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价值意蕴、核心要义与路径依循

    高永久杨龙文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则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有益探索.以之为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意蕴在于,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知识生产需求,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实践需要.围绕"主线观"、坚定"认同观"、树立"历史观"、把握"方向观"、诠释"文明观"这五大面向,则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当前,要在凝聚多元交叉和跨地域的学科力量中形塑理论体系,在政策话语和实践经验的学理性转换中检验理论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发展理论体系.通过依循这三条路径,最终构建起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理论体系建设的里程碑——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马成明崔莉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一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结晶成果,是一次全新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构,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指出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体两面"关系,展现了当代中国学术的集体智慧和担当,提供了共同体书写的"中国范本",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化教育和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层面得以落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经验参照和理论指导价值,也对人们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本质和取得的历史成就、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共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体书写中华民族史

    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路径——基于北京、上海、天津的实地调查

    陈纪黄泰博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着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民族中学牢固树立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任务.基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调研数据,从课程体系设置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文化课教学、实践课教学等方面考察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研究表明:构建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缺乏统筹规划,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资源保障薄弱,文化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条件不够,社会实践课和专题教育的多方支持乏力等,成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对策建议如下:(1)着力从统筹规划层面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2)逐步建成一支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3)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4)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这为现阶段各民族青少年增进"五个认同"及树立正确的"五观"等提供有益启示.

    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公共空间: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凝聚力

    王延隆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空间是社会凝聚力维系和强化的标志性场域,不仅是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情感空间叠加交汇的基本单元,亦是强化个体及群体空间邻近度、消弭区隔鸿沟的重要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群众在特定的公共空间中、共同的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强化的.公共空间以共同的公共场所、互嵌的社会关系、特有的场所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支撑.以公共空间为视角,基于物理、社会、情感三重维度构建表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空间符码和分析框架,以高校大学生公共空间为个案,廓清邻里空间区隔、社会资本培育、集体记忆强化的空间运作机制,提出优化生活实践的物理空间,营造平等发展的社会空间,拓宽"五个认同"的情感空间的实践路向,构建集地缘、利益和价值三位一体的空间共同体,为公共空间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凝聚力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公共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凝聚力高校大学生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文性框架与教学逻辑

    张良刘宝琴王耀宇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展开,但鲜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的探讨.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置于互文性理论框架下,构建以互文单元为基础,以互文模式为符意传递路径,以互文主体为意义建构方式,以互文目标为价值旨归,最终指向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系统建立、情感浸润涵养、人格雕琢成型、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模型.聚焦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模型应落实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逻辑,即回归对母体文本教学的整体性认识,形成特有性解构逻辑;关照互文本教学内在展开过程,形成类有性建构逻辑;重视教学过程互文本性与主体间性的转换,形成独有性重构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互文性教学逻辑

    从单向嵌入到耦合共生:社会参与学校评价的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

    宋乃庆吴乐乐曹士勇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深化社会参与学校评价改革,既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教育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积极回应.本研究选取"耦合共生"理论作为分析视角,分别从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模式、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四个维度对社会参与学校评价的应然逻辑、现实困境、实践策略等进行分析、审视和建构.研究发现,社会参与学校评价的耦合共生单元动力不强、耦合共生模式单向嵌入、耦合共生环境赋能乏力、耦合共生界面传导受阻,制约社会参与学校评价的效能产出.深化社会参与学校评价改革需要凝聚学校评价单元共识,增强耦合共生内动力;创新学校评价模式形态,增强系统共生耦合度;营造社会参与环境氛围,增强耦合共生外驱力;理顺学校评价介质界面,增强耦合共生效能度,努力实现社会参与学校评价耦合共生系统的最优化.

    耦合共生学校评价社会参与

    新时代党委领导与政府推进教育工作评价的目标检视

    曾欢朱德全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是新时代全党全社会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自然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政府、地方、学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当然,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否科学履行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职责,对其评价目标进行检视尤为重要.其中,守正创新成为新时代党委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旨要,上下联动勾勒新时代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全面履职"实景,正确政绩观践行保障新时代地方对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条件,五育融合引领新时代学校对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为坚守新时代党委领导与政府推进教育工作评价的"四个全面"目标定位,持续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有利于党委牢铸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的"政治底色"、牢抓对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引领的"育人本色",牢守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持续上下齐心贯彻党委决策部署、上下联通落实政策措施、上下互动坚持统筹治理,有益于政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持续践行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政绩观,有助于地方构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生态、科学民主的教育治理生态、健康有效的教育质量生态;持续融入"五育融合"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评价机制,有利于学校构建校园文化价值系统、综合育人课程体系以及确保教学育人实效达成.

    教育评价全面领导全面履职全面落实全面发展

    新时代教育评价类型化改革与差异化路径

    杨磊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教育评价类型化改革的目的是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轨并行,有条件融合"的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首先,以类型评价导向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其次,纠偏社会大众对技术技能的固有偏见,加速迈进技能型社会;最后,尊重不同类型知识的习得规律,助推不同禀赋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在教育评价类型化改革进程中却存在如下困境:一是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难度与社会影响力过载的"结构性"困境;二是高考文化惯性与精英主义双重评价桎梏的文化再生产困境;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导致评价筛选功能过强的资源分布困境.为保障新时代教育评价类型化改革的效果,应该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第一,学校教育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树立类型化评价观;第二,考试改革坚持培养差异化人才,建立类型化评价机制;第三,多主体落实差异化用人评价,营造类型化评价社会文化.

    类型教育类型化评价教育评价改革差异化人才观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效能观测指数构建

    罗士琰张辉蓉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效能观测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支撑.基于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质量为核心、科学有效为关键、客观公正为保障的价值定位,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效能界定为评价主体基于科学的评价流程与标准,选择合适的技术与方法,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活动本身所蕴含的评价理解与设计、评价组织与实施、评价结果与改进等要素进行再评价,衡量原本评价活动的实际功效以及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效能观测指数:Y=0.27*Y1+0.41*Y2+0.32*Y3(Y1、Y2、Y3分别表示教育评价理解与设计、教育评价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结果与改进3个维度).未来开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效能观测应因需制宜、分层分类开发观测工具,科技赋能、建设智慧观测服务平台,强化改进、系统搭建观测结果应用机制.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效能观测指数构建

    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逻辑架构与推进策略

    戴妍黄佳攀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构成和重要基石,推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意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族地区需从教育逻辑、政治逻辑、经济逻辑、文化逻辑四个镶嵌共生的维度构建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架构,形成人才质量提升与教育育人属性相融并进、意识形态建设与教育凝聚民心相辅相成、经济转型牵引与教育赋能科创相得益彰、文化共生追求与教育调谐认同相互依存等发展共识.构建多维复合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质量评价优化、构筑数字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多元主体共意善治,将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进策略.

    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