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嘉陵江四川段平水期CH4、C02排放通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伍析桥刘朝荣黄兴罗丹...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内陆水域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以嘉陵江四川段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0月采集表层水样,运用改良顶空法采集表层水体溶存的CH4、CO2,分析了研究区域平水期CH4、CO2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水体理化性质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响应。结果表明,嘉陵江四川段人类活动主导了水质变化特征,城市和农业活动是氮素和磷素沿河流方向累积的重要原因。表层水体中CH4和CO2浓度分别为(16。87±15。55)nmol·L-1 和(836。11±132。68)μmol·L-1,排放通量分别为(68。39±81。26)nmol·m-2· d-1和(1 596。08±1 291。61)μmol·m-2·d-1。CH4、CO2浓度和排放通量具有较大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耕地主导河段接收了较多的非点源污染和陆源碳。这些污染物质的输入导致水体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活动,进而给CH4和CO2产生和释放造成影响。总氮(TN)、磷酸盐(PO43--P)和耕地面积占比是影响嘉陵江四川段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因子,表明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受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影响。

    嘉陵江温室气体CH4Co2通量空间分布

    陆生蔬菜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以及水体、根系细菌群落分析

    周佳林段婧婧王宁李明...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陆生蔬菜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效果以及对微生物群落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定量PCR(qPCR)技术,在分析水质理化指标的基础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以及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的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陆生蔬菜浮床对TP和NH4+的去除效果较为突出,水芹、生菜和青菜处理组对TP的平均污染负荷去除率(分别为57。13%、46。91%和40。86%)优于对照组(25。46%);水芹和生菜处理组对NH4+的平均负荷去除率(分别为51。30%和48。16%)高于对照组(27。23%)。对16S高通量测序属水平优势菌种的分析结果表明,蔬菜浮床系统根系表面均富集红杆菌属(Rhodobacter)来进行反硝化;水芹和生菜根系表面会富集大量噬氢菌属(Hydragenophaga)来增强氢自养反硝化作用;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在青菜周围水体和水芹、生菜根系表面较高,该菌属会将N2O转化为N2,实现完全反硝化。对照水体中栖湖菌(Limno habitan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丰度较高,分别对氨氧化和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试验后期水体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nirS、norB和nosZ)丰度增多,且青菜根系周围水体和水芹、生菜植株根部拷贝数较大,表明试验后期蔬菜浮床系统根系表面或附近水体富集了大量反硝化功能基因,使得反硝化功能更为剧烈。陆生蔬菜浮床对水体氮、磷营养元素有一定净化作用,可通过调节根系表面或周围水体优势菌种来促进反硝化作用。

    陆生蔬菜浮床16SrDNA功能基因反硝化作用

    氢氧化钠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对铅、镉的吸附机理研究

    郭淼李贝贝许琳玥张亚平...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水稻秸秆与凹凸棒石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秆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BA),并通过氢氧化钠改性提升其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改变初始pH等吸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在Cd、Pb 一元及二元污染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深入分析改性后复合材料对溶液中重金属Cd、Pb的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改性复合材料(NBA)对Cd2+和Pb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17。05和274。65 mg·g-1,其去除效率比BA分别增加31。2%和51。7%。在二元金属体系中NBA吸附能力也明显优于BA,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更好地用于模拟吸附结果,表明该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化学吸附过程。此外,竞争吸附分析表明在Cd、Pb共存溶液中,与Cd2+相比,Pb2+更易被复合材料吸附。通过SEM-EDS、FTIR、XRD和XPS等表征方法确定了 NBA对Cd2+和Pb2+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其与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络合作用、与矿物质的沉淀作用及π-电子作用。综上,改性复合材料NBA在实际废水处理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吸附剂。

    生物炭凹凸棒石重金属改性机理

    不同玉米品种对Pb、Cd积累与转运差异研究

    刘奇王晟何涛包立...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东是云南的玉米主产区,同时也是受重金属污染耕地集中分布区。为了筛选出适合在云南滇东地区重金属污染耕地种植的Pb、Cd低积累玉米品种,选取当地农业生产主栽的18种玉米品种开展玉米田间试验,在相同重金属污染土壤背景下探究不同玉米品种间的性状差异,再根据籽粒Pb、Cd含量结合聚类分析,探讨不同玉米品种对Pb、Cd积累与转运系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18种玉米品种根部生物量、产量、株高以及Pb、Cd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除胜玉607籽粒Cd含量超标外,其余17种品种籽粒Pb、Cd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根据玉米籽粒中Pb、Cd含量,将供试玉米品种分为高、中、低积累品种,宣宏18和胜玉16为Pb、Cd低积累玉米品种;各供试玉米品种籽粒Pb、Cd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小于1。除胜玉607外,其他供试玉米品种均可在云南滇东地区Pb、Cd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其中,地沃7号、云良1号和地沃2号为适合在该区域种植的具备高产特性的Pb、Cd低积累玉米品种。

    玉米积累转运品种筛选

    堆肥低温启动菌剂的研制与效果评价

    杨明珠许欢欢郭传旭夏燕维...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冬季低温堆肥启动困难这一技术问题,优化和复配低温复合菌剂,并在有机肥厂冬季堆肥生产中对菌剂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选取分离于极地的菌株,对菌株低温生长特性、产蛋白酶性能进行测定,选择供试菌株边缘假单胞菌 MP-1(Pseudomonas marginalis)、硬结节杆菌 AS-3(Arthrobacter scleromae)和水稻节杆菌 AO-4(Ar-throbacteroryzae)进行复配,3个菌株在15℃条件下均可快速生长,菌株MP-1、AS-3和AO-4于15℃条件下培养24 h,蛋白酶活性分别可达82。1、64。3和80。3 U·mL-1。将3个菌株按照体积比2∶1∶1复配复合菌剂(IM)。利用中药渣、鸡粪和茶粕堆肥的原料浸提液进行菌剂生长试验,结果表明,IM菌剂在中药渣堆肥浸提液中24 h生长量为1。04×1010cfu·mL-1;在鸡粪堆肥浸提液中生长量为1。41×1010cfu·mL-1;在茶粕浸提液中生长量为3。6×106 cfu·mL-1。将IM复合菌剂应用于有机肥厂冬季堆肥生产中,设置市售常规堆肥接种剂为对照,结果表明IM菌剂可有效促进冬季低温环境下鸡粪堆肥快速启动,启动阶段IM处理升温速度为19。4 ℃·d-1,对照组为15。84 ℃· d-1;与对照处理相比,IM提前3 d进入高温期;堆肥35 d时,处理组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2。32和4。27个百分点,IM种子发芽指数(GI)可达到93。3%,比对照组高10。2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接种IM菌剂可有效促进低温堆肥快速启动,缩短堆肥周期,促进有毒物质分解,加快低温堆肥的无害化进程,提高冬季低温堆肥效率。

    堆肥低温启动微生物菌剂农业固体废弃物

    基于Phillips滞留模型的洪泽湖生态缓冲带边界划定

    刘丁午施祝凯杨洋朱晓东...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缓冲带在统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面源污染阻控为目标,利用Phillips滞留模型,结合Sentinel-2卫星数据,对洪泽湖生态缓冲带边界进行划定,并通过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比较未划定、固定和非固定宽度缓冲带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结果表明:(1)洪泽湖生态缓冲带宽度集中分布在2~60m,其占比为85。50%,且在该区间内分布较均匀。(2)参考《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将湖滨带分为植被良好型、农田型、养殖塘型、村落型、城镇型和河口型6种类型,并分别提出57。62、34。05、32。79、40。18、38。99和22。99 m的优化生态缓冲带宽度值。(3)单一地表覆盖类型构建下,非固定宽度生态缓冲带对洪泽湖湖滨带生态风险具有降低作用,而固定宽度缓冲带的生态风险却有所提升。影响洪泽湖生态缓冲带缓冲效率的关键因子为坡度和土壤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划定缓冲带时应适当进行地形调整和土壤改良,优先考虑非固定宽度的缓冲带划定,并在确定固定宽度时及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洪泽湖生态缓冲带Phillips滞留模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