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蝲蛄吟唱的地方》的空间叙事元素解读

    樊慧敏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迪莉娅·欧文斯在其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中选取了湿地这个独特的空间展开叙事.在作品中,湿地仿佛具备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融合在一起.同时,湿地也以其独特性与众人生活的小镇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关系,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也由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而冲突的化解也与空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空间在作品中不仅是人物性格的表征,还是故事发展的推动力,对小说叙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间叙事人物性格对立空间矛盾与冲突

    鲁迅还乡小说《故乡》的对照性解读

    莫珊珊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文学中的还乡叙事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性精神,是一种独特的小说现象.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中国现代还乡叙事小说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在"还乡"的情节叙事下,在场景、人物、时间方面呈现出维度丰富的对照性意蕴,蕴藏着作家复杂的个人感悟和思索.

    鲁迅故乡还乡叙事对照性

    《我和我的父辈》:别现代视域下的电影伦理美学研究

    王立斌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伦理思想立足于别现代中,经由后现代进行解构以此建构符合当下社会的伦理美学,并通过戏谑、颠覆的表达方式来摆脱权力把控下的教化意味.在建构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伦理观念在进行现代性建构与后现代表达之后,在别现代的语境下进行海外传播.《我和我的父辈》中的伦理美学在别现代的视域下得以解构与建构,并通过后现代的表达方式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别现代传播,在艺术创造与文化输出之前找到平衡点.

    我和我的父辈别现代伦理美学

    电影《云中行走》空间表征中的身份追寻

    刘少杰朱慧慧
    12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云中行走》出色展示了20世纪法国街头杂耍艺人、钢索表演师菲利普·帕特为寻求身份认同,历经艰辛在钢索上穿越世界贸易中心的双子塔的过程.菲利普·帕特的身份与他不同时期的不同空间——家乡小城镇、巴黎街头、纽约世贸双子塔——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繁复的伦理困境,进而迫使其做出伦理选择.在此过程中,空间与身份是相互表征的.菲利普·帕特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最终在双子塔的钢索上得以摆脱,同时也完成了身份认同.双子塔上的钢索从空间和身份两方面为菲利普·帕特找到了认知之路,这可称之为菲利普·帕特的"神圣空间".

    云中行走菲利普·帕特空间身份伦理

    让现实自然流淌——谈青年导演鹏飞的电影观与创作

    张之羽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下香》到《又见奈良》,青年导演鹏飞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风格.鹏飞一直聚焦现实题材,希望呈现生活的真实,为避免现实题材落入沉闷、宏大的窠臼,鹏飞采用了平淡又不时闪现着幽默的方式去处理,确立了自己的一套表现风格和影像美学.鹏飞的电影既有着艺术性也能俘获大众的口味,为艺术电影、独立电影如何平衡好艺术性、作者立场和再现现实、大众立场两方面提供了一种路径.

    鹏飞平淡轻快纪实美学作者表达

    摩登、现代性与爱国宣导——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里的"反时尚"叙事

    刘亚玉
    13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对时尚影响最大的媒介.随着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掀起反帝浪潮,电影也肩负起宣扬民族救亡思想的责任,为了呼应"抵制日货""反对奢靡之风"的爱国思潮,这一时期电影中出现了对时尚的大肆批判.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里的"反时尚"叙事研究以1935年的电影《国风》等为影像文本,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批判时尚"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语境,以及电影与时尚产业的互动关系.

    电影时尚"反时尚"叙事抗战现代性爱国思潮

    浅谈大众文化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形象为例

    付强
    13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作品的特质决定了影视改编常常与传统文本存在差异,猪八戒作为《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自"西游"系列影视剧问世以来,其影视形象便展现出从最初的以原著为纲再到逐渐背离原著的过程.以大众文化视角探究猪八戒影视形象变迁的方向及因素,对于今后猪八戒影视形象的研究与创作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西游记猪八戒大众文化影视改编

    《开端》:社会群像的映射

    杨璇孔斐
    138-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剧《开端》作为一部典型的"时间循环"类型题材作品,一上线就引发了破圈效应.除了题材稀缺、节奏紧凑、代入感强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剧情和人物设计多处反映了当下社会群体现象在观众心理的映射.《开端》作为"循环"题材剧自我救赎与虚幻现实的路径表现为:从循环模式映射观众的游戏心理、平凡人物的形象映射观众的英雄情节、事件缘由的探寻映射观众的问题需求、国家机器的形象映射观众的安全需求这四个精神层面,而这也强调了观剧的指向与价值.

    开端时间循环观众心理需求映射英雄

    现实主义的多重审美表达——评电视剧《人世间》

    赵晓萌李占胜
    14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春节伊始,央视播出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开年大剧《人世间》.该剧以周家三代人的视角串联家庭、国家与民族,形成了一部与历史呼应、与时代同行的荧屏佳作.以底层群众个人的命运遭际,展现了家国命运,彰显了当代性的特色.基于现实主义的角度,对作品的选题、人物塑造以及情景设置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提取现实主义作品的多重审美表达,旨在深入挖掘现实主义作品的美学风格,为现实主义的题材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人世间现实主义审美表达

    论宫崎骏动画的后人文主义思想

    叶木桂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人文主义思想致力于去人类中心化,主张打破传统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力图建构人与非人共生共融的理想图景.宫崎骏动画对人和自然、动物以及科技等关系的思考正契合了后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后人文主义色彩.宫崎骏动画为培养儿童正确的自然观、动物观和人类命运观等提供了较高的思想价值.

    后人文主义宫崎骏动画去人类中心化儿童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