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王延中

双月刊

0256-1891

mzyjbjb@cass.org.cn

010-6893293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民族研究/Journal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栏目有: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专稿、 西部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跨界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创见与争鸣、研究述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书评介、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上广开视野、勤勇探索、讨论争鸣、孜孜求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现代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共同体观的文化哲学导源及其当代启示

    陈旭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社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但基于不同的历史生成脉络,中西两大文明对"共同体"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差异显著.西方共同体最初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后在其理性主义升级中,演变为以契约精神为核心的共同体观.中华文明的共同体生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双向互动,"统"与"和"是共同体发展的基本思路,经数千年的多源融合,形成了以和合精神为内核的共同体观.这两种异质的共同体观,决定了中西方在对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上必然存在巨大的认知沟壑.为此,通过共同体观的文化哲学导源,能够清晰呈现中西共同体历史性生成的内在差异,开显"共同体"得以存在的智慧,从学理上把握中西共同体观念中的"合理内核",进而观同察异并期于会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认同基础.

    共同体观文化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

    复合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朱军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民族的观念和资源,重新组织传统国家和社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秩序构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线索.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建设的历史延续和时代创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复合现代性的分析范式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呈现出复合性主体要素、复合性动力机制和复线性发展道路,显示出民族构建与国家构建互动关系的一般逻辑与特殊逻辑,也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多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了中国经验与智慧.

    复合现代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构建国家构建

    论边疆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路与机制——以西藏及涉藏州县为例

    边巴拉姆
    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凝成,离不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此交融汇聚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亟待从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层面加以挖掘诠释与传承创新,为此需要回答挖掘何种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缘何融入,以及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以西藏及涉藏州县为例,这一区域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厚的爱国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在具体的人物、事件等文化遗存中,它们已经具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确定的爱国主义法律属性,需要从"两个结合"入手,挖掘其重要特性,发挥爱国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夯实历史根基、深化文化认同、丰富价值意义、培育主线思维、提升党建效能等重要作用,从教育传承、宣传引导与法治化保障等方面,进行融入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西藏及涉藏州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爱国主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逻辑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张丽君刘瑾
    4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理:一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分配公平,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促进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增进各族人民心理归属感;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优化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应通过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区域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匹配,以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四条实践路径,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田野与文本:人类学家李安宅的史学研究

    汪洪亮
    6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安宅在中国藏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人类学、史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李安宅的代表作《<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分别是其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作,事实上也是其基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方法的社会史著作.李安宅具有较强的史学意识,在相关论述中注意以史为证和以史为鉴.李安宅的学术实践,体现了田野与文本的不可偏废,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

    李安宅人类学史学研究田野文本

    滇南彝族姆基颇的仪式时间建构与社会生活秩序

    和少英刘利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法国民族学、社会学学家涂尔干及相关学者强调时间与仪式互构的时间社会性理论,对滇南彝族姆基颇的仪式时间建构与社会生活秩序进行初步探析.姆基颇在十二属相纪日规则的基础上建构了以鸡日为首的独特纪日顺序,其中含有视"双"为缔造生命和完整圆满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年节仪式的系统梳理,笔者发现姆基颇的年节时间与仪式不仅是一种互构关系,而且还是社会生活秩序的表征.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姆基颇仪式时间中关键时刻举行的仪式突出强调了社会生活秩序的起点,以实现维系社会团结与和谐之目的.

    彝族姆基颇仪式时间社会生活秩序

    女性不孕的多元医疗实践及其文化逻辑——基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

    郑观蕾
    9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聚焦女性不孕这一特殊病痛,探讨女性不孕的多元医疗实践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生育不仅是家庭生命链条的延续,也是女性性别角色和人生意义的彰显.不孕意味着"与众不同",它使女性的自我认同感降低、社会关系受损、婚姻关系岌岌可危,因此追求生育的成功成为许多不孕女性生活的重心.在当地女性不孕的多元医疗实践中,辅助生殖技术克服身体上的"障碍",中医治疗调节身体的平衡,仪式治疗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三者相辅相成,最终促成生育的成功.

    女性不孕多元医疗辅助生殖技术中医治疗仪式治疗

    明至清初川东南地区移民的身份形塑

    梁勇王位
    10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至清初,随着王朝国家向西南"边缘"地区纵深拓展,大量移民流入川东南地区.在土司边缘经制地,主要是以卫所为中心陆续进入屯戍的移民;进入土司区的移民,主要是俟机进入的"自发性"移民、王朝国家派遣的"军事性"移民和土司"劫掠"的部分移民.移民身份逐步成为不同人群为维系人群利益而形塑身份的工具和符号.不同人群形塑身份的过程,亦是王朝国家统治力量和秩序拓展的过程,与王朝国家对传统"边缘"地区的治理,以及族群间的关系网络形成和互动融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川东南族群身份移民土司

    土尔扈特东归的历史图像研究

    郭小影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壮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本文通过对海内外收藏东归事件相关历史图像的考察,结合相关文字记载并相互印证,深入细致地展现了清政府安置土尔扈特部的最初举措,热河觐见与抚绥政策的实施及反馈,以及土尔扈特东归对促进清代"大一统"的作用等历史事实,凸显了图像史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中的价值.

    土尔扈特东归"大一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创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读后

    林文勋
    139-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