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声嘈杂——《到灯塔去》的听觉叙事

    方传杰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对人物的听觉体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家将声音作为小说人物情绪表达的载体和情感传达的媒介.文本对声音的强调除了表明其自身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唤着人物的在场性.然而,听觉体验的复杂性在指明现实世界混乱的同时也使得小说结构呈现出一种散乱的状态.人物对寂静与噪音的反思暗示了作家试图在混杂的声音景观中重新建立起稳定的小说结构与文本秩序.伍尔夫对噪音与沉默的处理不仅表明作家对于小说结构的艺术自觉,同时也展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在混乱中寻求秩序与意义的集体焦虑.

    伍尔夫到灯塔去听觉叙事声音沉默

    《美国学者》中的文化自立思想与其现代启示

    吕立华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建国以来,国内对文化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的发展需要文化独立的支撑.爱默生的《美国学者》作为美国文化的独立宣言,直接指出美国发展需要脱离对欧洲的依赖,并从自然、过往的思想和行动三个方面挖掘"美国性".爱默生强调,与自然直接交流能激发人类心灵的独立思考,从历史中汲取养分而非全盘接受,以及通过实际行动成为"思想着的人",将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分析《美国学者》不仅能为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提供启示,还能为中国的文化复兴找到有益参考.通过对《美国学者》中"美国性"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全球多元交融背景下保持和发展民族特色与文化自信.

    美国学者爱默生文化独立美国性文化复兴

    周诒蘩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微

    周悦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诒蘩为湘潭周氏闺秀诗人群体的核心成员之一,是左宗棠妻妹,戏曲家张声玠继室,其诗作以独特的女性意识内蕴而形构了清代后期女性文学自觉发展的重要驱力.周诒蘩从特殊的女性视角出发,关注社会及内心世界,其诗歌作品展露出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认同,对独立美好人格的追求,对情意相投婚姻的坚守.本文聚焦周诒蘩诗作中的女性意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晚清以来社会观念推陈出新的具象图景,也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五四"以降的女性"新"文学中的"晚清因子".

    周诒蘩《静一斋诗草》女性意识

    文化记忆、现代性叙事与对话关系——论《繁花》中的城市经验建构

    汝怡琳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繁花》以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与人物群像为切面,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上海日常生活与都市文化,受到广泛关注.剧作依托空间中的物质实体、时间流变中的社会主体,与观众共同构建具有怀旧气息和想象色彩的城市记忆.主人公在社会意义上的悬空和情感上的空虚症候、创作者和接收者通过主体经验构建的语言世界和价值世界,构成了现代性与集体无意识的寓言.《繁花》以一种局部性的声音抵达上海精神的内部,为城市经验的诉说找到方式和途径,形成上海内部不同声音、上海与其他地区、过去与当下的对话,为文艺作品创作、城市文化挖掘、现代化景观形塑的"繁花"绽放提供经验.

    繁花都市文化上海经验现代性对话

    论小说《用筷子吃蛋糕》中的代际关系书写

    周磊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筷子吃蛋糕》是德国作家洪素珊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中,来沪逃避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芬克尔斯坦一家的代际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父母与子女在价值观念上形成了巨大的差异,特别在战后是否留在上海的问题上两代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在艰苦的条件下,代际之间的慰藉和体谅也是一家人能够走出困境的重要精神支撑.基于此,本文将从社会化视域、身份认同角度、危机中的代际依赖等方面剖析芬克尔斯坦一家的代际关系,启发对于营造和睦家庭之美的思考.

    犹太难民用筷子吃蛋糕代际关系

    文化记忆视角下城市文化IP构建——以影视剧《繁花》为例

    张家淑解学芳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记忆传承需要以特定的媒介文化符号为载体.2023 年影视剧《繁花》的爆火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是新时代上海城市文化IP的成功典范,更是个体文化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化记忆续写的文化符号.在构建策略上,以五层维度完成了对于城市文化IP的构建:在时空维度上,《繁花》对特定时空背景进行择取,复现了黄金年代的上海商业传奇;在功能维度上,《繁花》在艺术典型的塑造、人物群像的勾勒和演员的选择上进一步完成了文化身份确认;在构建维度,以微观和宏观的双重构建完成了时代精神的阐释;在视听维度,以王家卫影像美学叙事对于城市美学进行了生动表达.在构建价值上,文化IP价值与产业经济价值交互赋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展现了城市文化IP的广阔市场前景.

    文化记忆《繁花》城市文化IP

    神话、跨媒介与情动:科幻电影与身体之思

    杨焕臣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是一个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概念,在影像叙事中具有重要意义.身体对于科幻电影的叙事表达在时间意义上呈现出神话思维的身体延伸,以集体无意识和图腾崇拜的身体展演弥合了科幻电影的理性启蒙与神话文本感性蒙昧的裂缝.同时,神话通过电影媒介完成现代意义的跨媒介再述,在感官整合和叙事重构的过程中牵引着主体的情动感知,在展现身体之间、身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中,进一步反思主体焦虑等现代问题.

    身体神话媒介情动科幻电影

    控制论恐慌与自我存在焦虑——鲍德里亚"超真实"理论下电影《世界旦夕之间》解读

    尹一帆朱雯熙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电影《世界旦夕之间》是法斯宾德于1973年制作的长达212分钟的两部式科幻电影,法斯宾德不仅将自我与世界间的关系投射进影片的科幻设定之中,还借由强大的文学性结构与深刻的哲学性探讨将触角伸向了科幻以外的政治隐喻.跨越50 年后的今天,世界早已步入拟真阶段,当我们从让·鲍德里亚的"超真实"理论着眼再次解读这部电影时,发现其所映射的控制论恐慌和引人深思的自我存在焦虑仍然是切中时弊的,仍然可以为处于真假难辨陷阱中的人们敲响警钟.

    世界旦夕之间法斯宾德鲍德里亚超真实控制论

    迪士尼动画女性角色的性别实践及其民族性表达

    王文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迪士尼动画在美国动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女性角色形象历经显著演变,呈现出鲜明的类型化特征.本文通过对迪士尼动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女性角色的类型化解读,分析公主系列、英雄形象和平民形象的形成特征及审美倾向.研究发现,迪士尼动画女性角色的演变背后,反映了在民族性表达视域下,女性在"他者认知"、"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独立意识和提升社会地位.

    迪士尼动画女性角色性别实践演化民族性

    中外合拍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文化认同机制分析

    张子皓杨芷晴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中国与外方联合拍摄的有关中国题材纪录片包含多重文化认同关系,并在中国纪录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本文基于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创作动因与历时性回顾的文本梳理,分析中外合拍纪录片对于中国形象的构建与文化认同机制的生成.中外合拍纪录片采用他者视角,联合微宏叙事创新中国形象的构建路径,同时将中外合拍纪录片的文化认同特征归结为创作过程中的他者适应与他者创作对象的个体趋同,中外合拍纪录片最终形成文化合力作用于双方.

    中外合拍纪录片中国形象他者建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