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文学与绘画的互文看《杜马岛》的恐怖效果

    刘璇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马岛》是美国当代作家斯蒂芬·金创作的一部长篇恐怖小说.小说以绘画为主题,描写了主人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离奇经历.小说中的系列画作突破了绘画在时间性上的局限,同时利用绘画的空间性特征营造了逼真的恐怖效果,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在这部小说中,文学与绘画实现了各自优势上的互补,二者的巧妙交融使我们得以进一步思考文学与绘画的差异与联系.

    杜马岛绘画文学恐怖

    从画像石虎形象看汉代文化观念的流动与变迁——以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画像石墓为例

    马彩红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时空观念物化载体的"四神"之一的虎形象,在汉代礼仪性建筑中,以不同的造型被安置在各个需要的地方.汉代墓室对"虎形象"的诠释主要以画像石、画像砖为载体,以儒家经义为核心,又经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和稍后的谶纬之学转变的政治关怀和传统的人文精神模式上.虎形象在唐河郁平大尹冯君孺久画像石墓中,一是作为白虎铺首衔环,与朱雀成双对,或是白虎与白虎相望出现在门扉上.二是雕刻在南主室北壁,南阁室南壁,北阁室北壁独立成画幅.三是在北阁室北壁的拜谒图上呈卧虎造型作为建鼓鼓座呈现.解读分析唐河郁平大尹冯君儒久画像石墓中不同虎形象,可以了解当时阐释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文化特征.探索和梳理画像石墓中"虎形象"的各种形态呈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精神特质.从墓室所呈现出的各种虎形象去理解在汉民族承继史前神话思维传统中,表征体现出的图像背后人们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精神道德、风俗风尚、衣食住行、礼仪歌舞等,看黄河流域古代思想文化中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人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们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在统一和谐的天地人神思维结构中汉民族文化的流动及其方向.

    冯君儒久画像石墓虎形象汉代文化观念流动与变迁

    丰子恺文人漫画的文人修养

    张国栋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丰子恺漫画以传统文人画为根基,结合了漫画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是一种破格而出的全新艺术形态.其表现出远超画面内容本身的文人思想,具有丰富的文人性.本文将其称为"文人漫画",并在"文人漫画"的视域之下重点论述其文人修养.历来文人画家注重诗、书、画、印,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印有真意,贯能深造求其通".丰子恺的文人漫画是极具传统文人画特色的.丰子恺的文人漫画正是在吸取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开创出的新的艺术形式,他将生活所见进行巧妙构思,并与诗、书、画、印进行结合,使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与他的文人漫画完美融合.在丰子恺文人漫画的笔墨语言中,无论是题诗落款还是书法印章,都体现着传统文人画一以贯之的诗、书、画、印全面结合的文人修养.

    丰子恺文人漫画诗书画印文人修养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侗族歌谣功能探微

    杨金松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歌谣艺术是侗民族的核心艺术之一.作为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侗族歌谣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同它们生存的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侗族歌谣承载了侗族人民的真、善、美认知,也担负着认识、确立、塑造侗族人民真、善、美的作用.歌谣是侗族人民认识世界的途径.侗族依靠歌谣的传承实现了民族经验与文化的传递以及对真理的认识.侗族歌谣艺术也是一种道德话语的载体,其内容是一种具备教化功能的道德性义务话语.侗族正是使用这种道德性义务话语确立了族群的生态伦理.侗族与歌共生共荣,因歌成人,以歌化人,这样一种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生存方式塑造了独属于侗族人民的生态审美观.

    生态美学侗族歌谣功能真善美

    民俗舞蹈的研究轨迹、热点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朱思同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民俗舞蹈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直观的可视化处理.通过绘制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民俗舞蹈的研究轨迹与动态,透视出民俗舞蹈的研究热点与不足,分析出民俗舞蹈的研究脉络、演进趋势及学术前沿,以期为民俗舞蹈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借鉴与理论参考.

    民俗舞蹈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文献分析

    各美其美:改革开放以来黄河题材绘画创作路径述评

    黎红波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黄河题材绘画创作主要有四种路径,并呈现各美其美之状:再现式创作形成的黄河题材绘画,美在强烈的叙事性;互文式创作形成的黄河题材绘画,美在强烈的文化性;隐喻式创作形成的黄河题材绘画,美在强烈的蕴藉性;个人体验式创作形成的黄河题材绘画,美在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现代性.黄河题材绘画的创作呈现出"表达功能的强大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艺术手法的开放性"三个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当下讲好黄河故事、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艺术载体之一.

    改革开放黄河题材绘画创作

    从《贵州山民图》看庞薰琹的绘画审美旨趣

    冯佳慧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庞薰琹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家,在留法5年后又回国重学传统文化.他主导了上海决澜社早夭的现代主义狂飙突进,却也经历了创业的失败、人事的龃龉.而西南之旅则使他从过去的成败得失中脱离出来,重新沉下心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动乱和个人命途坎坷的时代背景下,他逐渐抛弃小我,走上了一条"艺术为人民"的道路,"山民图"系列便是一个重要节点."写光明"的《贵州山民图》系列,表现了人民的社会美、精神性的自然美、内容驾驭形式的艺术美三者的辩证统一.对山民图体现的审美旨趣进行梳理,有利于增加学界对于庞熏琹绘画审美旨趣的学习理解.

    庞薰琹贵州山民图审美旨趣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原子时代的神像——达利《利加特港的圣母》创作探析

    陈家璇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尔瓦多·达利于20世纪40年代末创作了两版《利加特港的圣母》.《利加特港的圣母》在色彩、技法、构图和创作思路上都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对达利的深刻影响.在《利加特港的圣母》中,达利将自己的"核神秘主义"理论首次应用于宗教题材创作,实现了绘画中科学与宗教的和谐结合.因此,《利加特港的圣母》中的圣母形象也被达利赋予了新的意涵,体现了达利对时代与生命的独特思考.

    达利利加特港的圣母核神秘主义宗教绘画

    尼奥·劳赫绘画中的图像隐喻探究

    王洋
    7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奥·劳赫是新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绘画是叙事性的,多采用拼贴与主观造型的形式来构建神秘而又荒诞的画面.他的作品中蕴藏着潜意识、不可见之物、神秘性、形而上学、诗性与自由等形而上学的隐喻气息.尼奥·劳赫通过隐喻的创作手法,即对事物与图像进行提炼夸张、类比关联、虚构填充等,其画面中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观念呈现在画面中并归于神秘,并通过神秘的不可见之物向社会展现自己的观念,利用隐喻在不宜直言的情况下对社会现状进行批判.

    尼奥·劳赫隐喻神秘主义形而上学

    简论太平天国壁画中生活题材的应用

    刘畅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平天国美术最辉煌的成就是壁画,制作了杰出不朽的作品.太平天国壁画中关于劳动生活题材的作品,细腻地描绘出江南的日常生活场景,明确地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生活环境以及对于理想生活的憧憬,更加直接地体现了太平天国时期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

    太平天国壁画劳动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