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免疫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吴玉章

月刊

1000-8861

myxzz@tmmu.edu.cn

023-68752237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

免疫学杂志/Journal Immunological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免疫学会和第三军医大学主办,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1985年创刊以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AJ)收录。适合各级医务人员、医学生、免疫学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泄浊解毒方改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和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机制研究

    康欣刘建平任杰杜明民...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柳氮磺胺吡啶干预)和低、中、高剂量组(泄浊解毒方干预)。干预14 d后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结肠组织评分(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DMI)评价大鼠的状态;HE染色观察病变组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M1、M2巨噬细胞含量,RT-PCR检测iNOS、CD206及β-catenin/FOSL2/ARID5A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的蛋白表达。结果 1)低中高剂量组DAI评分、CMDI评分、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可见低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损伤与炎症浸润轻于模型组。3)低、中、高剂量组M1型巨噬细胞比例和iNOS mRNA显著低于模型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和CD206 mRNA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4)低、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β-catenin和FOSL2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ARID5A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泄浊解毒方能有效改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下调β-catenin/FOSL2/ARID5A分子的表达,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道恢复。

    泄浊解毒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平衡巨噬细胞FOS样抗原2

    microRNA-4281通过调节FOXP3引起Treg/Th17免疫失衡诱导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王斯琪梁敏田长玉陈博...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miR-4281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GEO数据库筛选ITP中异常表达的miRNA。收集新诊ITP、治疗有效的ITP患者以及健康受试者,取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和CD4+T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中miR-4281以及其他因子的表达量。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中CD4+CD25+FOXP3+Tregs和Th17细胞的含量。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检验miR-4281表达水平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4281 在 ITP 中异常表达。与健康受试者和治疗有效的ITP患者相比,miR-4281的表达水平下降。ITP患者PBMCs中,miR-4281表达水平与Tregs含量和Treg/Th17呈正相关,与Th17细胞含量呈负相关;miR-4281可促进Tregs细胞的分化,并抑制Th17的分化;miR-4281表达水平与FOXP3表达水平正相关。结论 miR-4281表达水平在ITP中降低,这种降低可以抑制FOXP3的表达,导致Treg/Th17免疫失衡,促进ITP进展。

    miR-4281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reg/Th17FOXP3

    胃癌患者血浆hsa_circ_0001588水平与TLR4和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性

    徐绘婷王峰陈冰燕王健...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血浆中hsa_circ_0001588水平,并分析其血浆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胃癌患者124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接受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30例作为良性组以及健康体检者1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mini5146流式细胞仪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浆hsa_circ_0001588水平、TLR4水平和CD3+、CD4+、CD8+、CD4+/CD8+水平。分析血浆hsa_circ_0001588、TLR4、T淋巴细胞对于胃癌的诊断效能以及血浆hsa_circ_0001588水平与TLR4和T淋巴细胞水平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血浆hsa_circ_0001588、TLR4和CD8+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hsa_circ_0001588水平下降。临床分期越高、浸润深度越深、分化程度越低,发生远端转移的患者血浆hsa_circ_0001588水平越高(P<0。05)。血浆hsa_circ_0001588、TLR4和T淋巴细胞对于胃癌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其联合诊断的整体效能最高。血浆hsa_circ_0001588高表达患者CD3+、CD4+和CD4+/CD8+表达较低,TLR4和CD8+表达较高(P<0。05),其血浆hsa_circ_0001588水平与CD3+、CD4+和CD4+/CD8+表达呈负相关性,与TLR4和CD8+呈正相关性。结论 胃癌患者血浆hsa_circ_0001588水平偏高,且与CD3+、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性,与TLR4、CD8+呈正相关性。

    胃癌hsa_circ_0001588Toll样受体4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特征

    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IDO1基因敲除的THP-1细胞株及其表型研究

    李雪银吴传新刘慧玲李丽...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基因敲除的THP-1细胞株,为研究IDO1在巨噬细胞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设计靶向IDO1基因的3条向导RNA(guide RNA,gRNA),分别构建IDO1-gRNA重组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包装成Lenti-IDO1-gRNA慢病毒。利用Cas9慢病毒感染THP-1细胞获得稳定表达Cas9蛋白的细胞株,再经Lenti-IDO1-gRNA慢病毒感染敲除IDO1基因,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株。T7E1酶切检测gRNA打靶效率,PCR产物测序和Western blot鉴定IDO1基因敲除效果。CCK8法检测IDO1基因敲除对THP-1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b、CD68和CD14表达的影响,中性红法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了3种IDO1-gRNA重组质粒,3条gRNA均能有效编辑IDO1基因,以gRNA2编辑效率最高。经PCR产物测序和Western blot验证获得了 3株THP-1 IDO1-KO单克隆细胞株,并发现IDO1基因敲除可抑制THP-1细胞增殖,下调THP-1巨噬细胞CD11b、CD68表达,上调CD14表达,增强THP-1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论 成功构建IDO1基因敲除的THP-1细胞株;IDOL对THP-1细胞增殖活性、分化调节以及THP-1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有重要作用,为后续进一步探讨IDO1基因在巨噬细胞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CRISPR/Cas9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基因敲除THP-1细胞巨噬细胞

    猴痘自组装纳米颗粒候选疫苗的制备及免疫应答特征研究

    谭凌云王慧杨晓岚汪芳洲...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制备自组装纳米颗粒猴痘候选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应答特征,为其疫苗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试验数据。方法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纯化抗原蛋白A29L-SpyTag和骨架蛋白Mi3-SpyCatcher,化学组装制备纳米颗粒A29L-Mi3,皮下免疫小鼠,通过ELISA测定抗体效价、空斑试验测定抗体中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并描述其免疫应答特征。结果 成功制备A29L-Mi3纳米颗粒,颗粒呈中空笼状均匀分布,其粒径平均为(29±0。19)nm。A29L-Mi3纳米颗粒候选疫苗联合SP01佐剂后,中和抗体效价强于A29L蛋白候选疫苗,且A29L-Mi3纳米颗粒候选疫苗免疫2次即能够获得免疫3次相近滴度的中和抗体。A29L-Mi3纳米颗粒候选疫苗激活的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高于A29L蛋白候选疫苗。结论 成功体外组装制备出结构均一的A29L-Mi3蛋白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联合SP01佐剂后中和能力提高,为免疫程序的优化提供参考数据。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均高于单独的A29L蛋白,为猴痘疫苗的设计与研发提供借鉴。

    猴痘抗原A29L自组装纳米颗粒疫苗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新辅助免疫单药或联合疗法治疗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研究进展

    杨钰嫣夏蕾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LA-HNSCC)患者而言,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仍是最佳的治疗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已成功应用于这类患者辅助治疗领域,从而引起了人们探索其新辅助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浓厚兴趣。新近的研究表明新辅助治疗时应用ICIs可以增加主要病理缓解率(MPR),且不会延误手术时间或增加手术难度,且不影响对随后的辅助治疗降级。在免疫单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治疗进一步提高了 MPR,促进病理降期,且副反应可控。但上述治疗疗效可能会受到诸如人乳头瘤病毒(HPV+/-)、肿瘤微环境(TME)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如何在众多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中为患者选出更适合的方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或可成为制定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该文简述了新辅助免疫单药或联合治疗在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对最佳使用顺序和免疫治疗应答生物预测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新辅助免疫联合治疗不良反应生物标志物

    《免疫学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