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大戏剧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大戏剧论丛
南大戏剧论丛

半年刊

南大戏剧论丛/Journal Nanda Xuju Lincong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姿态"与"立场":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行为及其社会性

    谢明心
    13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实践中,"姿态"既是关键概念,也是排演中的重要方法,构筑起艺术与政治之间的桥梁.姿态以演员在舞台上的手势、肢体动作等为基础,反映出他们的态度与立场,折射出角色身处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布莱希特戏剧中对社会的反思、对观众的拷问与教育,也构成了一部剧作的"基本姿态"与"寓言",亦即戏剧整体所呈现的矛盾与张力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关系.角色的立场与态度及其社会性凝结在演员的种种肢体语言和表情中,随着人物的姿态而代代相传,而整出戏中最根本的矛盾与张力、不可化解的二律背反同样可以凝结在剧作的基本姿态与寓言中,留待后世重新取用、再度喷发出思辨能量.

    姿态基本姿态布莱希特史诗剧

    论阿瑟·米勒社会剧对"新道德"的探索

    皇甫尚华
    15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是阿瑟·米勒社会剧中最核心的元素.米勒所关注的"道德"革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指向生活在美国特定时期下的普通个体能否在充斥着多重危机的社会里,对自身价值感有所追寻并直面其消失的恐惧,能否仅凭道德意志中的良知面对事实并承担后果,能否在"纯粹人类的景象"中拥抱自身的多面性,它实际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旧道德"内涵,触及人类基本命运处境的"新道德".在米勒笔下,形式的动态性源于内容的生命力,因而米勒在书写"新道德"的过程中还融入了多种戏剧风格,以创造出跟随新内涵而变的"道德形式"传达他的时代之思和构建新文明的愿景,其创作既是对希腊式社会剧的跨时空呼应,又是对其所身处时代的现实回应,更是他不断"自审"的途径.

    阿瑟·米勒社会剧新道德悲剧性

    论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国策电影"

    宫浩宇
    164-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国策电影"的研究大有进展,但也不无继续讨论的空间."国策电影"源于日本政府在侵华时所推行的文化政策与电影政策.从"满映"的初步尝试,复经《博爱》、《万世流芳》、《万紫千红》的逐步推进,迨至《春江遗恨》的最终问世,"国策电影"呈现出一个从区域性("伪满洲国")的独立生产,到走出"伪满洲国",进而实现"大陆"内部的合作,再到催生出跨国的"中日合作"乃至"中日合拍"的演进轨迹,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文化上侵略与奴化中国的政治传声筒.同时,"国策电影"也呈现出一些复杂性.

    抗战时期沦陷区"国策电影"中日合拍片

    知识图谱视域下21世纪中国西部电影学术史研究

    卢苇周安华
    175-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部电影及其研究已度过40年沧桑岁月,对其学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知识脉络做科学梳理和深层分析,揭示其演化路径及内在特点,构建其学术史的基本样貌,对于进一步深化中国西部电影研究及中国当代电影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计量学方法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生成相关知识图谱,通过考察知识图谱,勾勒出中国西部电影学术发展史的基本架构,对其前沿热点问题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寻中国西部电影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向.

    中国西部电影CiteSpace数字人文知识图谱

    人物关系:形式之真与价值之真的融合——《周处除三害》核心创新点对亚里士多德—好莱坞模式的超越

    罗慧林
    192-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创作还是鉴赏都需突显核心创新性元素,思考何为最具核心竞争性的独异点.本文提出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之间的关系需再思,对常规性情节型电影而言,核心创新点往往是人物关系创新,只有人物关系创新才能带来人物形象的真正创新,对人物的创新需转换视角从人物形象转移到人物关系上来.文章从人物关系创新看《周处除三害》的核心创意,认为陈桂林的罪犯和警察双重迥异身份的悖反合一且他的动机和行动割裂带来错位效应是其关键创新点,进而提出动机和行为关系的新命题,挖掘其背后的价值之真与形式之真的编剧哲学命题,并对作为戏剧影视编剧基石的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中的"严肃"命题进行探讨.陈桂林的故事超越了英雄惩恶扬善模式,以艺术之真引发艺术之美,以书写真我引发观众共鸣.

    编剧哲学人物关系行动动机形式之真价值之真

    当代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阶段性发展概况的实证研究

    杨柳
    204-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重要发展周期为2006年至2017年,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小成本喜剧的创作策略、叙事类型、营销途径、受众定位和文化特征等方面,但在面对该类型庞大的电影文本时,往往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尝试建构小成本喜剧电影数据库,收集、清理并分析国内主要电影网站数据、票房数据及权威电影产业报告数据,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十二年间国产小成本喜剧的整体面貌和各方面概况进行定量分析.希望通过更加客观和严谨的研究思路,得出一些与以往定性研究相得益彰、优势互补的结论.

    国产小成本喜剧投资额度网络爬虫实证研究

    早期电影与连环画(1921-1949):跨媒介实践与"高下"之论

    杨佳凝
    22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期同为视觉产品的电影和连环画存在丰富而繁茂的相互转化.从生产的角度,电影与连环画互相提供题材故事、形式方法、意识观念,拓展了创作和表意的边界;从传播的角度,电影与连环画增加了彼此的传播渠道、传播空间和接受对象,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范畴.针对电影和连环画的话语论证存在明显交叉,连环画以"像电影"为优,电影则因"连环图画式"而遭批评,这种明显的"高下"之论一方面延续了电影"软硬之争"的批评惯性,同时透视出早期大众对现代性速度和运动的追求.

    早期电影电影连环画跨媒介"软硬之争"

    启蒙的赓续与现代戏曲研究的深化——评李伟《现代戏曲论稿》

    杨光
    239-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伟的《现代戏曲论稿》收录了作者近些年围绕现代戏曲撰写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是国内现代戏曲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成果.李伟在现代戏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南京大学现代戏剧研究中的启蒙传统相关.现代启蒙精神既包括启蒙运动思想家构筑的宏大叙事,还可以从个体精神建构的角度加以审视,大体包含两个方面:有机知识分子的实践精神和启蒙哲学的情感维度.李伟的《现代戏曲论稿》承继了有机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并在启蒙的情感维度上有所开拓,尤其对现代戏曲中性别议题的观照上,李伟的研究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这里既有现代启蒙精神的赓续,也体现了李伟对现代戏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现代戏曲戏剧精神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