更新研究——以张家界市马头溪村为例

    全圣韬毛轩何雨潼刘卫国...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发展面临着历史风貌与文化形态逐渐消逝的困境.以湖南省张家界市马头溪村为例,分析马头溪村的自然资源记忆要素、物质记忆要素以及非物质记忆要素,指出目前马头溪村存在传统风貌衰退、景观功能失调、传统文化淡化、记忆传承受阻四点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记忆重塑、记忆共鸣、记忆创新、记忆共享四项策略,从景观更新的层面上保护和延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景观更新马头溪村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唐娅梅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从生态廊道、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五个维度,系统阐述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关键内容,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文化传承、全域统筹、多方参与等原则,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组织领导、投融资模式、人才队伍建设、法律法规完善和宣传引导等层面,提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旨在为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