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拓与创新:万桐书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研究

    张珊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桐书是中国著名音乐理论家,其学术生涯承20世纪初的"国乐"探索,后成长为1949年以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学术力量.他在研究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及新疆少数民族乐器等领域论著颇丰,特别是对十二木卡姆文本化过程中创造性的记谱方式,对此领域的后续研究多有启发,体现其寻找中国民族音乐自身话语的自觉.同时,其研究中对表演的关注与区域性的比较视野,也一定程度具备了当代民族音乐学的学术属性.万桐书对维吾尔族音乐概念的探索与讨论,对今日中国民族音乐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万桐书十二木卡姆记谱民族音乐家表演研究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与艺术乡建》专题主持人语

    季中扬
    12页

    艺术乡建与城乡文化共同体: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思考

    季中扬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一直是艺术乡建中隐含的在场者,城乡关系是理解艺术乡建最为重要的社会语境.艺术乡建本质上是乡村的空间生产.也就是说,艺术乡建不是创作作品,而是生产面向城市的产品.艺术乡建作为微观的空间规划、设计看似是独立自主的,其实并不能摆脱空间生产的总体性.艺术乡建所生产的表征性空间具有异托邦性质,现实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觉像是生活在镜像之中.艺术乡建空间生产的本质不可避免地使得乡村趋向于凸显可视化与可解读性,乡民的生活空间变成了他者眼中的景观与故事.由于乡村成为产品,不仅乡村本身拜物教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及其身体也变成抽象物.反空间生产的艺术乡建应该以"弱"姿态介入乡村;艺术家需要深入乡村生活,培育对乡村的"家园"审美情感;应该通过长期驻留与共居,真正理解乡民的生活文化与乡村美学,以文化中间人的身份把乡村建设为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城乡文化共同体.

    艺术乡建艺术介入城乡精神文明空间生产乡村美学

    后农业文明视野下的慢速现代性建构——以地扪生态博物馆为考察中心

    向丽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农业文明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社会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中心重构、整体性、系统性、人文性、可持续性等特征.借此,乡村不只是实体空间,而是生存空间、思想空间和审美空间叠合共生的复合型文化生态系统.原/缘乡之美及其蕴藉的慢速现代性,有可能成为一种疗愈性力量,将人从加速度和倦怠双重裹挟的新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实践城乡价值交换与城乡互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为让人真正成为"审美的人"提供持续的审美配方.于此,发掘和"让"乡村美学及其品味如其所是地显现,并在此过程中与之发生多向共鸣,乡关此处.处于时光边缘的地扪生态博物馆以对于后农业文明以及本土美学的持存,为当代艺术乡建提供了可以守望的乡村档案与慢速经验.这是一份"慢下来"的乡建指南,并使乡愁富于未来.

    后农业文明慢速现代性生态博物馆地扪经验艺术乡建

    作为事件的艺术介入:艺术乡建和社会设计的实践逻辑

    李牧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介入艺术作为对康德美学束缚的反抗,展现出艺术介入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功能性与能动性,不过,它并未完全挣脱审美原则和艺术法则的规约.因此,社会介入艺术虽然旨在指涉社会问题,但却并未产生广泛深入的社会影响,而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设计旨在突破审美桎梏,寻求非艺术主导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协作,已发展出较成熟的行动方案,并已取得一定成功.其中,艺术乡建作为中国社会设计的独创模式,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造成当下困境的主因,是如何定位城乡之间的"亲密关系".

    社会介入艺术社会设计艺术乡建精神文明艺术法则

    战国绳纹灰陶罐

    李长江
    43页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专题主持人语

    陈泳超
    44页

    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漆凌云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故事学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类型文化学"和"生命树"两种研究范式.钟敬文的天鹅处女故事研究将类型学和文化人类学、考据学等相融合,开创了"类型文化学"范式.刘守华吸纳历史地理学派、比较文学、文艺学等理论,拓展至"故事文化学"范式,引领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间故事研究.刘魁立的"生命树"范式将类型学和形态学的内在关联打通,开启新世纪共时研究之路,深化了故事学的术语体系,堪称本土研究典范.近二十年形态结构研究呈现以下面向:检讨并丰富了故事学术语体系;深化叙事法则研究;阐发其他文类(传说、史诗、通俗小说)的生长机制.故事学的本土化建设应立足故事学学科本位、融通多学科理论、有效勾连形态结构和文化研究,不断提升故事学理论的阐释力,增强国际对话能力,实现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的目标.

    中国故事学本土化类型文化学生命树术语体系

    稿约

    53页

    对《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的问答、评议与讨论

    赵佩汶漆凌云朱佳艺张佳伟...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讲座中,漆凌云教授集中检视类型研究与形态研究这两种学术取向,对钟敬文、刘守华、刘魁立所确立的经典范式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结合近20年来学界的相关代表性成果,呈现了类型与形态研究中外融合与本土创新的学术谱系,在此基础上提倡了具有潜力的故事学研究方向.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形态与文化研究的勾连、术语体系的建构、本体研究的取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中国故事学本土化类型研究形态研究术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