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郭晓鸣

月刊

1003-7470

ncjj5784@sina.com ncjj5784@126.com

028-87013295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农村经济/Journal R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与提升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李国祥程秀娟朱文博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农业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渐深化,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实现新突破.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仅要求种源安全和数量安全,而且愈发重视质量安全和供给能力安全.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进口种源"卡脖子"、大豆逆差扩大危机、国际竞争力短板与全球不确定因素冲击等挑战,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和脆弱性.新征程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种源绝对安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牢牢守住粮食数量安全底线,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安全,强化农业供应链韧性,构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新格局,保障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农产品国际贸易粮食安全大食物观新时代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四省小麦和玉米种植户的调查

    薛信阳韩一军高颖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对于粮食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内生转换模型,利用豫、鲁、冀、陕农户数据,测算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面对潜在道德风险以及疫情引起的服务价格升高等不利条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依旧具有正向影响,主要由技术引进、要素替换以及参与分工发挥了积极作用.环节异质性分析表明,机播、机收、机耕以及管理环节服务对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依次减弱,影响差异主要与农机社会化服务使用率的环节差异和各环节农机装备发展水平有关.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经营范围在0-0.67hm2、1.33hm2以上、0.67-1.33hm2的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差异主要与农户服务使用量的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有关.最后提出要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全面、均衡发展,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应用水平,持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机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社会分工规模经济效应

    基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粮食直补政策效能评价及系统治理

    何阳张礼祥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维护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粮食直补政策是国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抓手.当前,粮食直补政策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的效能发挥较为有限,表现为粮食直补政策更多激发了靠地型农民群体种粮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半靠地型农民群体和非靠地型农民群体种粮积极性,而靠地型农民群体受年龄结构偏大因素影响,即便具有种粮积极性,也难以在村庄所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致土地抛荒或者闲置现象屡见不鲜.粮食直补政策效能的形成可从政策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配套维度展开审视,主要受激励理念设计不科学,激励标准认定缺吸引力,激励方式使用相对简单,激励政策执行存偏差和激励政策配套体系滞后等因素影响.促进粮食直补政策效能提质增效需要引导单向型粮食直补政策向复合型粮食直补政策变革,重塑粮食直补政策激励理念,提高粮食直补政策激励标准,调整粮食直补政策激励方式,增强粮食直补政策执行准度,完善粮食直补政策配套体系.

    粮食安全粮食直补政策效能评价农民种粮积极性非传统安全

    外部因素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河南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验证据

    刘帅刘芳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吉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共计431个农户的实际调研数据,采用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权稳定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技术推广等外部因素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外部因素均正向影响农户的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综合作用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力更加鲜明.因此,政府应通过多渠道保障农户产权稳定性、优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并提升补贴水平、加快推广农业技术等方式调动农户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性,三位一体切实全面保护耕地质量.

    产权稳定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业技术推广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土地确权、要素配置与农户收入不平等——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崔益邻蒋妍赵江萌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可能会对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土地确权-要素配置-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运用RIF不平等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且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远大于高收入农户,从而降低基尼系数,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户间收入达到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贷发放的规模偏向,土地确权的信贷效应也会扩大农户间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益、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收入不平等土地产权基尼系数

    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理论证成、实践基础与推进路径

    肖顺武董鹏斌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民居住权益和财产权益之间的新权衡.在分析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正当性根据的基础上,文章基于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约束条件探讨了入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路径进行剖析.从根本上讲,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主要是基于宅基地财产性价值凸显这一内生性条件的推动,而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刺激、农村土地要素化市场改革的促进仅发挥着外因的作用.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现行规则体系为入股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框架,而各地入股的实践提供了地方法治经验的鲜活素材,进言之,实践矛盾的充分展开亦有助于制度的理性演进与成熟.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推进路径择要如下:一是要增加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制度厚度,如此才能补强入股的正当性基础;二是要明确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客体及价值评估机制,并严格规范入股的程序;三是要完善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的收益分配机制;四是要确保闲置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权益保障机制落地,特别是要完善入股退出制度以契合农村的客观实践.

    乡村振兴闲置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入股财产权益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本逻辑、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何龙斌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释放生态红利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最佳选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三大基本逻辑,一是基于生态经济效益理论和"两山"理论的基本理论逻辑,二是基于政策推动、消费拉动和技术驱动的现实逻辑,三是基于国内大量案例的实践逻辑.乡村生态产业化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效率提升,产业生态化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产品品牌溢价,二者共同作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于这一内在机理,围绕生态资源开发、农业绿色转型、资源产权流转和生态载体溢价的四种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六大路径,即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以绿色转型为主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品质提升为主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以促进市场交易为主线发展乡村碳汇产业,以"生态+"为主线构建乡村全产业链条.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内在机理

    基于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的乡村振兴推进路径研究

    姚树荣陈锴民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为乡村发展掀起新的高潮.从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多维目标的基础支撑.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着"无人种粮、无地种粮、无力种粮"的难题,生态安全面临着"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资金匮乏"的挑战,社会安全面临着"乡村危机、农民进城、改革冲击"的风险.基于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护发展:一是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收入提升,着力强化财政支农、耕地保护、产业强农等政策措施,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二是统筹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与和美乡村建设,从技术、空间、制度等维度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统筹推进社会安全保障与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除城乡融合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发展和安全粮食安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理论线索与经验证据

    梁盛凯陈池波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本文刻画了乡村产业振兴作用下劳动力与资本的运行规律,构建乡村产业振兴影响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利用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持续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城乡融合效应、空间匹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同时基于地理距离演变规律分析显示,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局域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农民共同富裕效应受到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结论提示,要持续推进乡村的转型发展与产业振兴,改善乡村产业振兴的空间外溢条件,从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共同富裕农民收入空间效应

    土地流转、劳动力城乡流动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与实证

    杜莉何格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对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下降时,土地将从种植能力较低的农户流转至种植能力较高的农户,且种植能力较高的农户将更多时间分配在农业上,种植能力较低的农户将更多时间分配在非农产业上,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为外生政策变量,对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下降将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

    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劳动力城乡转移农业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