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郭晓鸣

月刊

1003-7470

ncjj5784@sina.com ncjj5784@126.com

028-87013295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农村经济/Journal R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党组织领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成逻辑、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

    李忠鹏王伟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治引擎.新时代基层党组织领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经济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根本遵循,是总结党领导农民发展集体经济实践经验而提出的创新举措,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党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集体产权、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优势和乡土社会的资源禀赋转化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效能,需要通过社会动员、组织统筹、市场经营、利益联结、协商议事等有效作用机制,从而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促成村民集体行动、谋划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推动集体收益共享、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的统合治理能力.在新发展阶段,要通过加强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创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式、提升集体经济民主治理效能来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新型集体经济的统领作用.

    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乡村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

    刘晨光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高标准开展"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作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提高产业增值收益、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态福祉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当前乡村地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征程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任务,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实现路径来看,应深化乡村数字治理变革,完善多元要素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技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谭思陈卫平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从理论维度看,数字技术有助于乡村产业链信息共享,提升产业链上各主体间的信任度,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进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实践维度看,数字技术变革的推进、政策环境优化、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为数字技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中仍面临数字技术利用程度不高和农户数字素养较低等困境.未来应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数字技术可及性,提高农民数字素养,优化政策、市场和社会环境,为加快数字技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能量.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

    中国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发生机理与预期路径

    匡远配彭云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变迁有利于促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提升.运用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构建"情境—形式—行为"制度分析框架,阐释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及其发生机理,并提出预期路径.研究得出: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农地流转自发组织、制度破冰、转型发展、变迁加速和高质量发展五个阶段的演进.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制度变迁情境调适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目标、以制度变迁形式维系农地流转制度的承续和以制度变迁行为者行为助推农地流转制度发展.基于历史视角和制度经济学分析,从遵守"自愿、守法、平等"原则、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创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地治理现代化等方面提出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制度变迁的预期路径.

    农地流转制度制度变迁历史制度主义适度规模经营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及案例证据

    张德海双海军邱晗光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品牌强农"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赋能、供给和需求等多主体协同治理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博弈分析,发现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共保过程中存在多种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搭便车、公地悲剧和弱信任等多重困境;结合奖惩、声誉和信息3种子机制构建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协同治理模式.永川秀芽区域公用品牌案例的分析结果显示,整合赋能主体对供给主体的奖惩机制、供需主体之间的声誉机制和多主体联动的信息机制,可以共同消除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共保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使品牌溢价得以顺利实现.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协同治理声誉机制信息披露案例验证

    社会资本有效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58个涉农投资主体和115个村庄的调查

    王丽红原璐璐赵一夫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动力不足.北京市58个涉农投资主体和115个村庄调查显示,社会资本供给与村庄需求及村庄要素供给与投资主体要素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将经济基础纳入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分析框架.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中要素供求双向失衡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乡村经济基础难以有效支撑社会资本的投资需要,二是社会资本的嵌入性导致其经营方式与乡村社会机理不适应,三是城乡二元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阻碍了社会资本有效进入乡村,四是治理结构偏差引致了社会资本与农村资源要素之间的错配.建议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乡村资源要素的功能,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深化城乡要素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政府调节和引导作用,提高社会资本投资供求的匹配度.

    社会资本乡村振兴要素双向供需偏差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

    区域差异、绩效差距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评价——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经验证据

    陈浩天李金城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全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整体差异动态评价方法测量农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差异及绩效差距.从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两个维度的12个指标来看,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在研究周期内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2003年至2007年期间,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普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至今人居环境综合指数逐渐上升,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同步增效.从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治理效能相对较好,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环境改善的空间最大.从省际的治理效能来看,海南、浙江、福建、广西、江西等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指数位居前列,湖北、福建、海南、宁夏、新疆等地区的人居环境污染指数相对较高,而黑龙江、青海、吉林、浙江、天津等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因此,在建构科学合理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要处理好人居环境治理效能的绩效差距和区域差异,加大对西部地区的专项投入.围绕人居环境治理的公共性定位,制定详细的乡村生态振兴战略规划,重构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方案,落实农户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利用.

    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污染环境建设治理效能生态振兴

    参与纵向一体化能否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以化肥、农药减量施用为例

    陆镜名杨晓婷孔祥智
    7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纵向一体化能否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表征绿色生产方式,分析了纵向一体化合作经营模式相较于农户 自主生产情况下,该模式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的作用机理.同时,基于来自鲁、豫两个农业大省的504份农户家庭数据,本文采用PSM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户 自主生产,纵向一体化模式能够显著促进农户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增绿效应较"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更高.机制分析表明,农户通过参与纵向一体化合作经营获得了技术培训,提高了价格预期,从而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使用.因此,应促进农户参与纵向一体化生产,发挥合作社、龙头企业现代化绿色生产方式带动作用,建立更为紧密稳定的纵向一体化合作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纵向一体化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绿色生产增绿机制

    户籍歧视、城市融入与农民工幸福感

    刘金典程名望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6-2018年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夏普利分解法、因果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户籍歧视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和替换变量法验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户籍歧视对农民工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籍歧视对农民工幸福感的贡献率仅次于收入和健康;户籍歧视阻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降低其城市生活适应性,进而导致农民工幸福感的恶化.城市生活适应性和城市融入意愿在户籍歧视与农民工幸福感中间发挥显著的因果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显示,户籍歧视对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影响不存在代际异质性.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户籍歧视,加快农民工的城市化融入和市民化步伐,是提升农民工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户籍歧视城市融入幸福感市民化生活满意度

    乡村电商培育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张力——以中部J省乡村电商建设整体推进工作为例

    王晓莉张樹沁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乡村电商培育工作面临更复杂的限制性约束.本文基于对中部J省的实地调研,讨论中部地区乡村电商培育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张力,具体表现为"三重张力",即产品本地化和电商化之间的张力、人才外源性和内生性之间的张力、制度延续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张力.围绕这"三重张力",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部地区乡村电商培育的可行路径.

    乡村电商产业发展张力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