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浪潮下电影文体创新的契机与空间

    周安华王露涓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在引发电影行业整体性焦虑的同时,也带来历史性变革的契机.随着生成式多模态AI的快速迭代升级,科技影像越来越贴合人类脑海中的奇幻想象.人工智能卓越的联想力令我们惊叹,但它并不具有人类日常意义上的意识、心灵和灵魂等.而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电影往往容易落入奇观消费陷阱,空有炫目的视觉景致而缺乏生命题旨、象征意义、文化指涉.超越人工智能,需要新电影文体加载情感唤起和对生命意义的求索,立足人文和人类的因果、情感逻辑来建构视觉影像.在后科技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影文体的革命性创制已迫在眉睫,当代日记体、戏中戏体、命名章节体等民族电影文体的出现加速了国产电影的整饬化.运用人工智能,要规避隐含的偏见、刻板印象、种族歧视等内容输出,以主体性坚守中华美学追求与民族气韵,圆润映射创作主旨,以寻求后科技时代电影精神的再造.

    人工智能电影文体创新契机

    中国早期电影文体观念探析——以"影戏论"为中心

    黎万峡陈旭光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文体"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主张对电影本体的回归,亦主张对电影艺术本质的透视.中国早期电影文体以虚构类和纪实类为主,主要是一种体裁层面的电影文体认识,其在奠定了中国电影文体雏形的同时又呈现出类型和文体、题材和体裁的概念混杂.以"影戏论"为中心深入探究中国早期电影文体观念,发现其既包含着在形式美学层面上对电影本体、艺术个性的探索,亦体现了将艺术与现实生活融会贯通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早期电影的认识.

    电影文体早期电影电影观念影戏论民族美学

    中国科幻电影的文体建构与类型话语

    范静涵范志忠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科幻电影的文体建构与类型范式演变,立足于想象未来人类世界的文明秩序与共同命运,注重通过多元类型杂糅的叙事文体,拓展科幻电影类型的文体边界、丰富科幻电影的审美表达空间,同时回应着动态变化的社会、技术与文化格局.中国科幻电影的文体演变与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和变革密切联系,其类型叙事与文体表征有效建构起中国科幻电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寓言.目前的国产电影市场上,关注人性深度与价值观建构的"软科幻"电影占比较大,而体现电影工业化发展综合实力的"硬科幻"电影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应在坚守文化主体性的立场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类型叙事与文体表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在地化"的科幻故事,在展现未来人类科技想象的同时,反思生命的意义.

    中国科幻电影文体建构类型话语电影工业美学

    数字影像文体演变:创新与挑战

    李岩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与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入,数字影像文体的演变展现出与技术物的共轭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技术与社会结构、文化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再生产机制强调了"模因—算法"驱动与"新技术形态"驱动两个维度.同时,数字影像文体的演变还是社会结构变动、劳动和生产关系重塑,以及文化形态变革的一部分,其以具体形态重新定义了权力结构和人类认知的框架.此外,数字影像文体也是马克思"通用智力"理论的现实案例,其演变进一步阐述了数字技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信息和行使权力,揭示了技术进步如何引领影像文体革命,并预示了未来社会文化动态的可能方向.

    数字影像文体技术美学社会变革媒介考古

    说"象":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续说(二)

    于平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象"是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中的一种文化存在.《象舞》是周代一个比较重要的祭祀舞蹈.作为周公纪功乐舞的《象》又称《象箾》,《象》的"以箾为仪"指向《易》的"象也者像也".汉代宫廷中有一种专职艺人称为"象人","象人"的"蒙假面"与"方相氏"的"相人"之意均与丧葬事宜相关.荀子《非相》的义理积淀于"偶人"的形制和"面具"的图式之中;张衡《西京赋》的"舞像"更指向整体的"舞者"——其中的汉之"戏象"一词,正是从"戏倡舞像"中点化而来,而"戏倡舞像"本自"尸礼废而像事兴".由"象人"与偶、与俑、与傀儡的关联一直联系到"傀儡戏",显然已远离周公的纪功乐舞《象》,也无关乎《荀子·儒教》所言,"戏象"之说显然是从"舞象"一词演变而来的.

    象舞象人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

    舞蹈人类学的概念、路径和理论

    刘晓真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人类学自始至终都是学科交叉的产物,其学科建构是在学人不断提出问题和重审反思的基础上拓展、累积和推进的.作为交叉学科,舞蹈人类学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一种是遵从和套用传统人类学的方法,以舞蹈作为案例来验证已然存在的认识;还有一种是以动作研究为核心,在人类学理论和以舞蹈为代表的人类身体活动之间找到理论的接洽点.动作是舞蹈人类学的核心物,舞蹈是建立在身体动觉经验基础上的文化模式,与普通的人类行为不同,它具有内在的语言象征和审美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倡导一种非西方、非现代的舞蹈观念才能真正充实舞蹈人类学的内涵,世界多元文化的经验是舞蹈人类学理论保持生命力的土壤.

    舞蹈人类学概念界定动作研究经验理论

    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历史坐标与当代价值

    郑传寅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曾在中外均遭到质疑,然而这种质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囿于西方中心论的文化偏见.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寻找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历史坐标,体认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其舞台演出一直未曾中断,艺术遗产最为丰厚,艺术生命力最为顽强,是世界剧坛中卓然特出、不可或缺的一极.戏曲集众美于一身,文化积淀丰厚,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体认东方智慧的读本,导人向善致美的生动课堂,值得我们珍视.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东方戏剧戏曲历史坐标当代价值

    再论"戏剧诗学研究"的内涵、方法与意义

    汪余礼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格意义上的"戏剧诗学研究"是一种从戏剧学与诗学的双重视角研究戏剧本体,进而探讨戏剧艺术家之创作思维与艺术智慧的学问,其中既包括剧本诗学研究,也包括表演诗学研究与剧场诗学研究;其主要方法是"实证感通法"或"审美感通法";其核心旨趣是探寻戏剧艺术家营构戏剧诗境的具体方法与深层智慧,为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戏剧提供艺术支持."戏剧诗学研究"不仅可加深、丰富人们对于戏剧本体、戏剧规律、戏剧技巧的认识,可直接启发戏剧创作,还非常有助于建构中国特色戏剧学话语体系.即便在AI技术高度发达的数智时代,戏剧诗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戏剧诗学研究戏剧诗境实证感通法审美感通法艺术智慧戏剧学话语

    五代十国之十国音乐考——兼论五代十国"多元一体"音乐文化格局的形成

    韩启超
    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国是指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的多个地方政权,主要有:前蜀、后蜀、南吴、闽国、吴越、南楚、南汉、南平、南唐、北汉,这10个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或承前后继,或并行发展.十国时期是唐宋社会继代变革的中间地带和音乐文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其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共性,与同一时期的中原五代的音乐具有显著的共性与差异.综合关于"五代音乐"和"十国音乐"的研究来看,在短暂的时间轴和复杂的空间区域分布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政权的音乐在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汉魏至隋唐的核心音乐文化特征一直在绵延不绝地继替发展——这个从"多元"到"一体"的融合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

    五代十国十国音乐音乐机构多元一体

    "律"与"率"——何承天、朱载堉律学理论命名考

    吕畅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朝宋律学家何承天的律学理论历来被称作"何承天新律".根据《宋书·律历志》《隋书·律历志》等相关文献,结合对"律""率"二字在古代律学理论中含义的分析,何承天的律学理论更恰当的称名应为"何承天新率".朱载堉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新法密率",是为了强调"密率"所代表的圆周率的含义.何承天新率之所以成为朱载堉发明新法密率的重要基础,原因在于二人对"率"在音乐中的意义有相同的理解."何承天新率"与朱载堉"新法密率"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律学学术术语对于构建中国乐律学话语体系意义重大.

    何承天新律何承天新率新法密率乐律学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