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灰色地带的犹疑与自我超越——论梅娘在北京沦陷区的文学创作及社会活动

    黄华郑筠弋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2-1945年期间,梅娘在北京沦陷区的创作不再局限于中短篇小说和女性题材,而是开始尝试长篇小说创作和更多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题材.为此,她走出书斋,更多地投身于社会活动,展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通过对比梅娘晚年自述与史料之间的出入,参照她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小妇人》《百合花开》,可以窥见梅娘在沦陷区灰色地带创作时内心的犹疑与挣扎,以及梅娘力图超越自我的女性知识分子公共意识.

    梅娘北京沦陷区灰色地带自我超越妇女杂志

    太宰治《富岳百景》中富士山的意象分析

    何环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创作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和后期的作品普遍具有颓废倾向,而中期的作品则大多轻松明快,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的不同既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也必然受外部时局发展的影响.太宰治的中期代表作《富岳百景》,既完美地诠释了作者的文学重生思路,又巧妙地契合了当时所提倡的"素朴""健康""再生"的舆论导向.通过解读《富岳百景》中富士山的意象分析则中富士山的不同意象,探讨太宰治在探寻新的文学、新的人生过程中经历的思想蜕变.

    太宰治富岳百景富士山意象分析

    孤愁与广阔——《秋笳集》的边塞贬谪书写

    陆唯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吴兆骞的身份和经历,《秋笳集》不仅反映了清代流人的精神世界,也直接描绘了清代东北地区的山川风物、地理民俗、军屯征战等场景,为研究清代流人文学及东北边疆开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秋笳集》中不仅有情感孤愁与物象广阔的书写特色,亦蕴含边塞贬谪风格特征.

    吴兆骞秋笳集贬谪边塞

    从"羔裘""狐裘"之服饰特征解读《桧风·羔裘》的主旨

    崔悦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桧风》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了解桧国文化和风貌的重要文献资料.《桧风·羔裘》是《桧风》中的第一首诗,诗人刻画服饰之美,实际上是在赞颂着装之人,表达诗人的忧思之情."羔裘""狐裘"是诗篇中频繁出现的词语,按照周朝的礼制,"羔裘"和"狐裘"有各自不同的服制特点与礼法要求,对"羔裘""狐裘"进行词义的考辨与梳理是解读该诗主旨的关键.

    诗经桧风羔裘主旨狐裘

    从《李陵》看中岛敦文学中的命运观

    马嘉欣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岛敦是日本近代文坛的著名作家,在他仅33年的生命里为日本文坛创作了诸多不朽的杰作.《李陵》是中岛敦的遗作,亦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对于深入研究剖析中岛敦文学的内核具有极高的价值.该作描写了西汉名将李陵、史学家司马迁和名臣苏武,在面对不公命运时所选择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及其各自对存在意义的思考与追寻,其中也蕴含着中岛敦对存在意义与人的命运的哲学思考.

    中岛敦李陵命运观生存方式存在意义

    大地上的事皆是家事——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生态意蕴解读

    冀慧莹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人的村庄》是作家刘亮程的散文集,作者少年时是村庄里的一个闲人,全书就是以这样一个"闲人"的角度,诗意地描述了黄沙梁这个远离城市的村庄,作者在描述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村庄时,自觉地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怀着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展现了荒野之美以及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村庄的独特价值,凝结着作者自身的家园意识和万物共生共感的生态整体观.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生态生态整体观家园意识

    对川端康成小说《雪国》中"火车"意象的解读

    郑金溪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雪国》是日本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雪国》中"火车"这一意象是岛村与驹子、叶子、雪国之间产生联系的重要纽带.对川端康成小说《雪国》中"火车"意象的解读以小说《雪国》为研究对象,从火车本体、火车车厢、火车车窗、火车时刻表等角度出发,突出《雪国》中"火车"意象多维意涵.

    川端康成雪国火车意象

    从地方理论看井上靖的中国丝路游记

    郭冬雪
    9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在人文社科领域亟待加强对我国古丝路的敦煌、新疆等地区的历史文化探究与文艺形象建构.从日本文学中发掘与整理描写我国丝路自然与人文的游记作品,分析其形象特征与文艺品质,对丰富我国的丝路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井上靖先后共6次到访中国的丝路地区.在到访丝路之前,井上靖对中国的丝路地区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地方意识与地方依附.而到访丝路之后,历史的变迁使丝路不复从前,导致了井上靖对丝路地方意识的消失与地方依附的溶解.

    井上靖丝路游记生态批评地方理论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研究

    宋国栋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即是关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设性成果,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其对艺术的本质生成性认知、对文本的形式特征意蕴和空间地理学性质的架构,开拓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路径,对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艺术本质文本理论

    英美科幻小说中的残障研究

    王娟邢锋萍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科幻小说因其无限幻想性,使得其中的残障研究更具有特殊性.本文以残障理论作为基础,对选取的英美科幻小说中的残障主体进行分类,对人类基因残障和人造人身体缺失导致的残障进行探究,揭示他们的伦理困境,以此来重新审视未来世界中"残障"的定义.后人类时代的"残障"主体由人类延伸至人造人,展现了人类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伦理问题.科幻小说中的残障研究不仅对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予以警示,也引起人们对即将到来的后人类时代关于"人何以为人"以及"何为正常"等问题的思考.

    科幻小说残障研究基因缺陷人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