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

郭晓鸣

月刊

1003-7470

ncjj5784@sina.com ncjj5784@126.com

028-87013295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农村经济/Journal Rural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注重理论创新,突出现实研究,注重以专业和专家的眼光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的崭新面貌。《农村经济》2004年全新扩版,通过调整内容、提升质量,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理论和改革研究的一流期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和96页的篇幅,将使《农村经济》成为国内容量最大的农村经济类专业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历史必然、现实必要、基本要义和实践进路

    王彬彬母丹丹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食物消费多元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从历史规律来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历史演进反映了食物结构的历史演变、生产方式的阶段变革、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从现实必要来看,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从基本要义来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集中体现为大农业大食物自然观、大农业大食物系统观、大农业大食物民生观、大农业大食物科技观、大农业大食物文化观五个方面.从实践进路来看,新时代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业文化,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基本要义实践进路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强国建设:战略内涵、实践布局与政策体系

    张明皓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强国建设呈现出供给安全、共享富农、功能强化、绿色集约和开放合作的核心内涵指向,形成了融汇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方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开新特质.农业强国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和文化基因等内源性优势,构设了"大安全—大食物—大空间—大福利"的全面性内容贯通体系,并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多元战略的耦合互补,拓展了外围纵深.新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亟待构建多维集成、一体推进、灵活支持和双源保障的政策转化机制,并以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实践布局政策体系

    经营方式视角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及优化方向

    韩玉祥许珍珍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完善公有制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善治等功能.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沿着经营方式视角,构建"经营方式-经营条件"理论框架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并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方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外部输血、资产资源租赁、协助型资产资源收购、协助型服务业、银行存款放贷、入股分红等经营方式.这些经营方式都属于各地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这些经营方式也需要分别匹配不同的经营条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区域有别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东部沿海农村及城郊村、中西部普通农村、东部沿海及城郊地区的村集体经济强村、城郊地区且具有文旅资源禀赋的村集体经济强村须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主次有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资产资源租赁、协助型资产资源收购、协助型服务业、银行存款放贷等经营方式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外部输血、入股分红、农旅融合等经营方式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次要经营方式.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经营方式经营条件

    经营权不稳定会加剧耕地闲置吗?

    张红丽祝振华李洁艳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制耕地闲置对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法律层面、事实层面和感知层面三个维度验证与探究经营权不稳定程度对农户耕地闲置行为的直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营权不稳定会加剧耕地闲置,法律层面的不稳定对农户耕地闲置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经营权不稳定影响农户耕地闲置行为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处于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更高和家庭经济状况更好的农户耕地闲置行为受到经营权不稳定的影响程度更大;经营权不稳定通过限制耕地转出迫使农户选择耕地闲置的农业生产决策;离农程度在经营权不稳定影响农户耕地闲置行为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后半路径中均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因此,文中提出强化经营权保障措施、稳定农户经营期限、加大惠农支农力度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抑制耕地闲置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参考.

    经营权不稳定农户耕地闲置行为耕地转出离农程度

    地权稳定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村性别收入差距

    谭晓艳张泽宇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缩小性别收入差距是性别平等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理论,运用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稳定地权能解放捍卫地权的农村男性劳动力,拉大农村性别收入差距.在替换被解释变量、使用工具变量法、更换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庭外出务工男性数量增加、女性农业劳动参与增加和女性无偿家务劳动时间增加是地权稳定性影响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子女数量更多、隔代照料更少、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更显著.然而,家庭采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女性非农就业,降低地权稳定性对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负向影响.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用、缩小农村性别收入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地权稳定性性别收入差距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劳动参与家务劳动

    大食物观视域下粮食产业链韧性的时代价值、现实研判与提升路径

    王颜齐何洋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大食物观是党中央基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和国民营养健康诉求作出的创新性论断和战略性调整.尽管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与多重危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发起挑战,使得粮食产业链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风险与发展的优化空间.粮食产业链韧性是大食物观对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必须对大食物观视域下的粮食产业链韧性进行现实研判.现实状况下的粮食产业链受到资源环境约束、国际贸易格局变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动态变化与国民健康对于宏量营养素需求四重冲击与挑战,将大食物观解构为资源、市场、消费、科技四个方面,从粮食产业链内含的空间链、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四个维度出发,大食物观视域下提升粮食产业链韧性的路径包括四个方面,即大资源观下粮食空间链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恢复力、大市场观下粮食价值链价值联结提升产业链抵抗力、大消费观下粮食供需链供需整合提升产业链重构力、大科技观下粮食企业链革新转化提升产业链更新力.

    大食物观粮食安全粮食产业链产业链韧性

    村镇银行设立能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吗?——基于全国县域层面的数据

    袁威刘媛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中小银行因农而生、伴农而兴,是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金融纽带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本文运用村镇银行设立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2010-2020年县域层面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实证评估村镇银行设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且新增合作社的规模相对偏小.第二,村镇银行设立能够促进县域资金回流和缓解城乡金融供给的不平衡,发挥农村地区"资金供水池"作用.第三,村镇银行的支农效应在百强县、农户金融素养更高和财政支农力度更大的地区更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好服务好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证据.

    村镇银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农村金融

    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能有助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吗?——兼论农信社并购改革

    田雅群何广文范亚辰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作为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股份制改革是否有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章利用461个县(市、旗)2010-2022年县域特征数据及农信社(农商行)经营数据,运用渐进DID模型实证检验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农信社股份制改革有利于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机制分析显示,农信社股份制改革通过促进县域企业发展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两种渠道以缩小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对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密切相关,且改革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与此同时,进一步探讨新一轮以股权变更为主要方式的并购对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结果表明新设合并或吸收合并扩大了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控股合并有助缩小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此,农信社股份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统筹考虑所在地的财政状况、并购方式等因素协同推进.

    农信社股份制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并购

    产业链组织、融资行为与生猪养殖户生产绩效——基于四川省608户生猪养殖场户的实证分析

    王玉峰张玲玲陈睿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农业产业组织化发展背景下,利用四川省608户生猪养殖场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内生转换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分析了产业链组织、融资行为对生猪养殖场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是生猪养殖场户参与产业链组织对其生产绩效水平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不同模式相比之下,选择"企业+养殖户"模式的养殖场户生产绩效提升作用最大,其次是"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二是产业链组织对养殖户生产绩效中的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创新绩效、成长绩效均显著为正,其提升作用在经济绩效、创新绩效、成长绩效、生态绩效中依次降低.三是养殖规模越大的生猪养殖场户参与产业链组织对生产绩效水平提升作用更大.四是产业链组织可以通过促进生猪养殖户正规贷款行为及规模来促进生产绩效的提升.鉴于此,应充分发挥产业链组织在解决农户融资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产业链信用"共同体",提高养殖场户的金融触达能力,助力生猪产业稳产保供.

    产业链组织融资行为生猪养殖场户生产绩效倾向得分匹配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路径创新与运作机制——以鄂中垴村虾稻共作产业为例

    陈瑞燕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研究农业产业化路径对于县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发现,"企业+村社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路径能够有效组织带动小农户完成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龙头企业以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培育新型农业产业,村社集体发挥统筹、动员和对接功能,小农户负责具体生产环节.研究表明,产业发展公共化、发展规划自主化和发展风险内部化是坚持村社本位的"企业+村社集体+农户"模式的关键运作机制,有效将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整合为一体."企业+村社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既能够有效组织农民对接龙头企业,又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当前助推乡村振兴事业的有效路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本下乡村社本位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