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忘情荣辱自拾芬芳——论楚鱼《荣辱》的欲望叙事与人性探幽

    肖睿壑彭在钦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荣辱》是一部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现实主义小说,该作品跳脱出以往官场小说的写作窠臼,冷静从容地叙写新时代公务员的宦海浮沉和人性挣扎.小说将官场作为主要的叙述场所,重现了波诡云谲的官场生态,揭露了贪腐官员的丑陋行径,塑造了不甘庸常、自省自律的青年干部叶知秋的形象.在该作品中,楚鱼从细处着眼、大处落笔,描画出官场浮世绘中的人物群像,通过欲望叙事的方式窥探隐秘的名利场,达到了观照人性、救赎灵魂的美学效果.

    荣辱欲望叙事人性观照自我救赎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游牧长城》

    汪濮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涛的散文集《游牧长城》,通过对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双重关注,展示了他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在生态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探析周涛《游牧长城》中的生态思想,可以看到周涛对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膨胀欲望的批判以及对理想生态世界的重新建构.

    生态批评游牧长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

    解构主义视域下《饭店世界》中的幽灵书写研究

    岳倩文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莉·史密斯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她大胆利用先验性的叙事技巧来展现不同的社会主题,她的幽灵书写便是最具特色的技巧之一.作者从幽灵语言、幽灵形象和幽灵空间三个方面构筑起界限模糊的幽灵世界,借幽灵把萦绕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呈现.解构主义视域下《饭店世界》中的幽灵书写研究以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幽灵学理论为基础,对史密斯幽灵书写进行研究,旨在探索现代人精神自我重构的路径.

    阿莉·史密斯幽灵书写解构主义饭店世界

    试论生态学视野下国产网剧的生存与发展

    陈鸿秀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剧作为影视剧中的新型品种,与传统影视剧、各种电视节目构成当下影视生态系统,同时它也属于网络文化生态中的分支.网剧与"近亲"的电视剧有竞争关系,更有合作共生关系;现有基础上网剧题材类型需要更加多样化,以保障其生态稳定性,同时应力求保持并提升品质;网络剧剧本资源除了原创外,改编网络文学是主要途径,同时网络漫画、境内外其他影视剧等都构成了网剧改编的生态资源.

    网络剧生态生存与发展

    天台"漫游者":华语城市电影的空间叙事

    王尧妤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叶,"漫游者"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被视作资产阶级成年男性的特权.20世纪90年代,"漫游者"集中涌现在中国城市电影之中,成为电影介入现实、观察现代性的流动视角.21世纪10年代后,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城市漫游者出现了一系列游走在天台空间的青年女性."漫游者"的身份阶级、性别年龄、游走方式都呈现出了新的转变与意蕴.

    漫游者城市电影空间叙事

    不止于女性主义的反乌托邦寓言——解读美剧《使女的故事》的影像转换与社会隐喻

    韩宜轩魏兵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美国三大流媒体平台之一的葫芦(Hulu)独家制作的剧集《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 Tale)在葫芦线上平台播出.这部改编自1985年加拿大知名女性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的影视剧一经播出,就获得观众和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该剧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叙事特色,更具有超越于女性主义进行社会隐喻的反乌托邦立意,而这正是该剧的尖锐讽刺之处.

    女性主义叙事使女的故事影像转换反乌托邦社会隐喻

    论国产动画中"新英雄"的多维度塑造

    张若琳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动画刻画了众多新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英雄形象相比,新英雄形象以更加复杂多元的方式展现出来:削弱传统英雄形象的扁平感和教育感,注入当代的文化与精神.这种艺术效果通过英雄形象的本我化、人物关系的动态化以及叙述风格的世俗化来达成.新英雄打破传统英雄的塑造方法,兼并了崇高和世俗两个方面,使得英雄形象完成新的重构,带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新英雄形象塑造审美

    竖屏短剧的美学特点与发展路径研究

    石相彬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竖屏短剧是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与竖屏观赏习惯而诞生的影视剧形式,近年来更是吸引了众多制作公司试水创作,但至今仍未创作出能够大量破圈的爆款作品.竖屏短剧的美学特点与发展路径研究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梳理本土竖屏短剧发展的历史,探讨其美学特点,根据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竖屏短剧应该通过提升专业能力增强观赏性、应用交互设计增强娱乐性、开展文化教育增强实用性来提升竖屏短剧的品质,吸引更多观众,以此引导国内竖屏短剧创作.

    竖屏短剧创作理念发展困境交互设计

    论传统艺术作品的活态化创演——以短纪录片《此画怎讲》为例

    侯静茹
    1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艺术作品的传播形式受新的艺术媒介影响,实现了从"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的演变,形成了一种新的"活态化"创演.传统艺术作品的"活态化"创演在其形式、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新颖性,然而,传统艺术作品的"活态化"创演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传统艺术作品的活态化创演研究以短纪录片《此画怎讲》为例,从新媒介背景下的传统艺术作品、传统艺术作品的"活态化"转变以及对传统艺术作品"活态化"创演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艺术作品活态化此画怎讲

    探析《盗梦空间》的俄狄浦斯情结

    莫志强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并于2010年上映的电影《盗梦空间》在设定上融入了诸多精神分析理论,其复杂的叙事下呈现的仍然是一个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故事:费舍尔和柯布作为同一个男性主体的不同阶段,深受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而无法成为父亲,他们在接受心理治疗后回到正常轨道,其病因为母亲的缺席.

    盗梦空间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