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学观"茶":我的田野与学术

    肖坤冰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学学科史上,人类学者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探讨经历了物作为一种"客体之物"到人与物相互交融的过程.回顾从硕士研究生求学阶段到成长为一名人类学者、从中国西南到海外田野的经历,个人以茶为载体的学术经历正体现了物质亲密(material intimacies)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当学者作为主体进行"田野调茶"时,茶也以其"物质能动性"(material agency)塑造着人类学者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独特的茶文化遗产塑造了学者身边的人文环境.

    茶研究物研究饮食人类学具身化风土

    《影像民族志的理论与实践》专题主持人语

    朱靖江
    14页

    猎影边疆:民国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田野影像调查(1930-1937)

    朱靖江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研究院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院初始,即积极将影像(包括摄影与电影)摄制与学术考察结合在一起,运用于考古发掘与民族调查等田野工作当中,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史语所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为边疆民族调查团队专门配置了技术人员与摄影器材,沿途开展民族志影像记录工作,收获甚丰.迄今收藏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田野调查照片约7 599幅,民族志电影共两组,时长约一小时.这些影像资料与作品体现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类学界在学术观念上的整体性认知,即主张以多媒介的文化载体呈现多样性的文化内容.它们是中国人类学早期学术生产的重要成果之一,提供了特定历史时期西南诸民族的社会图景与族群形象,揭示近百年"国族建构"的历史进程中视觉表征系统的重要意义,也有力地证明了影像民族志与人类学/民族学在中国的学术发轫几乎同期并行.从影像本体的角度而言,上述田野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民族志摄影与电影的早期基础性文献,其理论与方法仍值得反思与借鉴.

    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影像民族志民族志摄影视觉表征

    稿约

    28页

    从合法性到民族志话语建构:电影作为民族志田野研究方式

    彭流萤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志田野研究中,从采用书写、摄影的方式,到将电影这种创作纳入田野进行考察,将电影作为合法、可行的人类学研究方法,是需要人类学家在实践中进行批判性探索之后才能正式确立的.在电影作为民族志田野研究方式的实践中,考察这些虚拟田野建构背后的认识论问题和影像中表征的符号问题,是当下视觉人类学建构民族志话语的两个基本步骤.在厘清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民族志话语以及建构属于自身的本土民族志话语,最终在于颠覆西方传统人类学的他者建构.对于中国本土电影作为民族志研究方式来说,开启了一个新的认识论视野.

    视觉人类学虚拟田野认识论符号建构民族志

    麒麟尊

    韦玲
    39页

    影像民族志的情景事实和身体位置

    巴胜超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民族志是传媒时代文化人类学者学术研究的重要书写形式,对影像民族志情景事实的深描,是评判民族志文本真实性、系统性、整体性的主要依据.从田野经历、摄制过程、剪辑制作和文本内容进行"四重门"分解,能详细呈现影像民族志制作的情景事实.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为代表的影像民族志制作中,参与式观察、主客互动的拍摄情景和整体系统的影像阐释,是构建具有文献性、真实性和多声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志应有的"身体位置".影像民族志制作过程中"身体位置"概念的提出,始于制作者与他者基于影像实践过程的物理距离,其归旨是通过身体位置的强调,达到影像民族志与他者心灵、情感相互融通的影像书写,尝试搭建影像民族志作品艺术审美的传播标准与真实客观的学术标准之间协同的可能性.

    影像民族志民族志身体位置抢救人类学非遗影像

    从异姓兄弟结义到多元共生:"捧错香炉"传说与边疆地区族群关系重构

    蒙秋月宗喀·漾正冈布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广西钦州和防城地区的壮、汉、瑶等民族中广为流传着"捧错香炉结为兄弟"的传说,其是当地诸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传唱的历史记忆,有着相同的叙事结构.传说以"异姓兄弟"的口头方式架构起"我群"与"他群"文化互渗的桥梁,并以"一屋祭二祖"的周期性仪式固化族群结构."捧错香炉"传说在广西边疆的广为流布,实则为客家移民与土著居民共同开发岭南山地的产物,是资源匮乏情境下,在地族群相互依存、共克困难、同舟共济的抽象性表述.这反映出广西边疆诸民族构建共同体形态的"共生"逻辑,对当下维护与巩固多民族和谐关系、培育民族团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捧错香炉"传说异姓兄弟族群关系多元共生南部边疆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总第174期)目录

    61页

    当代鬼传说的"影子记忆"

    陈冠豪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子记忆"指一个民族集体在代际传承中逐渐积累并形成共识的与鬼传说相关的文化元素,每一项文化元素即代表着一种单一型影子记忆,当多种单一型影子记忆组合在一起时便会形成一则叙事结构完整、富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型影子记忆,也就是所谓的鬼传说.影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多处于休眠状态,在特定的叙事语境下才会被激活,且受多种内、外因素的作用,其详略程度、增减和创新方式有因人而异的现象,加上被现实需求、传播载体等条件的影响,鬼传说的表现形式会不断发生重构,如个体在不同时空的太阳照射下,其倒影亦有长短、大小和深浅的变化一般,但其本质和思想内核仍会保持不变.

    都市传说鬼传说影子记忆核心母题大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