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前中期外国银元在粤流通探微——兼论清代官府的货币观念及其局限性

    张景瑞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康熙开海后,西班牙、荷兰等国银元作为货币在广东日渐流行.起初,外国银元通行于广州至澳门一带,至对西洋"一口通商"前夕遍及广东主要港口和东部地区,乾隆中后期流布全省.乾隆、嘉庆年间,西班牙银元是广东市场主要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广泛用于中外贸易、不动产交易、土木兴建和金融活动等社会生活领域,从而大幅挤占了纹银的流通空间.嘉庆、道光时期,官员将银元盛行视为导致纹银外流的原因之一,他们提出的应对主张分为顺从民便和禁用银元两类.这些主张较为极端,各有弊病,反映出官方调控银元流通能力的不足.官员又普遍认为银元来自国外,从中国流出无损民财,故不禁银元出洋.道光朝,大量银元从广州外流无甚窒碍,加剧了中国的银荒危机,由此显现出清人货币观念的局限性.

    清代外国银元广东社会生活货币观念

    清代乡民的饮食结构、生活水平与阶层差异——基于1820-1949年浙南乡民食材类型与食单配置的分析

    蒋勤冯大诚
    12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有关大分流的争论中,基于民众真实消费史料的分析较为罕见.通过考察1820年至1949年间石仓农家账簿,能够了解近代浙南地区乡民的食材类型以及各类仪式和日常生活的食单配置.在食材类型方面,石仓乡民的主食是米和面,极少为玉米、番薯等;荤食以猪肉为主,禽、蛋次之,罕见牛羊肉,但海产干货扮演重要角色;其他副食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山林经济特色,包括茶油和各类菌菇,但未体现明确的移民特性.在食单配置方面,通过对四个典型场景所用食材的分析,发现婚嫁和祭祀等仪式均看重猪肉、禽蛋以及海货和香菇类食材;铁炉工人炼铁时更重米和肉的摄入,武童生备考时重视肉、禽、蛋、鱼等动物蛋白质的多元摄入,较少涉及菌菇类食材.分析表明,乡民饮食体现了明确的阶层差异,但移民群体特性并不明显,同时食材和食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

    饮食结构乡民饮食乡村阶层石仓文书

    论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与张庆熊讨论有关本体论问题

    俞宣孟
    14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体论一向被当作第一哲学,所谓第一哲学就是原理的原理,它可以解释其他各种问题而其自身则不能被进一步地解释.这一看法不仅把中国哲学排除在哲学之外,而且封闭了哲学本身的发展.其实本体论也是可以被解释的,解释它的方法就是追溯它产生的历史.从历史的方法去看,对本体论的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普遍性的概念.普遍性的概念是从柏拉图的理念发展而来的.普遍性概念依其特征不仅生成了本体论,而且其自身的内涵也随着本体论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循着普遍概念规定性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能够找到我们理解本体论哲学各种问题和特征的方便入口.从普遍概念入手解说本体论的方法,可以称作历史的方法.若这个方法能够成功——对"第一哲学"作了解释,也许能让我们对哲学本身的发展兴起新的期望.

    本体论普遍概念历史的方法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Abstracts

    157-160页

    双耳彩陶罐(新石器时代)

    李文
    封2页

    书讯

    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