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下旬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下旬刊)
美与时代(下旬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下旬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创刊25年来,坚守美学园地,为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审美学术刊物,美学、艺术领域重要期刊。以美学、美育、文学艺术研究为主要内容,设立美学学人、美学论坛、审美随笔、审美视点、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文学与传播、美育园地等栏目。所发论文全部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发布,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及编入专题索引。是美学家、美学研究者、文艺工作者、师生发表成果、交流学术的共同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画章法中的藏与露

    张六逸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露与中国美学直接关联,在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中国画章法中的藏与露研究,分别从藏露的特点、藏露的方法以及藏露的审美意蕴三个角度对中国画章法中的藏露问题进行探究与分析.还将藏露的特点分为对"形"的作用与对"意"的作用,将藏露的方法分为以虚藏实、物象本身的藏露、以物藏物三类,并对每类进行详细阐述,最后从老庄哲学以及画论著作出发,讨论其审美意蕴.

    中国画章法藏露

    从五四到留法——陈学昭的1924-1935

    于宁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学昭以关注女性议题崭露于五四文坛,无论是评论性文章还是散文,都以女性作为书写的主体.留法时期的陈学昭,其创作继续呈现出一种后五四文风,即从女性的情感体验出发,书写女性细腻的情感;以性别视角为依托,对中法两国女性进行比较;对国内的革命思潮产生疏离.这一特征与其后来的革命文学书写大相径庭,可作为陈学昭本人创作的一个阶段进行比较研究.

    陈学昭五四留法女性

    画笔下的民族主义——浅析唐一禾的艺术风格

    王宇娇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一禾是20世纪初期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心系民族命运,关怀普通民众,在中国油画史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众多艺术家的肯定.他虽英年早逝,但他留给了世人众多反映时代精神与民族现实的优秀作品.在抗战时期,他以画笔为武器,将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人民的关切呈现于作品中,极大地鼓舞了民众,展现了民族力量.唐一禾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以西方写实性的绘画语言,结合时代和民族精神,汇聚成了特殊时期中的民族主义艺术.

    唐一禾艺术风格民族主义

    元人画马图中的政治隐情

    江伊琳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作为中国绘画、诗歌发展历史中独特的意象和符号之一,常被用来传达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政治权利的象征或人才的化身,也被文人士大夫用来喻意忠厚.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因此,宋元朝代的更迭中有着一批特殊的遗民画家,他们郁郁不得志,常借助诗画来传达复杂的情绪.这批画家借助"马"的图像来隐晦传达自己对于新朝的不满和对于故国的怀念,丰富了马类题材在画史上的独特意义,也深化了"马"的符号价值.元人画马图中的政治隐情探析试图从龚开、任仁发和钱选的画马图入手,立足于画作图像和题跋,结合时代背景与画家的生平经历,剖析画作中所包含的政治隐情,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遗民画家群体的认识,同时了解"隐喻"手法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

    元人画马隐喻失意故国

    梁楷《三高游赏图》辨析

    张子茹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梁楷《三高游赏图》(纵25.3cm、横26.0cm),画作为册页式装裱,图上绘有儒释道三家形象人物故事.学术界通常把这张《三高游赏图》归位"虎溪三笑"的题材.以梁楷《三高游赏图》为中心,对故宫博物院藏梁楷册页进行再辨析,《三高游赏图》有不同寻常之处,从此画风格画风、款式形态、内容题材等方面对此画做些再认识和讨论.

    梁楷三高游赏图折芦描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王林瞄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

    俞平伯《芝田留梦记》与李商隐梦雨诗的互文阐释

    李艳敏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俞平伯的文学创作大多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艺术散文与古代诗词曲有着很强的互文性.《芝田留梦记》化用了李商隐《春雨》和《重过圣女祠》等诗诗境."梦雨"是故事发生的客观情境,"神女"是寄托离殇主题的主要人物形象.俞平伯以现代汉语的语言形式复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神女赋",细腻传达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完成了现代散文对古代同题材作品的再书写.

    俞平伯芝田留梦记李商隐梦雨诗互文阐释

    汉代咏物赋的发展及其对后世文人形象的影响

    史田田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赋是有汉一代的主流文学,其中咏物赋以其对物的详尽描写、对赋家情感的婉约表达、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探索占据着一席之地.从赋物以隐语到物以赋显,从咏物颂圣到体物写志,其中既有时代因素,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潜在推力.咏物赋的题材也随着推广的程度逐渐扩大和细化,对后世的咏物诗和宋词中的咏物都有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咏物赋几乎开启了一种新的文人生活方式,开始树立文人雅士的形象.

    咏物赋体物写志用具类文人形象

    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四因说分析

    周艳艳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当前网络文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出发审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活动,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从质料因的角度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要依赖经典;从形式因的角度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本质样貌只能来自于传统文学评价体系;从动力因的角度看,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多方合作;从目的因的角度看,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协调各方目的.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论《繁花》中的女性欲望书写

    张璐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父权文化中,关于女性欲望的书写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常常是被遮蔽的.金宇澄在《繁花》这部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女性欲望的书写,通过女性欲望的书写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处境、精神状态和生命体验.金宇澄对女性欲望的书写值得肯定,但作者在书写女性欲望时,又不自觉地带有男性凝视的目光.在这种男性凝视下,女性成为被观看的对象,成为权利和欲望的客体,女性处于失语的困境之中.

    女性欲望男性凝视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