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数据在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线索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张成黄柳青涂海峰王丹...
    1557-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呈现出作案手段多样化、犯罪地点隐蔽性强、活动分布区域广、污染后果严重等特点,如何及时发现并高效处理危险废物违法犯罪线索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执法面临的重大挑战。该文针对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线索智能识别技术框架,通过构建多源数据库指标体系、开发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和预处理关键技术、建立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特征预警模型、制定预警规则和确认机制等,旨在提升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现与处理效率。最后,针对跨部门协同执法提出了明确违法线索信息传递规则、统一数据处理与应用标准、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议,以期精准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增强危险废物生态环境执法效能。

    危险废物环境执法线索识别多源数据

    盾构施工辅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建议

    郭敏许人骥刘茹古文...
    1567-1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较为系统地调研了国内外盾构施工辅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和环境风险管理现状和要求,分析总结得出我国目前存在的盾构施工化学辅料环境管理缺失、环境风险防控滞后和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国家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需求为导向,提出了加强盾构施工化学辅料环境风险管理的建议,包括筛选盾构施工高用量、高危害化学物质清单,评估清单物质的环境风险,建立绿色准入模式,实现从根源上防止污染发生的目的,明确盾构渣土的分类方法和处理要求并对盾构渣土分类管理等。该研究可有力支持绿色轨交工程的实施,为政府部门科学制定盾构施工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方法及参考依据。

    盾构施工化学辅料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建议

    欢迎订阅2025年《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
    1573页

    村庄公共性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分析:基于江西省调查数据

    彭元元郭锦墉王长旭赖萍...
    1574-1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激发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是形成长效人居环境管护机制的关键。基于江西省1 045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PSM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分析村庄公共性、公共精神认同及公共规则认同对农户人居环境整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庄公共性越高,农户越会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相比较高的公共精神认同,较高的公共规则认同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村庄公共性通过提高农户社会资本,包括信任效应和互惠效应,促进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异质性研究发现,对村庄有文化中心和环境整洁认知高的农户而言,提高村庄公共性能显著促进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从不同村庄类型来看,对中青年人口密集型村庄和低收入村庄而言,村庄公共性越高,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越积极。同时,公共精神认同和公共规则认同对于不同类型村庄的影响存在差异。

    村庄公共性社会资本农村人居环境参与行为

    近年华北平原跨年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影响及预报技术研究

    赵熠琳高媛赟王威黄永海...
    1585-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华北中南部的河南和山东中西部地区连续多年出现了跨年重污染过程。这种重污染过程的形成与近年来出现的独特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以2022年底至2023年初的一次跨年重污染过程为例,从预报经验的角度分析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5种气象条件因子的作用。同时,对不同层级气象产品进行了区间定位和分型解读,旨在通过对冬季华北地区气象条件因子的分型,进而掌握捕捉重污染过程的方法。应用数值模拟预报技术对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使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数值预报模型进行预测模拟和准确率评估,并结合比对预报员人工订正后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级别准确率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重污染过程捕捉中,研究地区的高空受脊区或者均压场控制、地面受均压场控制、风速较弱且风向并非偏西或偏北、湿度较大且无强降水的时候,重污染过程较易形成。NAQPMS数值模式的72 h预报结果对于华北地区不同省份的捕捉命中率不一。预报员对于区域整体的预测准确程度在重污染过程前期偏低,对于豫南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但是豫中北地区准确率仅达到50%。

    预报重污染空气质量华北气象因子

    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因子解析

    冷流江张艳赵廷宁史常青...
    1595-1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恢复过程复杂,微地形、植被分布和土壤特征是影响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各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为松散堆积体边坡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黄院采石场松散堆积体边坡为对象,开展自然恢复边坡植被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采用统计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植被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斑块数量多、景观形状指数大,其中阴坡和半阴半阳坡具有较大的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值分别为22。37 m2和11。57%,说明植被分布相对分散,生长受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与阳坡相比,阴坡和半阴半阳坡更利于植物聚集生长。(2)植被多样性在不同坡向间差异显著,阳坡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大于阴坡和半阴半阳坡(P<0。01),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相反的规律,说明阳坡植被群落尚不稳定,优势种地位突出,而阴坡和半阴半阳坡的植被丰富度指数高且分布更为均匀。(3)松散堆积体的土壤相对贫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属于"极缺",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为"很缺",若不开展人为辅助工程,植被难以自然恢复。表层覆土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较大,土壤孔隙度均值为29。92%,其物理结构特性由原本不持水的大孔隙转变为通气性较差的小孔隙。(4)土壤含水量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松散堆积体植被多样性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而坡向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地形因子。综上可知,通过微地形的调整营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微生境,对松散堆积体边坡植被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含水量仍是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在地形营造过程中应优先考虑。

    松散堆积体坡向斑块指数土壤含水量相关性分析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启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
    1602页

    布氏田鼠干扰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

    图雅朱媛君杨晓晖池静姚...
    1603-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逐渐凸显。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针对布氏田鼠不同干扰等级样地的鼠洞特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的健康性指数CVOR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变异均为最强,其中活力指数变异系数最高,为58。09%;活力指数与组织力指数在不同干扰阶段差异不显著,草原基况指数及CVOR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及轻度干扰样地显著高于重度干扰样地,恢复力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程度样地;鼠洞密度、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草原基况指数、恢复力指数、CVO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活力指数、组织力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鼠洞干扰强度增加,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活力指数和组织力指数对鼠洞干扰响应不显著,CVOR指数整体变异性最小,稳定性最强;相比于鼠洞密度及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之间的关系更强,可以作为一项综合评价鼠洞干扰强度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原区域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参考。

    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布氏田鼠鼠洞特征

    长江上游新型人工鱼礁的浮游生物富集效果

    李文杰彭志豪万宇杜洪波...
    1613-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种加载生态棒的新形式人工鱼礁已在长江上游重庆段航道整治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该研究将人工鱼礁原型进行等比例缩小后置于人工湖中,通过对不同时间人工鱼礁生态棒浮游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探明其对浮游生物的富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湖与生态棒中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赋存介质引起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性大于富集时间,且生态棒中浮游生物群落在富集5~15 d期间发生显著变化。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生态棒中真核生物多样性指数低于湖水,且随时间逐渐降低,而原核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与真核生物相反。人工湖中主要的真核生物为绿藻门(46。6%~53。2%)和隐藻门(19。7%~26。6%),生态棒中主要的真核生物绿藻门(42。3%~89。4%)的相对丰度随时间逐渐增加,隐藻门在生态棒中几乎无检出。人工湖中主要的原核生物为γ-变形菌纲(27。2%~28。4%)、放线菌纲(19。3%~21。5%)、拟杆菌纲(15。9%~17。6%);生态棒中主要的原核生物α-变形菌纲(14。6%~24。0%)和γ-变形菌纲(13。5%~28。0%)的相对丰度随时间逐渐降低,而主要的原核生物蓝藻菌纲(14。0%~34。2%)的相对丰度随时间逐渐升高。溶解氧浓度随时间逐渐降低,总氮和叶绿素a浓度均在富集的第10天达到最高,以上3个水质指标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生态棒中聚氨酯海绵材料的孔隙率为95%,比表面积为27。41 m2·g-1,这种高孔隙率和大比表面积的特性更有助于浮游生物的附着。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人工鱼礁的建设以及鱼类生境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浮游生物富集效果高通量测序人工鱼礁生态棒

    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杨丽娟孙凯程蕊杨小立...
    1624-1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湿地土壤氮磷水平及比例的变化影响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前长期氮磷添加对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其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期7 a(2014-2021年)的氮磷添加野外原位实验(包括低、中、高3种氮磷供应水平,每种氮磷供应水平设置5∶1、15∶1、45∶1这3种氮磷供应比例),探究了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SOC)、速效氮、速效磷等含量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对土壤微生物总残体碳、细菌残体碳、真菌残体碳及其与SOC的比值,SOC、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氮磷供应水平及比例仅显著影响β-1,4-葡萄糖苷酶含量,氮磷供应比例为15∶1时的高氮磷供应水平处理较对照降低约40%。在不同氮磷供应比例及水平添加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及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该研究强调了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和酶活性在维持滨海湿地有机碳储量方面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对提升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滨海湿地氮磷添加土壤微生物残体碳酶活性碳氮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