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

王延中

双月刊

0256-1891

mzyjbjb@cass.org.cn

010-68932934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民族研究/Journal Ethno-National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有关民族研究问题方面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教育、民族人口、民族法制、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以及世界民族等各学科的学术成果,是从事民族研究、民族教学和民族工作,以及对民族问题有兴趣的同志、学人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园地。主要栏目有: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专稿、 西部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跨界民族研究、重点项目、创见与争鸣、研究述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书评介、学术动态等多个栏目。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上广开视野、勤勇探索、讨论争鸣、孜孜求新,为促进民族研究事业的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各民族科学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现代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文化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探析

    陈立鹏薛璐璐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文化共情是指个体站在其他民族成员所属民族文化的角度,理解与感受其他民族成员想法并与其他民族成员产生共同的认知反应、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的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民族文化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逻辑框架.认知维度,培育积极群际态度、提高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维度,增强群际信任、提升跨民族友谊自我效能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维度,加强合作行为、促进利他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从民族文化共情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民族文化共情场域;强化共情话语实践,营造民族文化共情氛围;推进调查研究与民族社会化,深化民族文化共情认知.

    共情民族文化共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加拿大的国家整合:理念、路径及前景展望

    周少青
    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拿大的国家整合问题伴随着其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加拿大国家整合在理念、路径上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理念上,以所谓"平庸民族主义"调适多元文化主义;路径上,在以不同的策略整合新移民、原住民及法裔魁北克人的同时,尝试通过新的国家叙事与话语,国家标识物或象征的设计、意义的发现与赋予等来强化和构建加拿大的共同性,促进加拿大的国家整合.尽管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魁北克分离主义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就加拿大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来说,加拿大在国家整合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值得其他多民族国家观察、鉴取及思考.

    加拿大国家整合后多元文化主义平庸民族主义路径选择

    公共空间秩序建构与基层治理创新——基于贵州省台江县民族团结食堂的分析

    周真刚陈礼荣
    2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食堂"作为一种新型公共空间,是培育乡风文明、提升县域基层治理能力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本文以台江县民族团结食堂为切口,以公共空间为研究视角,通过基层公共空间的秩序建构分析框架探寻民族团结的食堂运行机理,以及对于基层治理的正向推动作用.研究发现,在民族团结食堂这个公共领域中,通过物理空间、制度空间、文化空间、资源空间、多元主体参与的要素供给,凝聚起了村庄公共性,形成良好的治理秩序和治理规则.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新的公共空间秩序建构体现出五个特征: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二是体现了政府主导与基层自治有机融合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三是注重社会激励激活内生动力;四是注重公共精神的培育;五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共空间秩序建构民族团结食堂基层治理

    多模态视域下的影视人类学及其示范意义

    富晓星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多感官、多媒介、多主体合作等特征的多模态人类学,日益成为当今人类学界的一个关注热点,展示出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数字革命给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人类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诸多讨论却逸离了新技术取向,转向基于符号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影视人类学则基于影像与感官、影像与媒介、影像与合作网络的关系和实践,展示出一种多模态视域下的影视人类学,呈现出与多模态人类学进行对话的种种创新尝试,为多模态人类学隐而未论的社会行动取向提供了实践经验,对于多模态人类学的深入展开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有力推进了多模态人类学的当代发展,也为人类学表征手段的革新及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探索方向.

    多模态影视人类学多感官多媒介合作网络社会行动

    游牧的继替:阴山北部乌拉特草原牧民生计方式的民族志研究

    马慧卿陈巴特尔
    6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乌拉特中旗苏吉牧场的长期田野调查,本文以内外联动视角呈现了乌拉特草原牧民当代生计方式的新样态.研究发现,牧民们通过划区轮牧、租赁"走敖特尔"、以耕辅牧等多种形式使游牧这一当地传统生计方式得以延续.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维持牧业生计的有效手段之一.牧业之外,旅游业、边境贸易成为其生计拓宽的新机遇.阴山北部乌拉特草原牧民当代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表征是牧民群体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交织的体现,为理解当代牧民生计及其与现代社会的互动提供了鲜活的民族志个案,也为牧区社会转型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持续探讨的可能.

    游牧牧民生计方式当代发展乌拉特草原

    "河北胡化"新论——一个基于中原传统社会与政治结构的阐释

    苏航
    7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寅恪"河北胡化论"的理论基础是民族—文化史观,其中蕴含了文化决定民族、民族—文化决定政治两个决定关系,二者反映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然而前者并不成立,后者则不能前置于古代时期."河北胡化论"的核心实不在于陈寅恪所坚持的全盘胡化,其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地方化的政治模式和道德形态是否来源于非汉文化的影响.本文指出,具有差序格局的中原传统社会结构塑造了亲近疏远的行为准则,具备家国二重性的王朝国家政治结构在君臣之间构建了依附性与限制性的双重道德.二者通过人情博弈体现出来,并结合在一起,为臣民的相对主义忠诚奠定了道德基础.依据这一道德,君主必须照顾臣民亲情圈的小义小利,才能激发臣民的感报之心.这种人情之忠中双方道德义务的限度,由各方势力的政治博弈设定.河朔故事是安史乱后中央与藩镇重建统治关系过程中所达成的新的政治和道德约定,是中原社会道德模式和政治模式基于河北政治独立这一新现实的发展,而非"胡化"的结果.目河朔为"夷狄"是"尊王攘夷"的政治修辞,而非真实的族类区分标准.以亲情主义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的组织原则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提供了重要动力.

    河北胡化民族文化史观差序格局家国二重性亲情主义

    清前期东北民人的"出民入旗"

    刘小萌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统治的基本特征是旗民分治,旗人民人虽分别隶属,但并非彼此隔绝.清前期东北移民脱离民籍、编入旗籍(即所谓"出民入旗"),是旗民交流的一段重要历史.本文在充分挖掘家谱、典志、档案基础上,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度研究.首先,考察民人入旗的途径,包括编入汉军、投充官庄王庄、安置衙署、调拨边台驿站.其次,从多角度阐述民人入旗的影响,即巩固疆舆、发展农业、传播文化、陶融诸族.最后,指出清前期东北民人入旗,是八旗制度在清朝统治中不断调整以适应形势需要的典型体现,对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代东北移民八旗制度出民入旗旗民关系

    哀牢山车夫科书所见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与社会记忆

    熊开万张锦鹏
    11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中哀牢山区车夫科书,产生于明洪武时期瑜伽僧的专职化及其经忏活动,逐渐由内地传入边疆民族地区,并成为当地民众建醮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仪式文本.从内容上看,哀牢山车夫科书文本所呈现的方言、风土、物产、民俗等经历了知识生产地方化过程.从知识史视野观察其文本变化,可以看到,随着国家边疆治理的深化,西南边疆与中原内地日益形成广泛而深入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官方知识与地方知识的融合,内地知识与边疆知识的融合,还包括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哀牢山车夫科书文本知识构成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西南边疆各民族广泛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体现了边疆社会多民族共生,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车夫科书西南边疆地方性知识社会记忆

    中国民族研究社团2024年第五届联合学术大会综述

    杨逍
    128-130页

    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学学会2024年高层论坛综述

    孔敬周子翔蒋梅
    131-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