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大学

龚昌德

双月刊

0469-5097

xbnse@nju.edu.cn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创刊于1955年1月,是建国以后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反映南京大学理科以及全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学报以“广、严、快、活”为特色——报道内容广泛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特别以地球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的论文见长;对论文审稿和编辑严格从而保证论文具有生命力;论文出版周期短速度快;论文形式活泼多样,除正常栏目外,还设有特约述评、研究快报、简报、论坛等栏目。 创刊以来,学报发表了大量在国内外自然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论文,是在全国科技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之一,也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之一,在全国自然科学刊物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中,历年均居全国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之前列。学报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固定收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的国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献杂志在4个以上,例如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化学文摘(CA)和德国数学文摘(ZM)等。我刊曾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评为学术影响范围最广的刊物之一(第16名),为全国高校刊物之冠,近年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宇宙中可见物质质量起源的接触相互作用模型探究

    徐阳康广震
    642-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尚有许多深刻且未知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可见物质质量起源的研究尤为基本且意义深远.这些可见物质质量绝大部分都由一个单一的质量量级描述,也就是质子的质量mp.随着希格斯(Higgs)粒子的发现,我们已经能够充分解释可见物质中≤1%的"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即通过希格斯机制(Higgs Mechanism)获得的质量.根据现有的理论,剩下≥99%的质量是标准模型中强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有的特征——胶子自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演生强子质量产生机制(Emergence of Hadronic Mass,EHM).通过一个接触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流夸克质量、有效胶子质量、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QCD)的跑动耦合常数、红外截断和紫外截断对组分夸克质量的影响,探讨这些量的改变对可见物质质量的大小或者宇宙中可见物质呈现形式的影响,为现在的宇宙描述了更多可能的存在形式,加深了我们对宇宙在这些量上取特定值的理解.

    质量起源希格斯机制演生强子质量产生机制接触相互作用模型

    二氯甲烷脱卤酶中二氯甲烷和谷胱甘肽解离途径的表征

    高旭丹张慧珠梅晔
    65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氯甲烷(DCM)脱卤酶是在多种环境和生物背景下参与二氯甲烷降解的关键酶.然而,对DCM脱卤酶的配体解结合途径的研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地了解DCM和谷胱甘肽(GSH)在DCM脱卤酶中的结合位点和解离途径,采用随机加速分子动力学(RAMD)模拟,驱动DCM和GSH离开活性部位.利用Alphafold2预测蛋白结构,通过对接预测GSH和DCM在结合口袋中的构象.通过长时间的平衡模拟验证该蛋白配体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GSH在三种主要途径中最常见,其中一种比另外两种更重要.此外,模拟观察到DCM有一条独特的逃逸途径,鉴定了每个通路的关键残基和蛋白螺旋.该结果可为后续研究DCM脱卤酶解离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二氯甲烷脱卤酶谷胱甘肽Alphafold2随机加速分子动力学解结合途径

    导离子型聚酰亚胺黏结剂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的应用研究

    钱秉筠刘彩霞朱唐宋吴昊旻...
    661-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正极用聚合物黏结剂作为LIB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性材料颗粒与电极集流体之间提供结合力,进而促进Li+的扩散,对提高电池循环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是目前正极材料中用到的主要黏结剂,但仍旧存在黏结性能低和导离子性较差的问题.聚酰亚胺(PI)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黏附强度和良好的结构可设计性等优势.因此,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磺酰亚胺锂结构的二胺单体(BAPSI-Li),将其与联苯四甲酸二酐(s-BP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共聚合成了一种导离子型PI黏结剂.研究表明,PI黏结剂黏结性能相比于PVDF有所提升.由导离子型PI黏结剂制备的LiFePO4(LFP)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经2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高达158.19 mA·h·g-1导离子型PI黏结剂与商用PVDF黏结剂相比展现了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得益于PI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电极能够在长循环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同时,导离子二胺单体的引入有利于促进电极内部锂离子的传输.

    锂离子电池黏结剂导离子聚合物聚酰亚胺LiFePO4电极

    三氯蔗糖在紫外/亚硫酸盐水处理过程中的还原产物及其可生化性研究

    龚杜美瑾李雨馨单超
    674-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氯蔗糖是典型的难生物利用有机物,其在化学还原水处理过程中的可还原性、还原产物种类及其可生化性均不明确.为阐明上述问题,探究了三氯蔗糖经过典型高级还原过程——紫外/亚硫酸盐(UV/SO32-)转化的还原产物种类及其可生化性.结果表明,三氯蔗糖经UV/SO32-转化可几乎完全脱氯(>99.5%),同时总有机碳保持基本不变,脱氯速率随pH升高(5~9)和SO32-浓度增加(0~5 mmol·L-1)而增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分析鉴定了其主要转化产物为4,1',6'-三脱氧蔗糖,结合动力学分析推断脱氯加氢为该反应的主要过程.测定了三氯蔗糖在UV/SO32-转化过程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可生化性指标BOD5/COD值(B/C)从小于0.05大幅提升至0.4以上,BOD5显著提高至与同等测试条件下葡萄糖参比值相当(99.4%),表明其转化产物4,1',6'-三脱氧蔗糖是一种可生化性优良的微生物碳源.本研究为三氯蔗糖的潜在转化途径和环境归趋提供新认知,并为三氯蔗糖作为评估各类化学还原工艺效能的模式物质以及相应基准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氯代有机物化学还原三氯蔗糖可生化性产物鉴定

    复合功能材料原位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长效性研究

    刘翠翠唐卫杰张满成王水...
    683-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地下水氯代烃污染问题,以椰壳生物炭和零价铁为主要原材料,研制了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复合功能材料,并在江苏某氯代烃污染地下水场地开展了中试研究.现场监测数据显示,复合功能材料可持续缓释碳源和铁源,能够实现脱氯降解菌驯化生长.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发现,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运行1140天时,复合功能材料中脱氯降解菌的相对丰度(1.9%~8.3%)高于初始PRB材料(0.5%).PRB运行1140天后,复合功能材料的表面形态仍保持稳定.在2000天的运行周期内,PRB对不同氯代烃污染物的去除率为13.7%~100%.复合功能材料可通过吸附、铁还原和微生物降解复合机制高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氯代烃.研究可为氯代烃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复合功能材料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氯代烃

    土壤-水稻系统中硫代砷的研究进展

    侯天啸张思亮智文李晓彤...
    692-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硫代砷是土壤-水稻系统中砷的重要形态之一,其形态转化对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土中硫代砷的定量检测方法、存在形态、影响因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水稻吸收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与理论依据.为减少在环境样品分析之前硫代砷的形态转化,可向样品中加入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将样品快速冷冻后低温避光保存.离子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ICP-MS)适用于环境样品中硫代砷的分离与定量检测.无机硫代砷与甲基硫代砷在形成条件、环境行为以及水稻吸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土中硫代砷的含量受pH、氧化还原环境以及还原态硫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会驱使不同形态硫代砷之间以及硫代砷与非硫代砷之间的相互转化.相较于(亚)砷酸盐,硫代砷在铁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通常较弱,且在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变化时表现出更高的不稳定性.硫代砷可被水稻吸收并在籽粒中积累,其中二甲基一硫代砷酸盐(DMMTA)具有高吸收、高转运和高毒性,广泛存在于全球水稻籽粒与商品大米中.目前尚未明确水稻对硫代砷的吸收、转运与解毒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以准确评估硫代砷对水稻生长、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硫代砷土壤-水稻系统定量检测研究进展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