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阻隔与连结: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

    刘庆涛白晓伟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研究以中国传统的隐逸主题山水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境美学.通过图像解读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隐逸山水的造境元素,进而分析其在造境中所呈现的阻隔性和连结性等特点,并从提取出隐逸主题山水画的空间虚构化和生活理想化的两大美学意象.

    隐逸山水画阻隔性连结性空间虚构化生活理想化

    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再认识

    杨威李卓毅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如今,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画写意人物在秉承传统笔墨韵味和表现技巧的同时,结合当代社会新兴的发展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呈现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这让我们对现代中国画写意人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画写意人物线型素描速写

    托尔·阿恩·摩恩与他绘画中的迹象

    彭翔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绘画创作就其表象来看,就是用笔携带颜料不断叠加在承载物上的过程,在不断覆盖下自然会留下绘画的痕迹,痕迹有其意义和可能性.以挪威画家托尔·阿恩·摩恩及其画作为切入点,在他的创作材料与题材和最终完成的作品中找到迹象因素,解读其绘画中的痕迹和意义.

    托尔·阿恩·摩恩挪威痕迹

    论基塔伊的艺术创作过程——寻找色与块的契合

    龙齐梅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是指颜色,块是指颜色的分布区域.色块契合作为基塔伊这位横跨两个世纪的艺术家一生追求的核心创作点,无论什么创作时期都在与画面色块进行着斗争.透过基塔伊的人生经历解读其不同阶段的艺术作品中色块搭配的变化,同时以基塔伊的绘画题材发展过程为线索,分别从基塔伊早期在学院学习后的创作题材以及中后期在艺术创作上逐渐变化的题材进行分析,全方面解读基塔伊这位独特的当代艺术大师.

    基塔伊色块契合当代艺术

    从《自画像》谈阿列卡具象绘画

    戴柏川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维格多·阿列卡的艺术创作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的改变,使得他的具象绘画作品具有一种抽象美感.自画像作为艺术家表现自我的直接手段,我们也得以在阿列卡的《自画像》中与阿列卡"对视",直接感受艺术家所创造的不同以往的具象艺术的魅力.

    阿维格多·阿列卡自画像具象绘画

    梁代七古的审美与意象——以"花""女性""江南"为中心

    李燊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代是七言古诗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七言古诗吸收五言诗的优长,逐渐发展出了一些风格鲜明的意象.花与女性、花与江南、花与别离,正是梁代七古中三种常见的组合模式,七言古诗通过频繁运用这些意象、题材组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貌,从中不仅可以看见七言古诗的成熟过程,也可以窥见梁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与审美眼光.

    梁代七古审美意象

    论老舍《月牙儿》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

    胡莹莹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牙儿》中的厄勒克特拉情结表现为女主人公恋父忌母的倾向,一方面,父亲的缺失与暂时性替代造成了主人公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对母亲既有依恋又有着厌恶反抗的心理.除了社会因素造成的女性生存空间的窄化,丧父创伤引起的扭曲的男性观与对母亲的反抗是导致主人公失身并成为妓女的内在因素.通过书写母女二人命运循环的悲剧,老舍传达了对于儿童、女性、家庭结构良性发展的思考,呈现出老舍对于"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启蒙文化的现代性反思.

    月牙儿厄勒克特拉情结丧父创伤母女关系

    我与老马——论《甘加丁之路》中尤利西斯的动态身份认知

    宋嘉珊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健秀在《甘加丁之路》中颠覆了刻板的美国男性华裔形象,并使笔下的主人公尤利西斯走上了追寻自我身份之路.目前国内外对尤利西斯身份问题的论述主要指出尤利西斯进行了身份重构,但没有具体阐明他所重构的身份的具体内涵.《甘加丁之路》中尤利西斯的动态身份认知研究将综述有关"身份"这一概念的理论观点,介绍学者对族群身份和国家身份这二者的关系作出的多角度评述;从族群身份和国家身份两个方面出发,通过剖析尤利西斯和老马的动态关系,阐明尤利西斯对自我身份的动态认知.尤利西斯在族群身份上具有中国认同,在国家身份上具有美国认同;而创造了这一角色的赵健秀也具有类似的身份定位.另外,赵氏对美国华裔身份问题所作出的回答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部小说之中还有未来可以进一步关注的研究点.

    甘加丁之路赵健秀尤利西斯族群身份国家身份

    空间理论视域下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冲突研究

    李宁馨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爱》自出版以来,以其浪漫的爱情故事,塑造出的独特女性形象,及哥特式的紧张恐怖情节设置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批评研究者的目光.简儿时被关押的"红房子"与疯女人伯莎·梅森被囚禁的桑菲尔德阁楼是书中极具代表性的空间意象.空间是权力运行的场所,空间与人的交互关系使空间对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社会空间、家庭空间、心理空间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红房子"与"阁楼"是简与伯莎反抗父权社会、冲突集中体现的空间.

    空间理论简·爱冲突父权

    笑书、哭书、血书:《一日三秋》的三重解读

    王冰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震云是一位作家,也是位哲学家,两种身份的叠加,让笔下的作品饱含生活的哲理.《一日三秋》的创作,以文学的笔触阐释哲学上难以论证的道理.人的一生如作品中《花二娘传》的全文——这是本笑书,也是本哭书,归根到底,是部血书.多少人用命堆出的笑话,还不是血书吗?笑书本身令人发笑使人乐观,但本身又包含太多的心酸和苦楚,撕开笑书的表象,探究哭书的内涵,披着哭书的外衣,挖掘血书的意义,最终目的不在于否定笑书本身,而是希望在认清现实丑恶的情况下,仍旧保持幽默的人生态度.

    一日三秋笑书哭书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