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村·农业·农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村·农业·农民
农村·农业·农民

杨秋意

月刊

1003-6261

hexiesannong@126.com

0371-8661275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政一街5号

农村·农业·农民/Journal Countryside Agriculture FarmersCHSSCD
查看更多>>《农村农业农民》杂志全国公开发行,创刊22年来,以权威的时事政策解读、准确的新闻深度报道、海量的致富信息发布而深受读者好评,改版后的杂志依托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新华社新华网等多家权威媒体及其强大新闻资源,发行量超过300,000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南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徐春光董云宁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不仅是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河南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目前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人才、设施、资金、医保政策配套、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改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强化医保政策支持,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有效提升河南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河南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河南省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叶亚平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要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背景下,深入挖掘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很有必要.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河南省具有老年人力资源总量丰富、老年群体劳动参与愿望强烈、综合素质较高等多种优势.但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搭建专项服务平台,发展老年教育,大力支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农村老年群体人力资源

    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困境对策分析

    张学润何美丽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妇女数量虽有所减少,但仍有部分作为弱势群体面临就业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源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因素,影响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及自我发展.以走访调查及问卷的形式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关部门应促进留守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营造支持留守妇女就业的家庭环境,多措并举提升农村留守妇女就业能力,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自身获得感,促进当地经济稳定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

    农村就业留守妇女对策建议

    地理资本视角下农民生计转变趋势与影响因素——以六盘山区Y县为例

    樊王妮杨萍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归根到底是尊重农民对自身生计方式的选择权利.在近年社会转型过程中,六盘山区Y县地理资本多元,当地农民生计方式呈现出近郊工业化、山区农业规模化、沿路农工副业交错等趋势.从地理资本视角对近年来六盘山区Y县农民生计转变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农民生计方式转变既是个人和家庭理性选择的结果,亦受到自然环境、国家政策、人力资本等影响.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由"索取型"向"保护型"转变、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优化当地自然资源,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引导农民理性选择生计方式,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继而提升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生计方式地理资本转变趋势影响因素

    新时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其对河南的启示

    赵玮莉陈家欣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法治实践,为河南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河南省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与林业提质增效,全民治林筑牢生态屏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激活绿色生产力,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美丽中国河南样板贡献了林业生态智慧.

    林业生态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林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代莉曹倩倩郭昌明张利军...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养知识与技能相一致、实践与创新相统一、社会责任感与乡土情怀相融合的新型人才,但农林类高校在学生认知水平、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深入了解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多元高效的导师团队,建设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以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金融科技背景下地方高校农村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李景跃郭晖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将加速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短缺、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服务的融合度较低,制约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益.地方高校要深化课程体系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具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金融科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新农科语境下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

    查仲云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农科理念为涉农高校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提供了方向指引,给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在明确教育目标、深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话语方式表达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话语实践中存在内容挑战、引导局限、需求错位和融合不足等多重困境.需紧密结合新农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和趋势,加强思政课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网络育人作用,以提升涉农高校育人的指向性和实效性.

    新农科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

    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创新性发展论析

    孙萍萍张倩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特征,也是中华文化凝聚力和自信所在.新时代农耕文明如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系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追求,在坚持贯彻"两个结合"文化总基调中充分发挥农耕文明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赓续中华农耕文明,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

    农耕文明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征稿启事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