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先锋派对艺术体制的反叛——论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

    孟军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格尔在其《先锋派理论》中首次将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概念区分开来,阐明先锋派艺术的主要创作理念是将艺术重新与社会相结合.以唯美主义为界,"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带来的是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割裂,在其之后艺术以形式为内容的创作方式逐步发展并被艺术体制所驯化.对此局面,先锋派通过向自律性艺术发难,将反叛的范畴由单纯的艺术风格或内容扩大到了整个自主艺术体制,试图将艺术重新拉回到社会实践之中.它不批判在此之前的艺术流派,而是批判整个艺术体制及其发展路径,试图终止理想化的艺术自律.尽管先锋派最终以失败告终,短暂的以陌生化为手段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后也不可免俗地发展成了众多现代艺术风格中的一员,但其大胆尝试仍具有重大意义.

    比格尔先锋派艺术自律艺术体制

    罗兰·巴特神话学视域下的利希滕斯坦

    吴振宇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伊·利希滕斯坦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以大尺幅漫画风格的绘画而闻名,因移置大众文化而饱受争议.从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出发,分析利希滕斯坦作品中神话的再呈现,读解其中的神话及符号学和意识形态批判问题.

    罗兰·巴特神话学利希滕斯坦波普艺术符号学意识形态

    舍勒论悲剧性现象

    邹晓娟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论悲剧性现象》一文中,马克斯·舍勒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悲剧性这一概念做了分析,并从价值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传统悲剧理论做了必要的发展和补充.其悲剧理论是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舍勒悲剧性价值毁灭

    阿甘本的"牲人"审美理论与跨语境阐释

    侯银河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牲人"审美理论是当代意大利左翼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提出的著名观点."牲人"既可以指西方主权者运用至高权力使得人们的生命变成随时可以被杀死的"赤裸生命",又可以指阿甘本的"牲人"美学体系.例外状态是西方主权者在现当代政治治理中时常运用的政治手段:主权者决断例外状态,在例外状态之下,人们的生命随时变成"牲人"的生命.在跨语境视域之下,阿甘本"牲人"审美政治可以关照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此时,中国人的生命变成悲惨的"牲人"般的赤裸生命.阿甘本的"牲人"审美理论突显诗性正义和审美正义的特点,能够丰富当代西方文论的研究空间.

    阿甘本"牲人"例外状态跨语境南京大屠杀

    文艺批评的人民性:从政治标准到共同体美学

    邢祥虎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性"的概念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发展成为我国文艺批评理论建设的主导范式.延安时期,毛泽东强调文艺批评必须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相统一,但政治标准应摆在首位,因而"人民性"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和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下,"人民性"被赋予党性、民族性内涵,文艺批评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后,文艺批评的"人民性"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共同体美学表达.

    文艺批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美学

    李渔《琵琶记》改编的匠心

    吴月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琵琶记·寻夫》一节的改编历来饱受非议.实际上这一改本是李渔是从戏剧的搬演特征出发对剧本进行的再创作,改本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戏剧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和改编过程中的匠心独运.从戏剧的搬演特征出发去分析李渔《琵琶记》的改本,能发掘出李渔改编的匠心所在,进而深入了解他的戏剧理论.

    李渔琵琶记搬演特征

    观念与表达——"大小李将军"作品考释

    郭君涛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对于金碧山水样式的创制和探索,引领了着色重彩山水画历代的发展和延续,成就了唐代金碧山水的高峰,乃至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的首座高峰.本文通过对二李相关山水画作品在内容样式、绘画材料、线条、设色等四个核心因素的分析与考证,力图呈现其作品样貌特征.

    金碧山水青绿山水李思训李昭道观念

    《益州名画录》美术史料价值管窥

    刘娜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多被视为品评著作,但其亦具画史性质,材料也多来源于实地考察,记载翔实,可补史之不足.《益州名画录》只记"益州"一带画家,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地方性绘画史籍,其中存录的一些作品以及现已散佚不传的书籍资料,内容皆与蜀地人、事相关,具有保存文献史料的史学价值,对研究成都一带唐、五代及宋前后时期的绘画活动,特别是寺观壁画方面的成就和风格,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寺观壁画史料价值

    《三才图会》辑录中蕴含的造物法则

    赵婷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类书《三才图会》包含着大量与中国古代造物活动相关的文献辑录、图谱绘制、设计评价等,这些图文资料对我们探究当时的造物思想与造物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才图会》辑录中蕴含着几个造物法则,即"法天""尚礼""宜人",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物的关系.这些造物法则包含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已被时代剥离,但是他们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法对当今的设计活动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三才图会图谱类书中国古代设计造物法则

    "界面打破"——元宇宙狂欢热潮带来的审美转向

    顾明玥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期热门概念的元宇宙与传统互联网技术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子屏幕的取消.界面打破带来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的问题,同时也带来审美的转向.元宇宙狂欢热潮带来的审美转向研究从求真和创真,降维和升维这两个方面入手,重点阐述元宇宙下以创真为手段,升维为目的的审美风向转变.与此同时,还对元宇宙带来的审美转向进行了审视,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办法.

    界面打破元宇宙狂欢热潮审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