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欢迎订阅2025年《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编辑部
    1347页

    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

    王静朱猛赵鹏张强强...
    1348-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碳氮投入下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采用培养试验方法探究氮肥配施生物质碳点(简称碳点)对潮土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的影响。研究设置4个处理:空白(CK)、施碳点(CDs)、施氮(N)、施氮和碳点(N+CDs)。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Ds处理的无机氮(SIN)含量显著下降29。1%;与N处理比较,N+CDs处理的SIN含量显著下降32。8%,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CDs处理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略高于CK处理,且CDs处理改变了 DOC的官能团结构;N+CDs处理的DOC含量比N处理显著提高28。8%,N+CDs也提高了 DOC中胺类和芳香类化合物含量。与N处理比较,N+CDs处理的细菌残体碳(BNC)和真菌残体碳(FNC)含量显著增加29。5%和17。7%(P<0。05),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残体对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回归分析表明,总的细菌和真菌残体碳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相关性。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验证,发现DOC中的芳香族化合物是调控BNC的主要因素,FNC主要受土壤氮净硝化速率和DOC的平均分子量调控,N+CDs处理主要通过改变潮土溶解性有机碳及官能团结构和氮转化速率影响微生物残体碳积累。

    氮肥碳点微生物残体碳溶解性有机碳芳香族化合物

    酚酸类化感物质对根际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

    徐香茹董郁付为国
    1358-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酚酸类化感物质通过何种途径限制受体植物的养分吸收,以酚酸类物质中的对羟基苯甲酸(p-HA)和肉桂酸(CA)为化感物质,生菜和番茄为化感受体植物,采用盆栽控制实验,分析不同浓度p-HA和CA处理下生菜和番茄叶片中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及根际土壤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状况的变化。研究发现,随化感胁迫加剧,受体植物叶片C、N、P养分含量下降,生菜和番茄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和根际土壤中的蔗糖酶、淀粉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均随酚酸类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降低受体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含量和降低受体植物根际土壤中与C、N、P元素循环有关的酶活性是酚酸类化感物质降低受体植物养分吸收的两条重要途径。

    酚酸化感物质养分供应土壤酶活性

    磺胺嘧啶在自然土壤中的吸附、淋溶及降解途径

    马瑞王海芳王悦
    1366-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原市北部山区未利用的自然土壤作为供试土壤,基于土柱淋溶方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壤对2种浓度磺胺嗨啶(sulfadiazine,SDZ)(2和5 mg·kg-1)的吸附行为、不同时间段SDZ在土柱中的淋溶行为、SDZ的地下水污染指数(GUS)以及SDZ在自然土壤中短期的降解产物和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表明:5 mg·kg-1SDZ(SDZ5)在各个深度土层中的吸附浓度显著高于2 mg·kg-1SDZ(SDZ2),且上层土壤吸附累积的SDZ浓度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SDZ淋溶速率逐渐变慢,8~10 d后趋于稳定,SDZ5向下淋溶的浓度和速率显著高于SDZ2,SDZ的GUS值为2。99,高于地下水污染指数限值(2。80),其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和潜在风险增加。此外,依据SDZ淋溶渗滤液中的16种产物,推测出SDZ在未利用土壤中可能存在5条降解途径。该研究证实了土壤中SDZ的吸附和淋溶行为均具有浓度依赖特性,同时揭示了 SDZ在自然土壤中可能的自降解机理,对于研究、识别SDZ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磺胺嘧啶未利用地吸附淋溶降解途径

    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

    王志慧杨新平茆军王志方...
    1376-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外源菌剂对棉花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腐熟效果的影响,以棉花秸秆为原料,设计3组堆肥处理,采用液体菌剂接种后发酵35 d的堆肥工艺,分别接种0。5%的菌剂T1和菌剂2,其中菌剂T1包括假氧芽孢杆菌(Anoxybacillus rupiensis)、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剂T2包括假氧芽孢杆菌、依利诺斯类芽胞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和噬热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ther-moleovorans),CK为不接种菌剂的对照组。结果表明,接种微生物菌剂能够不同程度加速堆肥升温,促进有机物料降解及养分保留,提高堆肥腐熟度和种子发芽率,并显著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对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接种菌剂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激发了潜在功能细菌类群,细菌类群主要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高温双岐菌属(Thermobifida)、尿素芽孢杆菌属(Ureibacillus)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真菌类群包括 Vishniacozyma、Unclassified_f_Dipodascaceae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它们与有机质的降解相关。冗余分析发现,pH值和TOC含量是堆肥过程中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C/N比等环境因子对真菌群落的变化起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接种菌剂能够促进堆肥腐熟进程,改善微生物菌群,减少堆肥过程中养分流失,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其中菌剂T1的整体堆肥效果更优。

    堆肥微生物菌剂棉花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群落

    稻壳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

    李晴谭欣周卫宝徐石江...
    1385-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染料废水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众多染料废水处理方法中,吸附法是处理染料废水最简单、最有效的技术之一。笔者以稻壳纤维素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反应,制备了性能优异的稻壳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吸附材料,并系统研究了水凝胶制备过程中纤维素用量、单体比例、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水凝胶吸附剂吸附水中亚甲基蓝(MB)的影响。同时,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对水凝胶吸附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当m(纤维素):m(丙烯酸):m(2-丙烯酰氨基-2-甲基丙烷磺酸):m(过硫酸铵)∶m(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60∶350∶75∶10∶40时,水凝胶吸附剂对水中MB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稻壳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最佳的吸附条件为pH值=6。0、温度308 K。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在最佳的吸附条件下稻壳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对水中MB的Langmuir理论最大吸附量可达2 170。0 mg·g-1。此外,稻壳纤维素基复合水凝胶对MB有较好的循环吸附性能,当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L-1时,吸附剂在经过5次吸附-脱附后对400 mg·L-1 MB溶液中MB的吸附量仍有658。3 mg·g-1,去除率保持在82。3%以上。

    纤维素接枝共聚水凝胶吸附

    利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垃圾渗滤液的电絮凝处理效果

    常蓉赵扬张辰周小刚...
    1395-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不同电流密度、极板间距的单电极电絮凝体系在120 min内对老龄垃圾渗滤液中COD、氨氮的去除效果,基于BBD响应曲面法探究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的单独及相互作用,从优化目标污染物去除率与电絮凝体系能耗角度分析电絮凝构建策略。结果表明,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反应时间3个单一因素与COD、NH3-N去除率存在显著相关性,电流密度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与极板间距呈负相关,3个因素两两交互对COD、NH3-N的去除影响不显著。在极板间距5。5 cm、电流密度80 mA·cm-2、反应时间120 min的运行条件下目标污染物去除率最大,COD为87%,NH3-N为86。5%。从安全、经济、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在长时间、低电流密度和短时间、高电流密度这2个电絮凝构建体系下可实现污染物高效净化及电解池体系低能耗。

    电絮凝垃圾渗滤液响应曲面法去除率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