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王延中

双月刊

0256-1891

mzyjbjb@cass.org.cn

010-6893293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民族研究/Journal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栏目有: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专稿、 西部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跨界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创见与争鸣、研究述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书评介、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上广开视野、勤勇探索、讨论争鸣、孜孜求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现代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杨共乐
    1-4页

    把握各族人民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的理论内涵

    何生海
    5-6页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两个尺度

    江国华
    7-11页

    全面准确贯彻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

    黄行
    12-13页

    新时代办好民族院校的中国化时代化使命

    王启梁
    14-1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建设:从类型到体系

    郝亚明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科学、完备、自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遵循系统谋划、分类推进、有机整合的建设策略,有意识地将建设进程精细划分为话语结构分析、话语类型建设与话语体系合成三个环节是合理选择.话语结构分析对应于系统谋划阶段,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逻辑结构和框架结构,进而在整体把握话语体系的基础上确立话语建设的维度与方式.话语类型建设对应于分类推进阶段,依据功能主旨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话语区分为政治制度话语、理论学术话语、宣传教育话语、政策法规话语四种类型来推进精细化建设,其中政治制度话语侧重讲政治,理论学术话语侧重讲逻辑,宣传教育话语侧重讲情感,政策法规话语侧重讲规则.话语体系合成对应于有机整合阶段,通过消除话语失衡、话语隔绝、话语冲突、话语错配等各类不良现象,将四种各有侧重的话语类型贯通成为相互配合、彼此支撑的话语系统,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多维需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策略话语结构话语类型话语体系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文明意蕴

    徐欣顺
    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所以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主要基于其承载着现代文明的三重意蕴.着眼现代文明的反思、构思与归思意识,这三重意蕴分别指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谱系、精神伦理和精神主体.其中,顺应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谱系意蕴需要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得到正视和传承;顺应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伦理意蕴需要在"止于至善"的追求中得到重视和完善;顺应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主体意蕴需要在"众望所归"的实践中得到表达和确认.由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文明意蕴得以揭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政策实践价值.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文明意蕴精神谱系精神伦理精神主体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形成研究(1949-1965)

    赵超
    4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关键词研究方法,对《人民日报》数据库和党的重要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这一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一词的使用频率总体不高,但持续使用,并未出现断裂.这一时期,围绕"中华民族"一词,中国共产党在多重语境中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在外部关系语境中,主要围绕"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话语叙述中华民族与他者的竞争对抗关系,以及围绕"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话语叙述中华民族与他者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关系语境中,主要通过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时间比较逻辑,以及与其他主体的横向比较逻辑来阐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在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关系语境中,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等话语叙述中华民族的内在结构关系,以回击民族分裂话语,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具有强烈褒义色彩的话语塑造中华民族的自我特性,意在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强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思想自觉.

    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24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雪杨欣琦张伟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本文基于2001-2021年民族地区24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了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且相较于民族地区大城市,小城市的促进效应更强.从乡村振兴的子维度来看,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相比,数字经济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显现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环节.因此,为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需加强对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民族地区小城市要强化数字经济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植力度;让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促进民族地区实现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地区差异

    西方民族学博物馆的中国展陈:民国学人的域外考察与反思

    张先清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民族学博物馆根植于殖民扩张运动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兴起.早期民族学博物馆建立后,在收藏与展示西方之外世界的所谓"他性"文化目的下,与大学、科学实验室、档案馆、图书馆等复杂机构联合体一道,成为构建布鲁诺·拉图尔所谓西方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民族学博物馆的"野蛮"收藏与展示活动,在欧洲创造了大量非西方世界的族群想象,围绕着被"收藏"的广大亚洲、非洲、大洋洲土著知识认识论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通过考察20世纪20年代留德学人王光祈探访德国民族学博物馆的案例,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学博物馆关于中国的早期展陈及其所引发的中国知识界对于民族学博物馆知识生产方式的反思.

    西方民族学博物馆中国展陈王光祈美术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