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去除途径研究

    徐英华李希谢陈李裕元...
    93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湿地是生态修复受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对氮的去除效果显著,但不同植物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不同类型植物组合后的湿地对氮去除效果及去除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以常见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和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为研究对象,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绿狐尾藻、梭鱼草及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对氨氮(NH4+-N)的去除途径。结果表明,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相较于单一绿狐尾藻和梭鱼草处理对氮的脱除量分别提高1。8%和3。6%。基于15N质量平衡,绿狐尾藻、梭鱼草和绿狐尾藻+梭鱼草植物组合处理氮去除途径的底泥吸附贡献分别为8。30%、7。96%和6。94%,植物吸收贡献分别为41。76%、35。34%和48。67%,微生物作用去除贡献分别为49。94%、56。71%和44。39%。微生物作用在湿地脱氮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相较于单一植物湿地,植物组合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得到提升,同时促进了植物对水体NH4+-N的吸收。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组合湿地对氨氮的脱除途径。

    人工湿地植物组合氨氮15N同位素

    豫北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及对强降雨事件的响应

    陈昊李艳利高振朋张琮...
    94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北方蔬菜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人畜粪肥,引起区内浅层地下水硝酸盐(NO3-)浓度急剧升高,但高浓度NO3-来源及在浅层地下水环境中转化的过程尚缺乏同位素证据,特别是强降雨事件对其影响尚不清楚。化学肥料中铵盐(NH4+)转化为NO3-是造成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中NO3-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强降雨事件导致浅层地下水水位升高,土壤和包气带中剩余NH4+氧化为NO3-造成地下水NO3-浓度升高。为验证上述假设,选择豫北某蔬菜种植基地浅层地下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枯水期(2021年4月)和丰水期(2021年10月)浅层地下水NO3-浓度及同位素组成(δ15N-NO3-和δ18O-NO3-),结合水化学以及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δD-H2O和δ18O-H2O),辨识浅层地下水高浓度NO3-来源及其对强降雨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1)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ρ(NO3-)范围较枯水期更大,中间值更高,分别为177。47和114。68 mg·L-1;(2)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δ15N-NO3-和δ18O-NO3-范围较枯水期更宽泛,δ15N-NO3-中间值升高,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7。8‰和7。3‰,但δ18O-NO3-中间值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5。1‰和6。4‰;(3)丰水期浅层地下水δ18O-H2O范围较枯水期变窄,中间值升高,分别为-8。8‰和-9。2‰。気盈余值((f,=δD-8×δ18O)范围变小,中间值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为6。9‰和9。5‰;(4)强降雨洗脱包气带中富集15N的NH4+转化为NO3-,导致浅层地下水ρ(NO3-)升高,δ15N-NO3-值升高,但δ18O-NO3-值降低;(5)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的解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浅层地下水中NO3-来自于粪肥贡献率较枯水期增加,来自于土壤有机氮贡献率降低,化肥中铵态氮贡献率变化不大,但硝态氮肥贡献率增加,同时大气降水硝酸盐贡献率降低。研究结果证实,持续强降雨导致包气带中剩余的NH4+发生硝化作用,产生更多NO3-进入浅层地下水;同时降雨将地表粪肥NH4+转化来的NO3-携带进入浅层地下水。因此,需要加强蔬菜种植区肥料田间管理,做到有效使用肥料,避免过度施用肥料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危害。

    蔬菜种植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来源同位素混合模型强降雨事件

    废弃香蕉皮粉末对六价铬的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

    马路路许利滢张泽新袁莹莹...
    95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废弃香蕉皮粉末对六价铬[Cr(Ⅵ)]的吸附特性与机理。重点考察各种影响因素,利用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定量分析了吸附过程,并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香蕉皮粉末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远高于其他生物质。香蕉皮粉末对Cr(Ⅵ)吸附的最佳pH值为2,吸附24 h时达到平衡,Cr(Ⅵ)初始浓度和温度越高,吸附效果就越好。3次吸附一解吸循环后,香蕉皮粉末对Cr(Ⅵ)的吸附容量仍达到初始吸附容量的93。7%。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用于描述香蕉皮粉末对Cr(Ⅵ)的吸附过程,表明存在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吸附,且为有利吸附。在298、308和318 K条件下,香蕉皮粉末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9。25、161。29和169。49 mg·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拟合香蕉皮粉末对Cr(Ⅵ)的吸附过程,表明化学吸附占主导,发生电子转移。热力学参数表明,香蕉皮粉末对Cr(Ⅵ)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熵增的反应。SEM结果显示,香蕉皮粉末呈片状结构,直径几十到数百微米,表面有褶皱和孔隙,提供了多个活性位点。SEM、FTIR和XPS分析结果表明,香蕉皮粉末对Cr(Ⅵ)的吸附机理包括静电吸引、氧化还原、表面螯合和离子交换。

    废弃香蕉皮六价铬吸附特性机理

    香根草对镉-扑草净复合污染胁迫的生理响应

    杨秀彪吴珂欧朝蓉杨迈...
    964-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为供试材料,采用温室水培方法,研究水体中Cd(初始质量浓度为0。5 mg·L-1)、扑草净(初始质量浓度为1 mg·L-1)单一或复合污染胁迫对香根草鲜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Cd和扑草净处理(CK)相比,香根草总鲜重和鲜重增长率在单一 Cd污染胁迫下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在单一扑草净和Cd-扑草净复合污染胁迫下显著降低(P<0。05),在单一扑草净污染胁迫下分别下降32。72 g和11。66%,在Cd-扑草净复合污染胁迫下分别下降16。85 g和6。69%。香根草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Chlt)含量在单一扑草净污染胁迫下呈波动下降趋势,在单一 Cd和Cd-扑草净复合污染胁迫下呈波动上升趋势。除0和6 d时以外,其他培养时间单一 Cd污染、Cd-扑草净复合污染和单一扑草净污染胁迫下香根草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CK。随培养时间延长,在Cd和扑草净的单一及复合污染胁迫下香根草根系和茎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香根草对水体中Cd和扑草净的单一/复合污染胁迫具有较强耐受反应,能通过抗氧化酶系统间的相互调整来应对胁迫。研究结果可为筛选人工湿地植物用以修复重金属、农药的单一/复合污染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香根草植物修复扑草净污染胁迫

    上海郊区农田土壤微塑料和6种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胡双庆
    975-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邻苯二甲酸酯污染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邻苯二甲酸酯是典型塑料增塑剂,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和废弃的各种塑料制品可能是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邻苯二甲酸酯的重要来源。本文研究了上海郊区大棚和稻田土壤中微塑料和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污染特征,并对PAEs开展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棚种植蔬菜土壤和稻田种植旱稻土壤微塑料含量分别为(1。47±0。54)×105和(2。06±1。10)×105个·kg-1;大棚土壤微塑料中聚氯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占比较高,稻田土壤中聚乙烯占比较高。大棚土壤样品中球形、薄膜和纤维状微塑料平均占比分别为77。1%、21。3%和1。6%,其中,球形和薄膜塑料以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尼龙为主;而稻田土壤中球形、薄膜和纤维状微塑料平均占比分别为45。5%、54。0%和0。5%,其中,球形和薄膜塑料以聚乙烯、尼龙和聚丙烯塑料为主。大棚土壤中PAEs含量为151。3~2 026。3 μg·kg-1,稻田土壤PAEs含量为186。3~503。4μg·kg-1。邻苯二甲酸双(2一乙基己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AEs,平均含量分别为402。5和128。2 µg·kg-1,其含量比其他4种PAEs高1~2个数量级。上海郊区农田土壤中PAEs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低至中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大棚塑料薄膜和稻田农用地膜对土壤中微塑料和PAEs含量及组成有较大影响,后续应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塑料残留的环境归趋研究,为制定农田土壤中微塑料和PAEs污染防治策略提供支撑。

    农田土壤微塑料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生态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