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立足本土,求真创新——李昆声先生的铜鼓研究之路

    陆秋燕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昆声先生(1944-2023),长期致力于云南和东南亚地区考古学研究,在铜鼓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建树颇多.先生早年参与了云南楚雄万家坝墓地的挖掘工作,很快确立了以"早期铜鼓"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先生于1980年提出、1990年再次重申的"铜鼓滇中偏西起源论",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成为学界关于"铜鼓起源"的主流观点.在此基础上,先生继续探讨早期铜鼓的源流关系,指出起源于云南的万家坝型铜鼓,其后续类型是石寨山式铜鼓、文山式铜鼓和东山式铜鼓,后三式铜鼓在传播演变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冷水冲型铜鼓.先生基于艺术考古学所进行的铜鼓研究,也为早期铜鼓研究开启了多样化视角.先生为铜鼓起源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立足本土、开拓创新的研究风范,值得后来学者缅怀和学习.

    李昆声云南考古学铜鼓研究铜鼓起源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题主持人语

    赵书峰
    12页

    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的相关基点与进路探要

    张应华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是在"区域国别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交叉融合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当下,区域国别学的迅猛发展及其地域性、全面性、在地性、政治性等学科属性的讨论,一方面突显了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的紧迫性,另一方面厘清了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的学理内涵.区域国别音乐文化研究在与人类学"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互动中,沿着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到东方音乐文化研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到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域内音乐民族志研究到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等三个维度逐步形成,同时又在区域国别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观念下,通过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的学科理论及方法论观念"跨学科"桥接,重构起新的学术内涵、学术观念、学术论域及其新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进路.

    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音乐文化民族音乐学海外民族志跨学科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属性、方法与问题——基于东南亚瑶族音乐的田野工作思考

    赵书峰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从海外民族志研究视角切入,结合多重语言能力针对海外音乐展开的较为系统深入的资料搜集、"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与阐释.聚焦于学术性与实践性为双重目的的区域国别音乐研究,它不但运用除民族音乐学之外的跨学科知识全面解读海外音乐所蕴含的艺术形态特征、象征意义表达、音乐文化认同,而且通过对其音乐日常生活实践的观察与描述,深度剖析海外音乐的生成与表演如何表征其族群关系互动、政治社会诉求、经济发展模式、宗教信仰观念、文化互动交流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区域音乐研究既可以从全球史、区域史、微观族群史等多重维度立体审视海外音乐的生成与文化互动问题,又可以从后殖民与全球化理论重新思考海外音乐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建问题("在地化").研究者应结合历史文献(传统、民间、口述)与当下活态的田野现场,针对海外音乐唱本的历史性、文学性与其在场表演语境中的"语言""言语"间的指涉关系问题展开互动思考.同时,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在学科领域丰富了"区域国别学"的整体性研究;另一方面,给其知识生产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诸多有效的理论支撑.

    区域国别音乐东南亚瑶族多点民族志比较音乐学

    区域与国别音乐:中外音乐关系的纵横整体格局研究思维和方法论

    杨民康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国别学理论从跨学科角度为我们建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学术、学科"三大体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引导和理论支撑.区域与国别音乐研究思维中体现出来的有关中外音乐关系的纵横整体格局思维和方法,较为确切地体现出其中的学术、学科体系子系统方法特点,其对于我们解决中国音乐研究中一直为之困扰并讨论不休的"传统与现代""历时与共时"以及"区域与国别"等二元关系问题给出非常有益的启示和相对清晰的答案.通过对区域国别研究的三种实践类型和两种研究观与广义、狭义两种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思维和方法的比较,能够对包括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和泛传统音乐研究在内的不同研究课题产生很好的启发作用.

    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理论"三大体系"跨界族群音乐研究"南方-海上"丝路音乐研究

    錾花鎏金银摩竭

    韦玲
    49页

    越南岱族、侬族"满丧"仪式音乐考察

    凌晨
    5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岱族、侬族是越南人口数量较多的两个少数民族,与中国壮族在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民间信仰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满丧"仪式是越南岱族、侬族基于传统民间信仰之下的一种人生礼仪,不仅是当地族群家庭血缘关系中"尊"与"礼"、"孝"与"馈"的文化符号象征,也是族群集体对于"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观念的一种信仰映射与现实活动呈现.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当下音乐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通过将越南岱族、侬族"满丧"仪式音乐的田野考察和展演实录作为海外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的研究基点,运用"简化还原"分析法对仪式音乐的"核心音腔"与"深层结构"进行阐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族群仪式音乐的生成逻辑和象征隐喻,以及仪式歌路对族群成员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的认同建构,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提供海外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中国经验.

    越南岱-侬族"满丧"仪式核心音腔跨境民族仪式音乐

    稿 约

    66页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专题主持人语

    陈泳超
    67页

    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毛巧晖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在延续新中国初期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理论多元.这一时期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恢复,曾经处于一个整体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逐步呈现出学科分野,尤其随着少数民族创作研究热潮的兴起及有关少数民族文学学科规范的讨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开始由聚合走向分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特色文类史诗等领域颇有建树,对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吸纳则拓展了其理论视域.民间文学的发展则开始注重文化研究,在对20世纪20-40年代民俗学传统的接续中,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尤其受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主义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社会科学化"趋向.民间文学研究的学科分野(文学、民俗学)和多学科交叉及理论多元化,为民间文学带来了学术繁荣,但也同时埋下了学科归属与本位研究边缘化的隐患.

    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田野作业社会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