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郭晓鸣

月刊

1003-7470

ncjj5784@sina.com ncjj5784@126.com

028-87013295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农村经济/Journal R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

    张广辉邓因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发展性、分配性、保障性及可持续性四个维度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及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10-2021年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期间内全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出多个特征.一是我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偏低,但呈波动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分布格局.二是区域间差异始终是导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的首要原因,西部内部差异明显高于东部及中部地区,且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三是全国及三大区域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存在不同的空间极化特征和分布延展性,东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现象.四是除中部地区具有发散特征外,全国及东、西部地区都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在条件β收敛下,全国及中部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东部及西部地区则相反,区域内存在虹吸效应.此外,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财政支农、贸易开放度等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由此,必须深入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精准施策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区域差异空间收敛性

    "三级数字鸿沟"背景下互联网赋能家庭农场创业效应及其异质性探讨

    郑可吴秀敏
    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已逐渐进入数字收益差距为表征的"三级数字鸿沟"时代.本文聚焦互联网赋能家庭农场创业情境,通过探讨互联网赋能农民创业的核心机理,来辨识农民家庭农场创业质量差异的来源,并进一步分析这种互联网赋能效应对于不同资源禀赋个体的异质性.基于四川省753家种植业家庭农场样本展开的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通过改善信息获取、促进社交互动和提供交易平台显著提升家庭农场创业质量;互联网赋能家庭农场创业效应具有异质性,在促进机会探索上更有利于具有资本规模劣势的农场创业者,在资源利用上则更有利于地理位置、社会资本处于优势的农场创业者.因此,在政策层面,面向弱势群体的数字相关的培训项目以及资源扶持、政策性优惠,对于缓解数字鸿沟问题是有必要的.

    互联网赋能家庭农场创业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立竿见影还是长期影响?

    李泽锦刘强姜玉英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有效推动乡村经济换挡升级,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提供了重要动力.本文从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两个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就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长短期作用及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经济水平与城乡融合发展效果均呈现稳步攀升态势,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呈现减缓特征.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立竿见影与长期影响的双重属性,且长期累积效应更强;相较于居民生活,数字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维度的提升作用更大.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还呈现阶段弱化的非线性特征.区域差异方面,数字经济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地区以及农村营商环境优越地区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三种途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城乡融合综合评价长期效应

    基于供需和韧性视角的中国土地整治政策变迁、演变逻辑与政策导向

    杨钢桥孙小宇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整治是协调土地利用供需匹配、增强国土空间韧性的重要政策工具.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基于供需和韧性视角理清中国土地整治的发生机制和历史变迁,剖析土地整治政策的演变逻辑,从而探讨土地整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导向.首先,土地整治是国土空间应对外部压力冲击、缓解土地利用供需矛盾、增强自身韧性的人类改造活动;其次,中国土地整治政策变迁划分为"土地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综合整治"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四个阶段;最后,中国土地整治政策的演变逻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现实基础、以实现供需匹配为内在动力、以强化系统治理为整治策略、以增强国土空间韧性为目标导向.因此,未来土地整治应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底线要求、以维护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以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关键路径,从而进一步协调土地利用供需匹配、提升国土空间演进韧性.

    土地整治供需韧性政策变迁演变逻辑政策导向

    农地禀赋特征与粮食农机化服务供给地区差异——来自吉、苏、川三省的调查证据

    刘家成卢华郑秋芬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明与地区特定生产条件相适宜的粮食生产外包服务供给形式,有助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外包服务规模经济的多维度来源,以及不同来源下适宜的外包服务实践形式,揭示外包服务长期存在显著地区差异的可能原因,以及随着粮食生产外部环境变化,明确外包服务发展的调整政策.利用吉林、江苏、四川三省农机服务组织专题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块规模和区内有效作业量是决定地区外包服务供给发育及服务供给形式的重要因素.对于区内有效作业量小且地块规模也小的地区,难以发育出本地服务供给,更多使用外来跨区服务;对于区内有效作业量小,但地块面积大的地区,除了有利于发育出本地服务供给之外,还容易催生前往外地提供服务的跨区服务;而对于区内有效作业量足够大的地区,无论地块面积大小,均有利于发育出本地服务供给,但未必会产生前往外地的跨区服务供给.因此,建议在充分利用中国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同时,兼顾地区农地禀赋差异,采取适度培育本地外包服务供给与充分利用跨区服务优势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促进当地粮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规模经济地块规模区内有效作业量服务供给形式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标准测算与差异化补偿——基于西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

    杨钰莹司伟李佳璇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优化种植结构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措施,研究其补偿标准对完善多样化生态农业补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农户视角,利用西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地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Tobit模型测算并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补贴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平均受偿意愿整体为212.35元/亩,不同种植区存在差异.(2)据此标准补贴,与机会成本对比发现,农户采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有利可图的.(3)以大豆种植习惯、经济作物种植习惯和兼业化程度为考量因素的机会成本越低,农户受偿意愿越弱.因此,本文建议政府适当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增强补贴政策的精准性以及制定长期稳定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政策.

    生态补偿补贴标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差异化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及反思

    陈绍军唐滢
    7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完成"搬身体""搬物体"后的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仍然面临"搬文化""搬人心",以及内生动力激活及社区秩序重建等现实挑战.在构建"空间-主体-公共性"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S社区的个案经验,考察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从现实经验来看,易地扶贫搬迁首先表现出搬迁群众主体在承包地、集体资产、公共服务、家庭生计、户籍身份等方面,依然延续着迁出地原村庄空间导向的行动逻辑,使得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面临"无主体性"困境.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秩序重建表现出"组织翻牌"与居委会"缺位""意识阙如"与业委会"缺场",以及"大杂居、小聚居"与行动网络"内聚"等"半融入"特征,导致安置区空间导向的社区公共性无法重建.另外,"无主体性"与"半融入性"在实践中会诱发安置社区返迁、返贫以及其他社会稳定风险.因此,要突破"无主体半融入社会"秩序重建困境,必须遵循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规律,聚焦搬迁户主体性再造与安置社区公共性重塑,从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整体推进,既要转变治理理念,从"物"的单向建设到"人"的全面发展;又必须强化治理资源空间联动,实现工作体制和政策制度衔接、组织结构转型及常态化治理体系重建.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地域社会秩序变迁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环境技术效率

    乔梅王静王博文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选取陕西省关中地区1725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农业环境技术效率,采用iv-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程度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一是样本农户农业环境技术效率较低,均值仅为0.37,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环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四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山地、丘陵地区,基础设施更完善的村庄和经营规模更大的农户中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加强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视程度,强化土地治理,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环境技术效率SBM-Tobit模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分化的视角

    李玉超张立杰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破解小农农业现代化困局的重要抓手,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本文将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生产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以农户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利益驱动"理论分析框架,理清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以2003-2021年我国省级数据,构建了衡量农户分化的农户兼业倾向指数,并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动态SYS-GMM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的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②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兼业农户的促进作用要高于职业农户,原因在于两者的利益驱动不同;③城镇化、老龄化、规模化和收入均存在门槛调节效应,跨过门槛后,城镇化作用方向由正转负,而老龄化、规模化和收入的调节效应作用方向不变且强度提高;④门槛调节效应具有异质性,兼业农户相比职业农户会更早地达到老龄化的门槛,收入对兼业农户一直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而对职业农户先抑制后促进.基于此,提出鼓励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建议,赋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农户兼业倾向化指数

    中国农业合作组织构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缪德刚张延龙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业合作组织构建跨越百年.回顾中国农业合作组织构建历程不难发现,经典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奠定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合作组织构建的核心理路,改革开放后农村合作制度探索创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在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合作组织构建有力地保障了主要历史任务的完成,也构成了中国农业合作组织构建的独特历史逻辑.近年来,城乡融合及市场化发展为农村合作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农村合作社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仍面临着尚待突破的瓶颈.规范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将是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有力保障.

    马克思主义合作理论中国共产党农村合作社主要任务未来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