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王延中

双月刊

0256-1891

mzyjbjb@cass.org.cn

010-6893293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民族研究/Journal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栏目有: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专稿、 西部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跨界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创见与争鸣、研究述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书评介、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上广开视野、勤勇探索、讨论争鸣、孜孜求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现代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论析'

    王永香赵继龙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促共进,是有效整合我国政治资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历史地看,我国"民主"与"民族"间的兼容性有根、有源、有生命力,为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优化互动提供了土壤.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关切,以最广泛的权利保障、最真实的制度实践、最管用的治理效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动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则以其内附的"四个与共"理念、五大基础领域以及民族基层地区的自治实践,进一步巩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伟大实践.立足政治文明发展新格局,我国理当通过促进共同体内部多元民主力量协同,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族地区样板,加强中华民族史教育,搭建人民民主与共同体建设多元互动平台的方式,持续推动二者的互促共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政治伟力,在形塑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彰显中国本位与实践自觉.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文明

    关于西方"族群"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再反思

    沈培建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和包容性等特性,而西方"族群化"所宣扬的族群意识则具有分裂排他性.本文力求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即结合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方族群意识之间的根本区别,认识中国少数民族与西方族群之间的根本区别,进而认清"族群化"、族群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危害.同时,通过对北美亚裔族群的田野调查,说明西方族群是以"种族"为基础而不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形成的群体,并指出族群理论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理论.此外,通过探讨西方族群理论的渊源及其变异原因,揭示西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于该理论的影响.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要谨防西方族群理论对民族研究的误导.

    "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种族族群进化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民族学界关于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研究评析

    刘波儿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杨成志、芮逸夫等一批民族学研究者提出在承认多民族共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族际关系研究,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巩固,从而形成一个共同体国家的民族国家构建思路.李济、岑家梧等人则相继尝试对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路径与方法做出新的规界,试图将这些探索内化为学科理论建设的一部分.然而,在国民政府"宗族论"的制约下,民族学人建立在"多民族"基础上的建国方案没能得到政学两界的认可,而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疏离最终使他们陷入知识生产的困境.这段历史展示了近代中国民族理论建设的面貌,也为此后中国民族理论的推进铺垫了基础.相关历史经验与教训提示我们,学科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实际,讲好整体性话语.

    中华民族中国民族学整体性研究理论建设

    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龙玉其
    3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共同富裕视角理解社会保障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逻辑,体现在政治逻辑、经济逻辑、社会逻辑、文化逻辑四个方面.社会保障、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一致性.在实践中,社会保障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有较大空间.发挥社会保障助力共同富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公平与效率、统一性与差异性、中央与地方、生存型保障与发展型保障、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共建与共享.应该强化基本社会保障的国民身份,完善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社会保障短板,提升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增强各民族对社会保障的认知.

    共同富裕社会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逻辑

    从"扩展个案法"和"地方知识"发现"地方世界"——法律人类学进路新探

    朱晓阳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梳理"扩展个案法"和"地方知识"所代表的法律人类学不同研究进路,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共享领域,以及它们与当代法律人类学经验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它们与自身所蕴含的"地方世界"指涉之间存在的张力关系.文章讨论了"扩展个案法"的实在论和互动论基础以及其后来被布洛维重新界说之后的反思性科学核心,然后讨论了这种反思性"扩展个案法"与"地方知识"两种进路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两种进路在21世纪以来的人类学重回本体论趋势下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指出从"地方知识"到"地方世界"是一种细微但有意义的立场移动.文章在最后以日常语言视角实在论作为"地方世界"概念的支持,提出一种从"扩展个案法"和"地方知识"发现"地方世界"的新的知识论进路.

    扩展个案法地方知识地方世界法律人类学日常语言视角

    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的农耕化与蒙汉交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一个嘎查为考察中心

    吴英杰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和民族杂居地区,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本文以西辽河流域科尔沁左翼后旗乌兰那仁嘎查为考察中心,对清末以来西辽河流域农耕化进程与蒙汉交融发展进行深入揭示.当地生产方式从牧到农的转型,推动了人与土地之间"绑定"关系、村落与耕地依存关系的发展,促进了蒙汉共同生计的形成及生活方式的趋同,彰显出蒙汉相互依存、不断交融的发展趋势.

    农耕化蒙汉交融西辽河流域科尔沁

    明清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多元共生

    何威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共生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还是民族间合作竞争的表现,更是一种共适应、共进化、共发展关系,推动着民族间的交融互动.民族间的差异互补效应与地理生态的多样性,使其产生强烈的共生需求;和而不同的共生心理,又减少了民族交往中的争议与冲突.在不断磨合与调适中,形成各得其所、相对平衡的共生秩序.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构筑起了共有精神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共生情感,让共生积淀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内心认同,形成稳固而持久的共生系统.相互激发、合作互惠的共生关系累积成共生能量场,将各个民族更加紧密地"吸附"在一起.历史上的民族共生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也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历史基础,启示了重要路径.

    明清河湟民族走廊民族共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俺答汗进贡图与表文卷轴》及其价值

    乌云毕力格
    9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俺答汗进贡图与表文卷轴》是一幅九米半长的长卷.该卷轴由两部分组成,左半部分是画作,用中国山水画的手法彩色绘制在绢上,内容为俺答汗等蒙古首领的进贡使者马队从今天的呼和浩特出发到达北京紫禁城的情景;右半部分是俺答汗等人进呈明神宗万历皇帝的表文.卷轴制作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其中画作部分,一边描绘明朝北边的山峦、城池、万里长城、坚固堡垒和金碧辉煌的皇城,一边画出蒙古的青山黑水、城池帐幕、佛塔寺庙、板升建筑和放牧游猎人群,中间则安排了穿插于长城以内山水间奔向北京的蒙古贡使骑队的画面.画作成功地体现了"隆庆和议"后蒙汉和睦、国家和平、人们安居乐业的景况,是对"隆庆和议"后政治局势的写照和称颂.本文重点聚焦画作内容的考述,指出其意涵和价值,认为它不失为反映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极其生动的文物和文献.

    隆庆和议俺答汗进贡图明代蒙汉关系

    明末清初川黔地区的人群流动与民族交融——以抹脸魔传说为线索

    尹巧瑞陈锋
    10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献忠入蜀后,四川的难民潮涌入川西南与川黔交界地带,并与这些边缘地区的"夷民"合流,"夷民"势力随之壮大.孙可望主导的南明政权推行招民垦复与征召"夷兵"之策,鼓动难民开发川西南与川黔交界地带,促使"夷民"离乡出征,军政力量深入西南山区.南明的群体动员与区域开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吴三桂反叛后,同样征召"夷兵".在这一历时进程中,抹脸魔传说成为解读明末清初川黔人群流动与民族交融的线索.清朝在统一西南的同时,延续并超越南明经营西南的事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抹脸魔传说亦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消散.

    南明四川贵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妖怪传说

    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侗人房族实践初探

    黄瑜
    12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族制度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体现和社会组织体系.汉人社会的家族形态,国内外学者已经有着长期的学术传统和深入的理论探讨,而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中家族形态的演变过程则缺乏相应的探究.本研究以清代以来都柳江流域"五百和里"侗寨的"房族"实践过程为考察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清代中国社会的宗族理念如何影响日常生活中侗人社群组织"兜"(doux)的形态衍变,并且探讨"宗族"作为一种儒家理念与社会组织架构如何参与形塑了侗寨的基层社群关系,以此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作为基层社群观念和组织形态的"房族"实践的历时性认知.

    都柳江流域家族制度"房族"实践侗人兜(doux)社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