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
民族艺术

季刊

1003-2568

0771-5621053

530023

广西南宁民主路11-4号

民族艺术/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国各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论文及调查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歌复兴、学科独立与表演转型:以罗杰·亚伯拉罕斯为中心

    彭牧
    6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什么美国民俗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发生表演理论的范式转型?以表演转型的代表性人物罗杰·亚伯拉罕斯(Roger D.Abrahams)从民歌手到民俗学家的学术经历为线索,在美国20世纪的民歌复兴、社会政治思潮与运动、公共民俗学实践复杂交织的历史图景中,勾勒一代美国民俗学者的学术抉择与理论创造.民歌复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亲身经历的民歌搜集与演唱实践中,对民俗传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设想与期待,最终奠定了美国民俗学转向的根本框架与基调,以及两条并行而彼此砥砺的发展轨迹:一是与欧陆跨文化比较式民俗学传统分道扬镳,民俗学科独立,完成以表演为中心的范式变革;二是民俗学者积极参与现实民俗生活,投身于公共民俗学实践.

    罗杰·亚伯拉罕斯皮特·西格民歌复兴民俗学学科独立表演理论

    记忆形式与解释逻辑:畲族民歌抄本的生活实用性传统

    孟令法
    8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族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民歌抄本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又是彰显个体或集体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民歌抄本可从书写主体、书写载体、书写内容等角度进行多元分类,而无文字民族在借用汉字以记录本民族民歌时,不仅会出现以字记音的"错义"文字,也有根据语音创造的在既有文字中查无所依却意有所指的异体字.在民歌抄本中,少数文字旁还标有表音或纠错该字的汉字,而民歌抄本并非只是民歌本身的记录,相反,不同类型的民歌抄本在不同演述活动中还发挥着法器、题词、教学、传播等功能.民歌是一种"活态文献",民歌抄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传统则彰显了其作为文献的活态性.民歌抄本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折射出特定族群的历史信息和当代面貌,是"记录民俗学"的核心对象.

    记忆形式解释逻辑畲族民歌抄本实用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遗产自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意义协商

    齐亚拉·波多洛多马庆凯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产自主原则被认为依赖专家在遗产认定和管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当专家们使用"权威化遗产话语",而导致非专业人士对遗产的不同理解边缘化时,他们会受到批评;当他们扮演"促进者"的角色,为社区的遗产项目提供中立的技术指导协助社区时,则会得到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为人类学专家知识赋予的角色存在模糊性.由于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往往与阐释性权威和对文化表征的控制交织在一起,在实践中通常不可能非常明确地区分这些不同的角色.权威专家也可以应他们的研究对象(即社区)的邀请扮演与机构和管理部门协商的中介角色,在这一过程中,专家们运用的正是人类学家的权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自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专家知识

    "中国呼麦"的表述及本土化实践

    博特乐图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被建构的传统,中国呼麦的历史仅仅四十余年.从历史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传统的复兴;从当下角度来看,这是一场全新的文化建构.其中,学界通过学术研究,将当下的存在与历史传统连接在一起,完成了"中国呼麦"的身份表述;传人则通过传习与表演实践,用同族文化的空间挪移来填充传统断流的历史空缺,并通过一系列本土化创演实践,完成了"中国呼麦"的活化重建.由此,历史与当下连成一线,表述与实操融为一体,"旧传统"孵化出"新传统".这一过程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中国呼麦的复兴,第二层面是本土游牧音乐乐队组合的崛起.中国呼麦的开掘与复兴,引发了本土游牧音乐乐队组合的形成与发展;游牧音乐乐队组合的兴起,是呼麦实现本土化并真正成为"中国呼麦"的表征.

    呼麦中国呼麦游牧音乐表述本土化

    遇见青花瓷

    黄清穗
    117-12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听形象"——基于清代百苗图"语—图"书写的建构

    罗宝川
    12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是指共同体内部各成员及外部受众从眼视和耳听两个维度在意识层面围绕中华民族集体身份形成的感知想象和具象描述.清代百苗图通过"语言符号"(竹枝词)与"图像符号"(百苗图)的并置,促发各民族"口说""眼看""耳闻""心观",并由此激发行为主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要素的自觉构拟.清代地方官员通过绘制百苗图,构拟"视听形象"行为的背后,潜藏着建构大一统"视听秩序"的制图动机与资政逻辑.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建构的内在理路,有助于建立起"目明耳聪"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研究体系,将具有本土话语阐释力的中华民族形象推向世界.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听形象百苗图"语—图"书写共同体意识

    景观建构与图像赋意:从长崎版画"唐馆图"看近世日本的中华想象

    安琪
    13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户时代的长崎版画是苏州桃花坞版画经由"唐船贸易"东传日本后出现的变体,是堪称"画史"的视觉文献."唐馆图"是长崎版画中的重要门类,内容涉及渡海华人聚居地景观、商业形态、中华海商群体及其日常生活,是日本关西民间社会基于长崎地方经验来想象"唐土上国"的视觉呈现,其建构起一个由衣冠人物、书画金石、风土谣俗集合而成的文质彬彬、知礼好义的中华面貌."唐馆图"的生产与消费推动江户时代庶民阶层形成一种以"尚奇求新"为特征的读图趣味,加深了"同文之邦"对中华礼治文教的认同与内化.

    "唐馆图"长崎版画长崎八景中华想象日本

    忠孝变奏曲:清末戏曲表演与国家认同塑造——京剧《四郎探母》的象征政治学分析

    程昊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文艺作品因其在塑造政治认知方面具有强大力量,素来是国家关注的重要对象.风靡晚清的京剧《四郎探母》能够基于复杂策略塑造出双元正统认同,满足了构建"满汉一体"新国家认同观的官方需要,因而被晚清宫廷大加推崇,成为具有"高代表性"的象征.但晚清政府未能借助该剧有效增强国家认同,因为该剧又是一种具有"高延展性"的象征,其丰富而复杂的属性极具弹性、易于移变.在国家认同塑造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多是"低延展性—高代表性"的象征.

    政治象征国家认同《四郎探母》京剧象征政治学

    《民俗研究》2024年第4期(总第176期)目录

    159页

    重新"发现"艺术——《成为艺术:探索跨文化范畴》导读

    关祎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7年,澳大利亚人类学家霍华德·墨菲的著作《成为艺术:探索跨文化范畴》一书出版.该书的论述是基于墨菲数十年来对澳大利亚原住民雍古人所做的田野考察研究.墨菲通过对雍古人艺术史的构建、对雍古艺术视觉性、风格与意义的艺术学阐释,以历时性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雍古人艺术实践的方方面面,并着重论述了雍古艺术在与西方乃至全球艺术世界的相互遭遇、碰撞和影响的历史进程中,经历着怎样的被定义、被排斥,又被重新定义、被接纳的动态过程.由此,墨菲指出西方经典艺术学、艺术史学和人类学在面对非西方世界研究时所采用的过分狭窄的视角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使得旧有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失去效能,甚至时常导致对研究对象的曲解与误读.因此,墨菲试图探索出一种艺术人类学的跨文化范畴,该范畴可以将全世界所有时空中的艺术实践所创造的对象涵盖在内,并能在最大限度上打破单一的研究取向以及单向的阐释,并最终使这种跨文化视角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更具效能.墨菲进而还对艺术的定义、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定位、原住民艺术生态与艺术市场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

    雍古艺术原住民艺术跨文化范畴艺术史学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