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哦,香雪》跨媒介改编中"铅笔盒"的变形记

    史永杰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研究通常用小说中的"铅笔盒"来区分香雪和凤娇们,因为它是作为学习的工具,是知识与学问的象征.但实际上,不管铁凝怎样刻意崇高化"铅笔盒",我们依然能找出这个"宝盒子"的虚荣特征,直至连环画和电影改编的《哦,香雪》,"铅笔盒"才逐渐走出模棱两可的存在,香雪也才稳稳的被定位为:追求学问、渴望现代文明的农村觉醒者.

    哦,香雪铅笔盒连环画改编电影改编

    2000—2019年谢朓诗歌接受研究综述

    李双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朓是南朝齐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自成一家,影响极为深远.近20年来关于其诗歌的研究硕果颇丰,但多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探究其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征,而从接受史角度作专门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在对谢诗的接受研究中,以唐代的谢诗接受研究为主,文章数量最多且最成体系;其次是唐前,宋代和明清时期的谢诗接受研究最少.至于谢诗在其他历史时期的接受研究,目前尚有一些不足之处.

    谢朓诗歌接受史研究综述

    论《儒林外史》中士阶层的社会流动

    张聪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士阶层是较为活跃的社会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士阶层的社会流动现象.科举制不仅从制度层面上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多上流动,士阶层社会多向流动皆与科举制度有关.《儒林外史》中士阶层纵向流动趋势较为明显,向下流动速度加快.士阶层被迫向下流动后,就要被迫治生,结合社会流动理论,阐述士阶层高速率的社会流动的深刻内涵,即科举制度的弊端、探寻士阶层的理想人生以及现实性的治生理念.

    儒林外史士阶层社会流动科举文人治生

    浅谈莫言作品中的铁匠形象描述

    卫世平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作品中的铁匠人物形象较为突出,他们师徒搭伙,铺摊子打铁,生活艰辛,婚姻坎坷,锻打技艺是获取酬劳的重要途径.莫言对铁匠劳作场景有着深刻的观察与体悟,这种观察转化为文字,描述精当且传神.作者曾经有过打铁经历,在写作过程中有着互生互摄的生活提炼,细心爬梳,揉进时代变化.莫言作品阅读轻松,全然没有那种填书塞典、自矜淹博的语意枯窘学究气,而是思风发于胸臆,笔下有灵致,人物形象厚重有力.

    莫言作品铁匠形象各具特色婚姻苦涩

    叙事空间视域下的《白痴》解读

    陈婷婷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小说叙事学往往重视对时间的研究,而疏于对空间的关注.20世纪后半叶,空间转向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空间元素具有重要的叙事功能,越来越多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逐渐关注空间在叙事进程中的推动作用.现代小说叙事结构中的"空间形式",并非全指"物理空间".叙事空间视域下的《白痴》解读,通过小说中提到的几个特殊空间,探寻战争背景下人物与空间的依附关系以及空间背后的权力关系.

    坂口安吾白痴叙事空间权力关系

    《小说神髓》中的自然主义美学观

    龚智鹏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上升到了艺术层面,提出小说是文学中超越传奇和戏曲的最佳艺术,主张小说中蕴含着美的性质.《小说神髓》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从美学流派角度而言,《小说神髓》中的美学思想与自然主义美学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从艺术观、审美价值、形式美三个角度,可以领会其中鲜明自然主义美学观.

    坪内逍遥小说神髓自然主义美学

    文化冲突视域下的家庭伦理叙事——以陈哲艺电影为例

    裴思扬谭幸欢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备受戛纳电影节和台湾金马奖青睐的陈哲艺,第一部短片《G-23》就让他在影坛初露锋芒.而后陆续创作的影片,无论是《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还是《阿嬷》与《雾》等短片都使他在每年出产10部电影的新加坡,创造了文艺片的奇迹.作为新加坡的新生代华人导演,陈哲艺受到台湾新电影浪潮以及新加坡复杂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关注现实题材,将镜头聚焦于小家庭中,见微知著,以家庭内部的碰撞折射出社会的冲突困局.立足于陈哲艺的相关作品,通过探究文化冲突与陈哲艺的家庭影像、陈哲艺家庭叙事中文化冲突的具体呈现及其解决之策,分析其电影主题和内容叙事,探讨影片中呈现的难以融入的他者、日渐式微的华语与飘摇的中华文化困局,探寻在文化冲突视域下对于华人家庭情感变奏的影响表达以及电影映射的多元文化冲突的问题.

    陈哲艺电影家庭文化冲突伦理叙事

    论《薄荷糖》的集体记忆建构

    郭敏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受长期的社会动乱后,韩国社会积极反思历史之痛并以此进行集体记忆建构.电影作为韩国文化建构集体记忆的媒介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后,电影的题材选择和视听语言运用倾向于营造一种反思历史的回首姿态.电影《薄荷糖》作为有着自觉社会意识的文本,所展现出的社会之殇与个体之痛,为韩国社会的集体记忆增添了一道深刻印迹.本文采用叙事和镜头语言分析的方法,从身体记忆的维度出发,透过权力结构下的个体遭遇来解读影片的集体记忆建构特色.

    薄荷糖身体叙事集体记忆建构

    《姜子牙》: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与叙事的重构

    张琳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以中国封神传说《封神演义》为根基,对中国传统神话人物进行角色重构和传统神话内核的全新阐释并呈现出的全新的传统神话价值.在重构中,《姜子牙》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社会时代内涵交融构建,打造出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塑造全新的动画人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产动画电影走向世界.

    姜子牙国产动画中国传统神话后现代主义

    后疫情时代犯罪电影美学新发展——以犯罪电影《风平浪静》为例

    姜雨昕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疫情时代的电影行业有挑战也有机遇.在特殊时期,类型电影大多有了自己新的发展方向,可留给犯罪电影的关注度却大不如前,但是犯罪电影的美学语言探索却未停止,电影《风平浪静》通过应用新的视点、拓展视觉意象的新内涵、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丰富了犯罪电影的话语体系,为今后的同类型影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空间.

    犯罪电影电影美学风平浪静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