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研究

    刘东楠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共同奋斗的政治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精准化和实效性,但还缺乏科学、系统、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效能研究.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要素体现为指标,要植入明确的价值导向,坚持政治导向,把握住根本目标,找准工作定位,注重过程管理,着眼全局、注重整体,充分收集开展效能研究的资料要素,开展比较分析,明确效果反馈,进而构建系统科学、动态长久的评价体系.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意识流的东方编码:20世纪汉语文学与跨文化审美

    杨娅雯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与实践中,意识流叙事技巧作为一种深化心灵探索的方式,邂逅东方审美传统,从而诞生了新的美学表征与诠释.汉语文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针对此技巧进行解码并进一步创新.首先,意识流作为一种新文学范式被引入,并在与传统文学模式的对话中深化与拓展.其次,探讨了中国文学对意识流小说的个体探索和文体实践,特别是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与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区别和转变.最后详细剖析意识流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转型,并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质的多样化美学符号和意义.对意识流在汉语文学中的东方编码和文化构建的探讨,为后现代文学理论的重新审视打开了新的视野与解读路径.

    意识流汉语文学跨文化审美现象学

    山水画临摹到创作的转换研究

    杜庆磊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水画临摹到创作的转换研究从山水画的临摹和创作入手,论述如何处理好临摹与创作的关系这一绘画者所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而会先以社会学的方法切入剖析山水画写生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特性,通过具体临摹方法、创作方法,如进行创造性的临摹,可以把从临摹中汲取的营养,例如笔法、墨法、意境的营造、穿插、构图等艺术语言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在临摹与创作中间进行合理的转换与衔接,进而展现山水写生与创作的"互动对话",更好地了解山水画临摹、创作的方式方法及当下山水画发展的启示,给初学者一定的参考.

    山水画临摹创作转换

    论周杰伦歌曲的中国风——以《青花瓷》为例

    朱婉莹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曲《青花瓷》是歌手周杰伦的一首经典中国风歌曲.《青花瓷》曲如其名,具有一种柔和婉约的古典之美.歌曲的各部分形式结构紧凑,歌词韵律整齐,编曲丰富多样,唱腔慵懒自然,情感哀而不伤.歌曲意象万千,创造了一个经典的"有我之境",意蕴的蔓延亦深刻绵长.本文试从审美形式、审美情感、审美意蕴三个角度,对《青花瓷》进行审美方面的解读与探究.

    形式审美中国风

    《观》中"自然物象"的"他者"建构

    孙建豪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者"是相对与"自我"而言的哲学范畴,在艺术中是唤起"异质感"体验的重要保障,能够使作品产生阐释性和神秘性的效果.《观》作为台湾"无垢"剧场的代表性舞蹈作品,是创始人林丽珍对"神鬼""天地""人"进行礼敬的封箱之作,其中将"自然物象"进行"他者"建构的实践具有重要代表意义与参考价值.

    自然物象他者《观》形式分析

    塞尚色彩观中的多重视觉模式探析与美学考察

    叶威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彩是塞尚艺术思想的重要主题.色彩是画面的形式语言,也是意义生产的最小语法单位.在19世纪之前,素描被视作绘画的第一形式语言,更符合古典视觉模式.色彩则经历过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至印象派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逐渐成为形而上学的新主题.塞尚在色彩问题上尝试超越几何之眼与肉身之眼的绝对界限,综合了色彩学、心理学、生理学和美学等多方观点,提出多重视觉模式,以"色彩真实"还原现象之美,传递"绘画精神",创造一种具有坚实感的形式风格来连接多个主体,以审美理解来实现主体间的意义沟通.

    色彩塞尚视觉模式主体性审美理解意义

    董其昌"南北宗论"刍议

    王丽欣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中国古典绘画理论重要的理论之一.南北宗究其根本并不是流派的划分,而是对中国山水画两种不同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划分.董其昌肯定"南宗"绘画风格,并提出以"淡"为宗的审美理想和"不求形似,以画为乐"的文人画精神,对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南北宗论"主要内容的解读来探寻其真正精神内涵以及董其昌对待"南北宗"的真实态度.

    南北宗论文人画精神董其昌

    行动者理论视角下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路径分析——以贵州省水城农民画为例

    杨静郭海燕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动者理论视角下农民画的发展传承路径分析以贵州省水城农民画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将贵州水城农民画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田野考察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人类因素与非人类因素共同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从而分析水城农民画在传承发展中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及相互间所产生的影响.文章旨在突破以往对水城农民画研究中只关注人类因素而忽略了非人类因素的局限,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展开分析,丰富农民画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并给予水城农民画发展传承相应的启发.

    行动者网络理论水城农民画乡村振兴

    中国画作品中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及意义——以1976-1987 年为例

    王昕冉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中国的红色美术创作中,描绘伟人形象是永恒不变的热点.二十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这十余年间,出现了一批描绘周恩来总理形象的红色美术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多个门类,其中尤以中国画作品最具代表性.这些作品为什么会在此时期频繁出现,在构图形式、主题内容上又有何特点,如何对周总理的形象进行塑造,在此时期塑造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有何特殊意义,都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取了 1976 年至 1987 年这十年间绘制的以周恩来总理形象为主题的9幅中国画作品,通过分析它们的构图形式、画面主题及形象塑造特点等,阐释此时期塑造周恩来形象的意义.

    周恩来领袖图式中国画形象塑造

    北魏初期的佛道信仰与石刻文献概论

    刘迪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道教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消除汉人的民族隔阂,并加速以鲜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加大了借用宗教力量以推进其民族文化融合的的政策力度.道教作为汉族的本土宗教,首先被得到北魏鲜卑族拓跋部的信奉与推崇,佛教也得到北魏政权的高度重视.北魏初期的佛道教信仰对其时的政治文化影响深刻,也对石刻文献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佛道教信仰丰富了北魏初期石刻书法面貌.至今仍矗立在河南登封市中岳庙的《嵩高灵庙碑》和原立于陕西华阴市的《大代华岳庙碑》,和建于太和十二年《晖福寺碑》等,就是记载北魏初期政治文化内容和体现石刻书法价值的重要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文化价值.

    北魏初期佛道信仰石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