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顾承学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谢灵运山水诗中,山水既是其安身之所,也是其悟道的场所.谢灵运在诗歌中多着意于解决个体生命的矛盾,因而其诗歌有着不同于前人作品的个体性特征.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谢灵运山水诗中景与情相互交融.较之前人作品,谢灵运诗歌的景物描写更加细微,情、景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其二,谢灵运山水诗中"事"(物)与"理"相互对立.表现为谢灵运在观看山水的过程中悟道,解决个体生命的矛盾.

    谢灵运山水诗个体性

    反乌托邦小说中的人与环境的矛盾关系——以扎米亚金的《我们》为例

    姚勇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米亚金是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他的《我们》是20世纪以来反乌托邦文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虚构"未来国度"一统国以及描写一统国内病态的生活,表达了其对于乌托邦理想的幻灭和未来人类处境的强烈担忧.作品还从环境对人的异化、人在环境中抗争等角度表达人与环境的矛盾关系.

    异化反抗反乌托邦小说我们

    《玻璃珠游戏》中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陈新毅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尔曼·黑塞作为20世纪最为耀眼的德语作家,穷其一生都在探究艺术家群体的人生际遇和选择.在《玻璃珠游戏》这部作品里,赫尔曼·黑塞将古典东方文化里的人物形象和哲学观点渗透进文本的内部,形成了异质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由此扭转了象征着艺术家群体的主人公约瑟·克尼克的悲剧性命运,进而来探寻当今西方文明的前途和出路.

    玻璃珠游戏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冲突融合

    重写经典——新维多利亚小说《浪博恩》与《藻海无边》中的边缘之声

    林永辉
    9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重写文本,新维多利亚小说《浪博恩》和《藻海无边》采用平行故事的重写策略,将目光转向原文本中的边缘世界,重点关注其中边缘人物的生活,分别重述了一段被排斥在维多利亚时代主流之外的性历史与殖民历史,体现了新维多利亚小说强烈的历史与政治关怀.两部重写小说对原文本的反思、传承与补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考察经典文本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重写新维多利亚小说浪博恩藻海无边

    论从《离婚》到《骆驼祥子》中婚姻悲剧情感的变化

    蒋璐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悲剧是一个经久主题.其中以幽默文学见长的作家老舍也不断在作品中展现悲剧这一情感,作者将这种悲剧色彩贯穿在故事的方方面面,而婚姻悲剧更是一大描写重点.从《离婚》到《骆驼祥子》,婚姻悲剧情感有所变化,认真分析《离婚》与《骆驼祥子》两个文本,结合其创作目的,老舍在这两部作品中展露出了不同程度的情感色彩,再结合作者本人的情感经历,这种悲剧情感是与老舍自身有一定关联.

    离婚骆驼祥子婚姻悲剧

    小说影视化的受困与突围——以张爱玲《半生缘》的电影改编为例

    刘碧如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化改编总归不如文学"的固定成见,多是源于影像化作品与原著在旨意及表现方式上的分歧.以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半生缘》为例,电影在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展示以及情景内容的非巧合性处理等方面的确不及原著丰满,但是也借助光影、声音、运镜、剪辑等影像所特有的魅力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动.因此,不是影视作品注定不如文学,关键在于选材与改编方式;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竞争排斥,而是血肉相连、互相成就.

    半生缘张爱玲许鞍华电影改编

    大地诗人的孤独吟唱——论昌耀及其诗歌创作

    刘迪雅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昌耀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读昌耀的诗歌,我们时常会感到一种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感,一种空旷而辽远的空间感.从诗歌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诗歌主题等方面来分析昌耀的诗作,昌耀的诗作不仅仅是自己生命创痛的真实书写,更是他站在世界边缘用自己独特内心观照这个世界、关注人类永恒的命运的写照.他立足于青海这片精神高原,用异质的公共语言资源书写着他那无处诉说的孤独.那无垠的高原接纳他内心的孤独,藏地佛教融合他不息的生命思考,他用诗歌写成情书来歌咏他精神的高地,他用诗歌布道,来传播他关于人生意义的追寻.

    昌耀大地诗人孤独感

    驯服与反抗——《燃烧》中的女性身体叙事

    樊姝彤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燃烧》是韩国现实主义导演李沧东时隔八年之后的又一力作,其中女主角惠美作为全片的灵魂线索人物推动着影片的发展,同时她的身体几乎成了各种权力交汇的场域.惠美代表了韩国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的年轻女性,她们在无形之中被父权社会所驯服和惩罚,即使有意挣脱束缚却最终难逃被种种外力控制的命运.影片中女主角的整容、表演、舞蹈以及性爱等身体活动行为承担了较强的叙事作用,传递了李沧东对韩国父权制的现实主义批判,在一定程度也是其女性主义精神的表达.

    驯服反抗燃烧女性身体叙事李沧东权力话语

    常见与别见的冲突——电影《杀生》中规训秩序的建构

    赵方玮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其导演管虎在影片中把对历史的热情和对时代的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利用时空倒叙的手法,该影片讲述了处于旧时中国西南一隅——长寿镇上的一群人在规训机制下如何联手杀死一个"不合规矩"即别见之人的故事.影片将历史作为一个叙事索引,通过放大封闭空间里常见与别见的冲突,映射当下的社会秩序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影响以及对复杂人性的惩罚与规训.

    杀生常见别见规训

    新海诚《天气之子》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

    张瑾何芷琼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海诚最新动画电影《天气之子》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源于新海诚一贯的精致模式、优秀的角色设计和完美的音乐制作;另一方面,与影片强烈的后现代叙事风格也密切相关.在主张消解与去中心化的后现代叙事中,以多元和颠覆为特征,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观影空间和叙事维度.

    新海诚天气之子后现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