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沙马拉毅

双月刊

1674-9391

cn511731@vip.sina.com

028-85524958

610041

四川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

民族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ETHNOLOGY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展示民族学研究成果,突出西南民族研究特色,为繁荣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和实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服务。 我们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欢迎大型田野调查报告和各类基金课题阶段性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知识网络视角下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的演进

    谭萌
    93-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类学海外民族志在结构与建构、个体与群体、学术与学科的交互中形成了多维度的知识网络.海外民族志知识网络的生成嵌入具体的时空语境,与中国在世界角色地位的演变相伴,具有自觉的学术理念、规范的方法论本位和开放的研究视野,汇聚多领域、多地区知识生产的主客体和内容要素,呈现出较强的社群性、递进性和自反性特征.研究者的能动性实践及群际间互动推动海外民族志的迭代更新,增强海外民族志知识网络的韧性,既映射全球知识生产和消费机制的变迁,也契合中国人类学与国内相邻学科以及国际人类学的互促发展.面对知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国学科调整的新机遇,海外民族志研究者应进一步丰富个案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强化学术实践与知识呈现的网络构建,注重提炼和运用关键概念,依托海外社会经验研究的知识升维,拓展交流对话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人类学公共知识产品在提升国民素养、服务多元主体和促进文明互鉴等方面的作用.

    海外民族志中国人类学海外社会经验研究知识网络区域国别学

    交汇、挑战与应对:大数据技术对人类学民族志的影响

    胡亮周鹏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其规模性、实时性、多样性和高度可追溯性也为人类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探讨了大数据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影响,即大数据技术与民族志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均有交汇,使民族志兼具定性与定量的双重特质,大数据技术促进了增强型民族志、网络民族志和线下民族志的发展与创新,拓宽了人类学民族志方法运用的空间.大数据也给传统民族志方法带来挑战,使传统民族志面临技术依赖和数据过载的困扰,过度依赖大数据容易导致对数据背后的人文因素的忽视,大数据"关键问题"策略挑战民族志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且大数据难以将人类经验与主观感受完全转换成数据.此外,民族志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还面临伦理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如何避免被研究者信息泄露并保护其知情权也是民族志方法中的重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民族志中需要关注"厚数据"和"小数据",注重对数据背后的社会和象征意义的深度解释,并严肃对待伦理问题.

    大数据大数据技术人类学民族志网络民族志"厚数据""小数据"

    彝族创世神话中的华夏认同

    肖坤冰吉祥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等不仅表达了各民族的世界观、宇宙观,也从"华夏边缘"反映出本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传统中,有大量以"同源共祖"为主题的英雄史诗、创世神话、建寨传说和叙事长诗等.这些口头传统是在少数民族内部自发形成的、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认同.在西南横断山区,汉、藏、羌、彝等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十分活跃.因此,在彝族的创世神话中,既包含着彝族先民的本民族记忆,也包含着彝族与周边藏、羌、汉等民族交往的历史记忆.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彝族通过对神话的"复述"和重新"叙事",不断调整和重塑与其他周边民族的关系,这使古老的神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彝族创世神话中所体现出的朴素的华夏认同观念将有助于进一步凝聚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彝族创世神话同源共祖华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域闻见录》民族志书写特征论析

    沈雪晨阿比古丽·尼亚孜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域闻见录》是记载清中前期的西域史地、民族风俗的重要私修著作,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民族志文本分析的视角考察了《西域闻见录》的写作意图、行文逻辑与编纂体例,探讨其在民族志视域下的书写特征.作者七十一在"自序"中完整表达了自己基于亲历见闻、为弥补相关典籍记载缺失、提供超越前人的西域地理风俗记载之主旨,刻画出"在彼处"之人的形象,建立叙述权威;该书行文、内容与逻辑协调形成了一套真确、融贯的西域知识表述,其内容详瞻、笔触细腻,在确保叙述客观性的同时,拓展了作者观点的表达空间;该书体例颇得乾嘉时期纪传体志书精要,兼采历时性与共时性记述之所长,统合"时间"与"空间"要素,成功描绘出动态变迁中的西域文化整体面貌.上述三方面书写特征使该书得以容纳清朝统一西域之初当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复杂而多元的语言符号世界里自有其强盛之生命力,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西域闻见录》清代西域民族志文本分析解释人类学

    Abstracts

    129-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