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蔡道基

双月刊

1673-4831

ere@vip.163.com;bjb@nies.org

025-85287052;85287053;85287036

210042

南京市蒋王庙街8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原《农村生态环境》)系环境保护部主管、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主要报道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动态与方向、理论与方法、科研成果与进展。是中文核心期刊(GCJ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A、CABI、BA、BP、BD、UPD、GeoBase、ZR、EM、Scopus、AGRIS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转盘耦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彭丽萍刘云根杨思林马荣...
    1091-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构建生物转盘耦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对象,研究耦合系统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处理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为64。97%、86。84%和79。18%,出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1。70、3。21和0。67 mg·L-1;新型湿地系统适于处理COD、p(NH4+-N)和p(TP)分别为<250、30~50和<2 mg·L-1的生活污水,且24 h为系统最佳运行时间;2个系统中不同填料区微生物种类无较大差别,相对丰度差别较大,共有的优势菌门、优势菌纲和优势菌目分别有5、8和10类,系统中除氮微生物主要为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除磷功能微生物主要有假单胞菌属、脱氯单胞菌(Dechlor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等;细菌群落影响污染物的去除,NH4+-N、TP和COD去除率与变形菌门和蓝细菌门呈显著正相关,TP浓度与绿弯菌门、COD与绿菌门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污染物主要在火山石区、沸石区被去除。研究结果明确了生物转盘耦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污染物去除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提供科学参考。

    生活污水生物转盘垂直流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

    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稻田有机碳和氮磷的排放特征

    赵家阳于建光于孟康王宁...
    1102-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秸秆施用下减施氮肥对稻田有机碳和氮磷排放特征的影响,进而为稻田投入品的优化施用以及田间养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盆钵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与肥料施用对高砂土和黄泥土 2种土壤的田面水有机碳和氮磷浓度、潜在可排放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砂土稻田的田面径流养分排放风险远大于黄泥土,其中基肥期更为明显;磷在基肥期田面径流中的排放风险最大,施加秸秆处理的有机碳在蘖肥期田面径流中的排放风险最大,而氮在穗肥期的排放风险最大;无论高砂土还是黄泥土,秸秆施用基础上,相比施用常量氮肥,施用减量氮肥在保证产量不受明显影响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田面径流养分排放风险。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减量氮肥与常量氮肥相比,高砂土稻田田面水的COD、DOC、TN和TP平均可排放量分别降低34。92%、15。47%、35。37%和53。93%,水稻产量降低12。01%,黄泥土稻田田面水的COD、TN和TP平均可排放量分别降低24。82%、23。75%、2。84%,而水稻产量提高3。99%。总之,秸秆还田时减施氮肥利于降低高砂土和黄泥土田面水COD、TN、NH4+-N和NO3--N的潜在排放风险,以稳定水稻产量和防控稻田养分田面径流流失为目标,高砂土稻田在水稻种植时氮肥施用应减量多次,并避免小麦秸秆还田,而黄泥土稻田在氮肥施用时应混施秸秆。

    稻田秸秆减施氮肥田面水有机碳氮磷

    不同植物对污染土壤中铜和镉的生物移除效率

    叶萍崔红标程洁钰梁家妮...
    1113-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重金属富集植物,在江西省某铜(Cu)和镉(Cd)污染土壤上种植巨菌草、芝麻、高粱、伴矿景天、海州香薷和狗尾草6种植物,考察修复植物生物量及重金属富集特征,比较植物重金属提取量及生物移除效率。结果表明,污染土壤Cu和Cd含量分别为560。0和0。80 mg·kg-1,分别是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GB 15168-2018,pH值≤5。5时,Cu和Cd筛选值分别为50和0。3 mg·kg-1)的11。20和2。67倍。巨菌草生物量最高,达41。40 t·hm-2,是伴矿景天的11。82倍。仅有海州香薷对Cu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大于1,伴矿景天对Cd的BCF最高(46。16),显著高于其余植物(1。47~9。69)。巨菌草和海州香薷对Cu的提取量最高,分别为7。7和6。9 kg·hm-2,但其生物移除效率仅分别为0。61%和0。55%;巨菌草和伴矿景天对Cd的提取量最高,分别为156。17和122。32 g·hm-2,其生物移除效率分别为8。68%和6。80%。巨菌草可用于生物质发电,芝麻籽粒重金属含量(0。49 mg·kg-1)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22,Cd含量限值为0。5 mg·kg-1),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伴矿景天-芝麻轮作或巨菌草单作模式既具有较高的Cd生物移除效果,又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收益,具有应用推广潜力。

    植物修复土壤生物移除Cu和Cd富集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