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动态平衡美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重要观点

    张子程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态平衡是自然界的主要形态.自然在本质上是动态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自然作为动态平衡的承载主体,其构成的多样性,必然会在动态平衡中呈现出美的多样性,这样也就形成了自然生态美的丰富性.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动态平衡美学观正是以此为前提来看待和观察自然生态美的,也以此为依据来指导人类的生态审美实践.动态平衡美学观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在于,其促进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美的进一步认知,在美学上丰富和充实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如果以动态平衡美学观看待美的事物,解决美的问题,就会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视角和实现途径;假如我们将之延及至艺术领域则能极大地提高我们认知美和欣赏美的水平.

    动态平衡美学观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审美实践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说与刘勰"物色尽而情有余"说之比较

    陈舟恬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和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物色尽而情有余",其诗学内涵相似,容易被混淆.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说具体表现为创作主体在作品中运用举一反三、引譬连类的方法,有选择、有目的地在具体事物与抽象事理或主观情志之间建立譬喻关系.刘勰"物色尽而情有余"说强调主体在创作中的情感与体验,是对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的南朝新兴诗歌观念的理论总结,属于感物抒情式的情物观,具体表现的是作者在当下环境中感触自然万物而引发的直觉式感动,是主体移情于自然而生成的情感体验.

    钟嵘刘勰"有余"物色

    孙过庭"五乖五合论"解析

    李诗婷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孙过庭的"五乖五合论"思想从时、器、志三个角度,正反两个维度论述了创作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对创作产生的影响.该思想往上追溯有其源流,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影响中不断演变的思想产物.但由于"五乖五合论"距今已久,具有时代性与个人的局限性,因此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孙过庭五乖五合论时器志局限性

    民俗视野下看"破镜重圆"的认知心理基础与文化意义

    许亚云黄已玲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破镜重圆"是从古至今被广为使用的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夫妻离而后合的故事."破镜重圆"的故事从唐代开始流传,被宋元明戏曲小说不断演绎,发展成为一个常见的文学模型.民俗视野下"破镜重圆"的认知心理基础与文化意义研究采用认知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视角考察"破镜重圆"故事的发展与演绎.通过对故事原型的分析,我们发现用破镜重圆喻指夫妻离合,是通过原发性认知过程中的相似形与接近性原则实现的.这个过程有赖于我国古代铜镜生产与使用的物质基础与上元节团圆的认知框架,更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婚姻关系、团圆意识与因果报应观念.

    破镜重圆民俗认知心理原型

    人民城市的主体性建构及实践路径

    雷英英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人生产、生活的空间,承载着人的发展.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民城市的发展和人民主体的实现,是城市发展的双向建构."人民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基本遵循,以"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城市发展应力图实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未来的理想城市在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之间实现有机统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实现路径,在城市更新和治理过程中贯彻人文主义导向和全过程民主,重塑人民主体共享的生活空间、权益空间和发展空间.

    人民城市人民主体主体性

    论央视春晚的审美变迁——兼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

    姜春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继承、丰富与发展.考察央视春晚近四十年来的审美变迁,无论时代如何风雨变幻,央视春晚始终能够聆听人民的呼声,循着人民的要求,跟随人民的脚步,努力坚守着文艺人民性的审美要求.在1980年代,聆听人民解除审美禁锢呼声,大胆突破审美禁区;在1990年代,呼应人民审美多元化需求,努力丰富审美形式与内涵;在新世纪,回应人民审美求新求变诉求,在审美改革中传递正能量,这正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思想的生动体现.

    央视春晚人民审美

    1980年以来"艺格敷词"(Ekphrasis)的相关研究动态

    孙雁南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格敷词"这一概念在学术界经历了从沉寂到活跃的过程,它的当代定义是"视觉再现的语言再现".研究1980年以来关于"艺格敷词"的相关研究动态,从"定义的断裂与延续""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艺格敷词'与再现"三个问题入手,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且深刻地展现了"艺格敷词"的研究现状.

    艺格敷词语言再现视觉再现

    论海南黎族文身图式的原始宗教蕴意

    吴佳音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身习俗是海南黎族独特的原始文化遗存,这些用血肉和泪水绘制出的斑斓线条,为黎族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随意的一点一线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寄托,体现了黎族先民内心深处对崇拜对象的虔诚信仰,是黎族原始审美意识和原始信仰文化的具体反映.从黎族文身的独特图式方面进行探究,试从抽象的几何形纹素中透视其所暗含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分析其表象背后所蕴藏的鬼魂观念和生命意识,重构黎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世界.

    海南黎族文身图式原始宗教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及创新发展研究

    林娜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仙镇总面积约70.26平方千米,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区西南部,因木版年画而闻名.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起源可追溯于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特色,是极具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民间艺术代表产品之一.植根于民间传统而又质朴的地域特色,符合中原地区百姓的审美习惯,契合人民大众的生活特点.朱仙镇木版年画拥有质朴的价值,其构图形式饱满、配色方式独特、造型处理粗犷夸张,在纸张和颜料、手工艺技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应适当删繁就简,提取装饰性元素、强调主体的造型性、颜色运用大胆创新,规避掉过于饱和的着色习惯.调整颜色配比,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艺术特点创新发展

    从"直观"到"屏读"的艺术审美心理嬗变

    任伟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技术的变革在全球范围内都改变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社会心理.在新媒体时代,依托于移动电子媒介的日益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各类软件、平台的壮大,科学技术与艺术互相融合.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艺术审美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审美主体的艺术审美心理也随之发生改变.以当下"屏读"观赏方式的艺术审美为切入点,探寻其审美心理的变化.

    直观屏读艺术审美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