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灵魂的羽翼何以向上:从戏剧形式看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中辩证术的意义

    邹丹娜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曼尼得斯篇》戏剧形式暗含了对追寻智慧进路的隐喻,通过回忆的展开、爱利亚学派的引入,以及少年苏格拉底的双重隐喻,指示了一条重新思考"相"与事物区分的道路.这种"辩证术"与对话体的形式呼应,是理想"修辞术"的内在要求,关乎"引导灵魂的技艺".其以巴门尼德的"一"为探究对象,通过八组推论的含混及其敞开的阐释语境,提示了一种艰难而开放的灵魂"转向"之路,从而不断接近智慧.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辩证术对话体

    陆德明的美学观念与学术影响探赜

    丁宸娴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经疏文本中潜藏丰沛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源泉.经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以儒家政教伦理观念为立足点,充分发扬儒家诗美观,赓续了儒家美学中关于"文质""美善"的论说,从而确认和维系了儒家美学的价值主体性.他还在经学诠释中对这些观点予以自觉贯彻,呈现出因时革新、经世致用、圆融博洽的美学品性,实现了理论智慧与经学实践的统一.他的审美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唐代经疏文本,对唐代美学精神生成与演进有重要贡献,学术价值不可忽视.

    陆德明经典释文儒家美学五经正义

    从人的行走姿态到作为姿态的现代艺术——论阿甘本"姿态"理论的逻辑进路

    马晓阳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甘本在瓦尔堡、尼采、本雅明、福柯和德勒兹等人的思想基础上,建构了跨越美学、艺术、文学批评、伦理和生命政治领域的"姿态"理论.这个庞杂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进路首先是人的行走姿态,准确地说,是图雷特氏综合征患者的步态.阿甘本从中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姿态的丧失以及临床医学背后的看不见的权力对人类活动的操控.而现代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理性冲击,沦为了姿态,走向了虚无主义.

    阿甘本姿态现代艺术生命形式

    文类的语境生成性——福勒对文类本质论与界限论的重构

    刘颂扬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文类理论家福勒批判借鉴德里达的反文类观、赫施的阐释学及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类本质论与文类界限论传统予以重构.其认为文类的本质不在于分类而在于交往,文类的生成不取决于特征决定而取决于要素相似,文类的界限应改写为文类的中间状态,文类的秩序形同有机体的动态生长.福勒提出一种具有语境生成性的文类理解,这一理解值得现代文类理论借鉴反思.

    福勒文类本质论文类界限论语境生成家族相似

    作为批评方式的"艺术情色学"——论苏珊·桑塔格的美学实践

    张丽瑶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苏珊·桑塔格的批评实践中,"艺术情色学"是一条隐秘的、贯穿始终的主线.她主张用一种感性的、身体化的批评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阐释,这也正是"艺术情色学"的核心所在."艺术情色学"关注三个层面的"身体".首先是批评文本的"身体",桑塔格大量运用札记进行写作,让思维凭直觉进行跳跃,从而发现没有被线性逻辑所遮蔽的、隐藏在系统之外的新颖论点.其次是审美对象的"身体",她以电影艺术为例,展示好的艺术是如何调动观众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尝、去嗅、去感觉.最后是审美主体的"身体",桑塔格提炼出本雅明身体中独特的"土星气质",以此为引来雕刻他的意识肖像,从而将他的著作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批评的着眼点.

    苏珊·桑塔格艺术情色学"身体"反对阐释

    论"气氛转向"的美学批判潜能

    陈佳欣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视域下,以"气氛"为转向的美学批判潜能,聚焦于美学领域.气氛美学重新审视西方的主流美学——判断美学,强调复兴美学的初心——感性学,把具有间性和准-物特质的气氛作为美学的本体论,将自然生态学纳入审美活动,将美学延伸至社会批判领域.

    气氛转向感性美学批判社会批判

    论鲁迅的科学认识和神思

    张佳铭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关于鲁迅神思与科学的研究,大多关注它们的相通性,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值得探讨.在鲁迅的思想中,悬拟、学思与科学指向客观世界的真理,而神思、文学和宗教则使人体悟到美与人生.鲁迅把它们当作人类历史中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们缺一不可,不分高下,同时他又划定了它们各自的范围,并针对彼此越轨的现象进行了批判.鲁迅认为调和它们的方法则是不局限于其中一个领域,对它们并行接受.

    鲁迅神思科学

    波斯特主体性理论下网文榜单建构能力的弱化

    吕宣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榜单承担着场域内各阶级发放区隔标准、争夺规则阐释权的建构功能,作为依靠市场经济原则兴起的网络文学,网文榜单的建构内涵不仅具有原始的意识形态性,还具有自下而上的大众文化性.然而由于波斯特提出的电子媒介时代主体性新构型,即建构主体的权威消解、建构对象的符号性、去中心化的双向互动,网文榜单的建构能力出现弱化,以某一文学观统摄网文场已不现实.这一现象的本质是网文评价体系在后现代背景下出现了实践问题,建构评价体系的阻碍不仅来源于他者,还来源于评价体系本身,宏大叙事的落寞,使得评价体系的规训举步维艰.

    波斯特主体性理论网文评价体系网文榜单主体性后现代

    圆明园里的诗情画意

    李营营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圆明园,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所独具的"诗情画意",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景观对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营造出了诗意盎然的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园林意境上,透过景观营造,清帝们于山水之间体仁悟道,将儒家治世理想与士人知识分子情怀予以解读、再现和升华.总之,圆明园里的诗情画意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内在文化心理积淀的一种外显与呈现,饱含着中国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自觉追求.

    圆明园诗情画意文人雅趣君子人格圆明之德

    番人进宝图的流变研究

    尹立正君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原地区与外番地区交流时,番人进宝获得人们的关注,产生了以此为主题的故事、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以中原地区与外番地区在不同时期交流的历史环境为背景,梳理出从唐代至清代番人进宝图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和面貌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隐藏寓意的转变,论述番人进宝在中国古代艺术的形象与寓意的流变.番人进宝图流变中番人特点与称呼逐渐混淆,随着明清时期有更多地区的外番人来到中原,多地番人的特点共同构成番人进宝的形象,还体现出了中原地域文化的影响.从番人进宝图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与外番地区交流时态度与思想的转变.

    番人进宝纹饰流变佛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