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郭晓鸣

月刊

1003-7470

ncjj5784@sina.com ncjj5784@126.com

028-87013295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农村经济/Journal R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信社省联社体系的历史贡献、当前挑战与未来改革方向——省联社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

    王曙光刘杨婧卓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联社建立二十年来,在农信社改革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而随着农信社体系改革进入深水区,省联社模式亦须与时俱进.省联社为农信社体制机制转换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未来省联社既要为县级法人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并创造更优竞争环境,又要尊重地方法人独立性与灵活性,充分激发地方金融创新活力.在省联社体制改革模式选择中,要尊重地方禀赋差异和历史发展路径差异,采取多元并举、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改革策略.本文比较了省级统一法人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省农商联合银行模式(自上而下注资参股与自下而上出资合作)等不同模式的差异和比较优势,同时在管理层级方面,本文提出设立更具经营规模优势和风控优势的地市级法人,相比当前的省-县两级法人模式,或可作为新一轮省联社体系改革试验的破题点.

    省联社农信社农村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地方金融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驱动逻辑、运行机理、实践进路

    倪国良朱楠楠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农民增收效应——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熊学振连宏萍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视角统筹城乡关系、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实践.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系统剖析当前阶段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从理论视角阐述改革同农民收入的内在关联;然后基于2013-2019年全国987个县域行政单元的数据,采用多期DID模型估计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且安慰剂检验、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表明结果稳健.第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够通过扩大农民非农就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及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新机遇.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更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成效尚不显著.分析认为,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关系.

    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民收入影响机制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基于扎根理论的宅基地退出风险识别与治理研究

    余超龚泽鹏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退出是宅基地制度改革重要内容,在盘活闲置资源与促进乡村振兴的同时应关注宅基地退出风险.以四川省温江区、郫都区、邛崃市和泸县为例,采用扎根理论质性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地方政府、村集体和农户收集原始资料,基于三级编码过程系统识别宅基地退出风险,并提出退出风险治理策略.结果表明,宅基地退出主要存在政策实施、文化网络、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居住保障和经济利益风险,城乡二元福利体制、宅基地产权制度模糊、传统文化约束、宅基地退出规划动员特征和利益主体博弈是退出风险生成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对利益主体协调、建立乡村文化保护机制、强化乡村环境治理、构建退出矛盾冲突调解机制、完善退出农户社会保障体系与居住条件、重视退出农户生计收入等措施是治理退出风险的有效策略.

    宅基地退出风险识别风险治理扎根理论

    以地为生的转型:宅基地退出对老年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高原赵凯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退出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户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本文利用宅基地退出试点区安徽金寨和四川邛崃的422份农户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宅基地退出对老年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政策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宅基地退出会降低老年农户务农经营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其对各类补助的依赖.第二,政策支持在宅基地退出对老年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其中,务农政策支持会弱化宅基地退出对老年农户务农生产经营的抑制作用,务工政策支持则会促使退出宅基地的老年农户选择务工生计策略.第三,对于养老保障水平较高、耕地规模较小的老年农户而言,宅基地退出对其务农经营的抑制作用更强.由此提出重视宅基地退出对老年农户参与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指导以及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

    宅基地退出老年农户生计策略政策支持

    数字经济、人力资本与城乡高质量融合——基于经验的假说与检验

    龚新蜀赵丽玉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需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是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理清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对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运用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应和人力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应呈倒"u"型,稳健型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技术创新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显著,而数字平台服务支持的影响效果尚不明显;数字经济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业功能区存在异质性.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会促进倒"u"型曲线拐点左移,强化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应.根据结论,提出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数字平台建设、提升数字技术吸纳糅合能力、实施分区域差异化战略,并重视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强化数字经济的城乡高质量融合效果.

    数字经济城乡高质量融合人力资本

    共同富裕进程中资源要素配置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基于200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王太文武小龙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已成为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基于2002-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配置均衡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源配置方式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人力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等方面,乡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乡村人才要素存在显著的非均衡配置,明显抑制城乡发展的融合效应;人口城镇化发展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政策和农业技术开发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效应;地域开放程度亦有助于抑制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需要进一步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强化财政支农力度、推动人才回流与乡村人才精英培育、引进现代技术赋能乡村,并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反贫困政策等方面深化改革,真正达成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与平衡配置,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资源配置经济要素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朱新武梁海凤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地区差异与空间相关性研究

    李晓燕王倩张桐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2013-2021年中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两步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对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持续减小,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之间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最为明显,地区间差异是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空间依赖性.基于研究结论,今后需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农业产业联动,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以此而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地区差异空间相关性

    农业绿色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的耦合:来自成都的证据

    戴小文何思妤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城市建设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厘清公园城市与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构筑城市绿色基底和生态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均有重要意义.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城市路径的先行先试典型范例,研究以成都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障碍度和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 2010-2021年成都农业绿色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成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公园城市水平两者整体呈上升态势;(2)公园城市发展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二者间耦合协调度实现了由濒临协调到优质协调的跨越;(3)成都农业绿色发展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影响过程中,各指标影响因素关联度基本在0.6以上,整体属于较强关联.因此,我们认为农业绿色发展在公园城市发展进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较为明显,其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提升.

    公园城市城市发展绿色农业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