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质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质技术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质技术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曲思建

双月刊

1007-7677

MZ-JS@263.net

010-84262371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青年沟东路5号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内

煤质技术/Journal Goal Quality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导:煤炭生产矿井的煤质管理、降灰、降水措施与经验:煤矿、电厂、焦化厂和燃料(煤炭、煤建)公司的洗选、筛选加工,产品结构优化,动力配煤与提质增收的技术途径和效益分析:煤炭加工利用及其品质要求与对策:矿区低品位煤的有效利用:贮、运、销的煤炭管理和质量检测方法及市场分析:煤场建设与管理:煤炭化验室的工作经验:新颁布的各类煤质标准:国内外新的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以及与上述内容有关的会议报告和政策法规等。 本刊开辟《洁净煤技术》专栏,报导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发展,为改变矿区和煤炭利用中的环境污染及指导煤炭行业开展多种经营提供新的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仝曜暄张玉柱赵振宁何继良...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低温煤焦油沥青(MLP)为人造炭材料的重要原料,研究其组分的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对高品质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基炭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低温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分别采用正丁醇(BA)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萃取剂以获得 4 种沥青组分,通过热重分析仪对中低温煤焦油沥青和 4 种族组分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利用Flynn-Wall-Ozawa 法、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和Satava-Sestak 法计算热解活化能以及热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MLP、DMSOS、BAI组分的热解反应机理符合随机成核及其后续增长模型,最佳热解机理函数分别为G(α)=[-ln(1-α)]4/3、G(α)=[-ln(1-α)]4、G(α)=[-ln(1-α)]2,活化能分别为73。99、180。20、46。09 kJ/mol,lg A分别为 5。82、13。57、3。32;BAS组分的热解反应机理符合二维扩散模型,最佳热解机理函数为G(α)= α+(1-α)ln(1-α),E= 85。36 kJ/mol,lg A=6。18;DMSOI组分的热解反应机理符合二维扩散或三维扩散模型,最佳热解机理函数为G(α)=[1-(1-α)1/3]2,E=64。42 kJ/mol,lg A=4。00。

    中低温煤焦油沥青沥青组分热解特性热解动力学扩散模型热解机理函数活化能动力学参数

    焦炭反应性对块矿高炉冶金性能的影响研究

    马星野王刚李超刘洋...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焦炭反应性对块矿在高炉中的熔滴性能和滴落物质量等冶金性能的影响,可全面解析不同反应性的焦炭在高炉内的实际劣化情况,为完善焦炭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铁矿石荷重还原滴落性能实验检测装置,在CO2/N2体积分数比为 30%∶ 70%条件下,研究 5种不同热态反应性的焦炭以及混装焦炭对高炉操作和滴落物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焦炭反应性从22。0%升至50。2%,软化温度逐渐减小,软熔带增厚;当焦炭反应性小于 35%时,随着反应性的增加则压差陡升温度降低、透气性变差,同时滴落物中会逐渐出现难还原的Fe2 SiO4和未彻底还原的FeO,滴落物中焦粉含量也逐渐增加;当焦炭反应性大于35%时,随着反应性的增加则压差陡升温度升高,透气性得到改善,难还原的Fe2 SiO4和未彻底还原的FeO逐渐减少,滴落物中焦粉含量也逐渐减少。按一定比例搭配的混装焦炭在减小软熔带厚度、改善透气性、减少滴落物中焦粉含量等方面优于单一热态性质的焦炭。

    焦炭反应性冶金性能块矿透气性软熔带熔滴性能滴落物质量焦粉含量

    流化床热解试验的褐煤碎裂特性研究

    常赵刚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褐煤在流化床热解过程中易受热力和机械力影响而发生碎裂形成粉尘,严重影响褐煤梯级加工利用发展,因而需研究褐煤在热力与机械力交互作用条件下的碎裂特性,以期为其热解、燃烧、气化等煤转化利用技术发展提供数据参考。选取内蒙古的2 种褐煤,利用微型流化床热解试验装置,研究粒径、加热温度、升温速率、停留时间以及流化数各因素对褐煤碎裂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褐煤热解破碎后产生半焦的粒级主要分布在原粒级及低一档粒级范围内,颗粒的粒度变化率和粉化率随入料粒径增大而均提高,加热终温升高及升温速率增大则均加剧煤样的碎裂程度,停留时间的延长会使颗粒碎裂程度逐渐增大至粒度稳定,流化数的升高会促进颗粒粉化且对细颗粒生成的影响更明显;在流化床热解中热力、机械力分别是产生粉化的主要作用力以及辅助作用力,褐煤受热力作用下的碎裂形式为外围发生细颗粒的剥落、内部破碎为大块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温度下的半焦孔隙结构可知,随着挥发分的析出则半焦孔隙结构逐渐发育,最终由于集聚胀力与热应力作用而导致孔隙结构被破坏直至坍塌、碎裂。

    褐煤碎裂特性流化床热解试验粒度变化率粉化率流化数半焦孔隙结构

    我国煤炭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建设探究

    陈辉崔文瑞高帅任志新...
    29-3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服务我国煤矿绿色矿山建设,亟需做好煤矿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即煤炭绿色矿山体系建设研究对践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分析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及相关政策与标准,论述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存在问题,提出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建设思路。经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绿色矿山建设体系存在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现有标准落实不彻底及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制定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煤炭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建设思路,通过加快建设煤炭行业绿色矿山的勘查标准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及评估标准体系,有效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建议制定煤炭地质的绿色勘查修订规划,建立健全绿色勘查技术的标准体系,发展绿色勘查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落实绿色勘查后的环境修复及治理工作。加强煤炭绿色矿山建设强制性标准建设,使绿色矿山建设有法可依,实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全覆盖。加快健全绿色开采技术标准、绿色数字化智能矿山技术标准、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及综合防治标准。建议建立及优化现有的煤炭绿色矿山评估标准体系,明确评估范围、评估方法、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等,加强第三方机构的评估能力判别及评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及监管问责机制。

    煤炭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勘查技术矿山建设评估方法环境修复

    信息化技术在分布式储能系统控制和管理中的应用

    范玮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扮演着平衡能源供需、提供持续可靠电能和调节功率波动的重要角色,成为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而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以实现分布式储能系统更高的自动化程度、智能化水平和运维效率已成为趋势。介绍分布式储能能量管理系统的需求、硬件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其信息系统实现方式等,并重点阐述分布式储能信息系统实现方式中的分布式储能信息化总体架构、信息平台接入系统、主要功能及平台界面设计等。其中,信息平台接入系统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逆变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前三者与其他电气设备在储能系统中均发挥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写作,实现对分布式储能系统的监控、优化和控制。分布式储能能量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测、远程监控与操作、能量管理与优化、数据分析与预测、能源交易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分布式储能信息化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适应较为复杂的工业环境。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等方面的挑战。为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机密性,在分布式储能系统建设时还应采取恰当的安全措施和隐私保护措施。

    分布式储能信息化技术能量管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储能逆变器电气设备拓扑结构信息平台接入系统

    供热管网L值平衡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应用

    丁云
    41-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力失调是供热系统能耗大的主要原因,但现有的比例调节法、补偿调节法和回水温度法等算法仅停留在局部热用户的负荷控制上,并不能完全体现二次网平衡的协同控制要求。提出L值平衡控制理论和算法,将L值定义为结合散热体的供温、回温等实际过程参数的控制变量,并从L值的特性、L值参数优化等方面简介L值平衡控制算法,阐述基于L值平衡控制算法的二次网平衡,结合项目背景、平衡效果、节能效果进行案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L值平衡控制理论和算法可用于二次网水力平衡的协同控制,嵌入热用户测控终端以实现对二次网末端的水力和热力的合理调度与分配,实现用热需求和热负荷的协同。二次网L值平衡控制算法简单且有效,所需的过程参数少且获取容易,算法可直接嵌入在热用户调控设备内,具有高度自治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普遍适用性。结合室温软测量技术,L值平衡控制算法可实现室温的精准控制、满足二次网平衡所需的全自动控制等功能,并可为现场调试和控制提供指导。

    供热管网L值平衡控制算法水力平衡二次网热负荷协同控制节能效果

    不同焦炭光学组织的气化反应性分析

    王越庞克亮马银华夏伟...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炭光学组织是影响焦炭反应性的内在因素,对不同焦炭光学组织的气化反应性分析可为更好地指导配煤炼焦生产,即通过合理配煤控制和改善焦炭反应性指标以实现降低配煤成本、稳定和提高焦炭质量。选择10 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炼焦煤,利用煤岩显微镜和焦炭反应性实验定量分析每种光学组分的相对反应性,并建立基于镜质体反射率和焦炭光学组织相对反应速率的焦炭反应性预测方程。结果发现,不同焦炭中不同光学组织的气化反应速率(绝对值)差别较大,但相对反应速率基本恒定,与焦炭类型无关。各向同性组织、镶嵌状组织、流动状组织、丝质及破片组织的相对反应速率比值为KISO ∶ KM ∶ KF ∶ KFF =2。5 ∶ 1。0 ∶ 0。6 ∶ 2。6。光学组织相对反应速率对焦炭反应性(CRI)的影响高于变质程度,基于镜质体反射率(Romax)和焦炭光学组织相对反应速率(K)的焦炭反应性预测方程为CRI=-14。73Romax+17。21K+30。78。

    焦炭光学组织气化反应性焦炭反应性镜质体反射率相对反应速率预测方程

    煤岩学方法在异常炼焦煤煤质评价中的应用

    张文成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煤岩学方法中的反射率分布和煤岩显微组分可反映煤质特性,但随着炼焦煤资源日益劣化,需利用煤岩学方法判断炼焦异常煤,并对异常炼焦煤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煤岩反射率自动测试系统对炼焦煤资源进行分析,结合煤岩反射率分布并根据商品煤的煤岩判定标准,在炼焦配煤实际应用中判断是否为同类炼焦煤混煤、混入低品质炼焦煤的混煤或混入非炼焦煤的混煤,并从煤氧化的判定、混入兰炭或工业废渣等方面探讨由煤岩显微组分判定异常煤。研究表明:煤岩反射率主要应用于判定混煤,应区别对待同类混煤、混入低质炼焦煤和混入非炼焦煤该3 类混煤,尤其需避免混入非炼焦煤;煤岩显微组分是对煤岩反射率自动测定系统的补充,通过煤岩观察显微组分,可以判断炼焦煤的氧化、混入兰炭及混入工业废渣等是炼焦煤异常的主要原因;煤岩学方法是判定炼焦煤异常的主要技术手段,但煤岩指标仅对传统指标有补充作用而非完全替代作用。

    煤岩学方法炼焦煤煤质评价混煤异常煤反射率煤岩显微组分煤氧化

    无烟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

    朱汝斌曹强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炼焦煤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配入无烟煤炼焦是降低生产成本并扩大煤种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无烟煤粒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可用于指导无烟煤在配煤炼焦中的技术应用。以典型1/3 焦煤和不同粒度的无烟煤为研究对象,结合煤质特性分析并通过 40 kg小焦炉开展炼焦实验。由研究发现,配入无烟煤可使焦炭的灰分降低、固定碳含量升高以及发热量提升。焦炭块度随无烟煤粒度减小而增大,表面平整且气孔均匀分布,当粒度大于 3mm时,焦炭易碎且无烟煤颗粒明显可见。焦炭强度随无烟煤粒度增加而降低,当无烟煤粒度小于0。5 mm时,焦炭CSR为70。1%,M40为88。4%。当无烟煤配入粒度小于0。5 mm时,焦炭平均粒度为52。0 mm,其粒度分布集中于40~60 mm,该区段粒度占比为56。82%。无烟煤配入粒度小于3。0 mm时均可满足高炉运行要求。实验证明配入粒度小于0。5 mm的无烟煤时,焦炭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可扩大炼焦煤种资源并实现降本增效。

    无烟煤粒度焦炭质量炼焦煤焦炭强度焦炭块度捣固炼焦

    煤中全水分在线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王春晶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中全水分是煤炭评价的重要指标,其准确测定关乎炼焦配煤工艺进而影响焦炭质量,并对管道及设备运行寿命产生显著影响,因而为满足生产调控要求则需对入炉煤的全水分进行实时在线检测。阐述全水分波动对炼焦过程的影响,明确全水分控制的必要性,介绍煤中全水分的赋存形式以及国标全水分测定方法,分析目前直接法或物理量测试间接法的全水分测定方法原理及发展现状,根据目前干燥法测定的优缺点,重点论述间接法中的红外法和微波法在线测量技术原理及应用前景,对比推荐微波法作为在线检测的优选方法,并对其应用方向和联动干基配煤以及煤调湿控制技术进行展望。采用红外法或微波射线法对煤样进行全水分检测可满足在线测试的要求,其中微波法更适合应用于对煤中全水分的测试。将微波水分仪与胶带秤的称量数据联动后上传中控DCS集成分析,依据工艺要求自动调整下料量,可进行干基配煤;反馈全水分测量数据并与煤调湿控制技术联动后可平稳入炉煤水分,实现全水分控制的目标。

    煤中全水分在线检测技术测定方法微波法红外法干燥法微波水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