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民俗文化体现

    芦甲川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获嘉县小杨庄木版年画是河南木版年画的重要一系,它以"同盟文化""封神文化"为观念依托,以西周早期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形式、题材与风格.小杨庄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设色鲜艳,人物众多,形象生动,在中国木版年画大系中别具一格.获嘉县是中国古代封神文化的发源地,《全神图》是小杨庄木版年画的主要代表,而其中《文王》《武王》《同盟牧誓》等内容在国内独一无二.

    小杨庄木版年画历史传承民俗文化

    藏礼于器:荆楚仪典器用造物研究

    吴宁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荆楚仪典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视觉符号,蕴含着楚人浪漫的韵外之致.两者代表了中华文化古代高阶的伦理观念、价值追求和审美精髓.本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视角出发,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对器物艺术价值进行剖析与提炼,提取传统造物艺术蕴含的中国智慧,探寻符合时代要义的传承与传播新路径.

    楚文化仪典器用造物精神文化传承

    地下空间景观设施设计的文化传承

    赵瑞雪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地上空间的不足,城市建设开始向地下索取,地下空间的开发设计已然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问题.在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开展.文章以北京奥运地铁支线及下沉广场空间为例,分析了其文化脉络在景观设施中的传承方法,以期为未来重庆地下空间景观设施设计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案例.

    本土文脉地下空间景观设施传承设计

    群体认知的设计表达:对山西黎侯虎的设计人类学考察

    刘轶娜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农耕社会背景下,手工艺制作在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山西省黎城人来说,他们长期相互沟通、合作,创造出了超过个人的群体智能.群体认知不但能够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它在复杂环境下产生的设计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社会文化根基的发展路径.本文利用设计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探讨群体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指导设计活动的重要性,旨在为设计和传承黎侯虎提供联系当地文化内涵的途径.

    群体认知黎侯虎设计表达设计人类学

    新媒体时代豫剧脸谱图形设计的再思考

    余乐亭周逢年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剧作为五大剧种之一,是中原文化传统的凝聚.脸谱作为豫剧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原人思想意识和精神的缩影.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豫剧的传承也面临着多方挑战.本文对当下豫剧脸谱文化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以豫剧脸谱图形在设计领域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探索在新媒体时代客观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如何对豫剧脸谱图形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设计,使它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包含视觉层面的创意表现,又有文化内涵的延伸.

    新媒体豫剧脸谱图形设计发展思考

    基于旅游体验的游戏化导览小程序设计研究

    陆歆容泳珊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提高游客对景区的文化感知程度和代入感,为景点构建多种体验,增加体验的趣味性,丰富广府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方式.对景区展开调研,结合文旅体验理论寻找游戏化的切入点,提出游戏化设计策略,并进行游戏化文旅体验设计.基于文旅体验和游戏化理论,针对广州荔枝湾景区的旅游导览设计游戏化小程序,丰富文化体验的形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游戏化旅游体验文旅体验

    中国科举博物馆文化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

    崔越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科举博物馆携带着丰富的科举文化符号,但此类文化符号应用在设计中却出现同质化、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文物载体这三个层面入手,挖掘其中的科举文化符号,并提炼科举文化文创设计的创意来源,推进设计实践,从而帮助提升中国科举博物馆文创的文化性、地域独特性、审美性设计,促进传统科举文化在设计中的创新传承.

    文化符号博物馆文创中国科举博物馆科举文化

    苏州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王虹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范围内衡量综合国力、评价地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之一,可为地方性文化表述搭建传统文化与文化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可以向文化产品转化的优质文化资源.苏州是首批 24 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通过分析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提出苏州"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

    "具身"与空间:传统手工造纸传承与复兴研究

    蒲晶晶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身"理论主张身体与环境互动引发知觉感受,传递认知信息,从而产生记忆、情绪、感情等认知.身体、认知与环境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完整运作系统,身体是基本前提,是发生认知的关键基础.夹江的手工造纸技艺就是一种"具身化"的技艺,这种技艺的传承不靠书籍纸本的明晰知识和记录,而是依赖于口口相传的身体实践经验,更多地偏向于一种手工艺人默会性的技艺.本文将"具身"理论引入对传统手工艺复兴与传统民居的保护研究,从空间角度探索一条基于"具身"理论的路径,遵循身体、认知与环境的内在有机系统,从传统手工艺的"具身性"延续到身体与空间的学说,保护与活化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民居建筑,推动传统造纸技艺的多元化发展,拓宽夹江造纸产业的发展思路.

    具身具身设计传统手工艺传统民居手工造纸

    广东青田村烧奔塔民俗公共艺术研究

    段婴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艺术乡建背景下乡村民俗的激活与创新的案例广东顺德青田的烧番塔民俗活动出发,概述烧番塔民俗的成因由来与活动过程.结合公共艺术概念分析烧番塔民俗活动与民俗文化存在的公共性与艺术性特征,发掘乡村民俗烧奔塔在艺术乡建实践"青田范式"中的影响及作用.提出将民俗与公共艺术结合,分析其意义与重要性,为乡村民俗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文明的复兴与文化的振兴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烧奔塔民俗公共艺术乡村民俗艺术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