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

王德明

季刊

1671-7287

xbzsb@njut.edu.cn

025-58139287

211816

南京市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CSSCI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扶持新人新作,本刊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以及文学、史学等学科进行理论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学

    王雨辰胡桁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学是对西方生态思潮反思和质疑,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的思想为基础,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探索适合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结果.与西方生态思潮撇开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生态价值观的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进而或者脱离资本主义全球化,奉行通过生态价值观和地方生态自治的生态政治战略,或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解决生态危机的潜能,提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制定严格的环境制度的生态政治战略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坚持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入手,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本性上反生态"的命题,提出应当把生态运动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将生态运动引向激进的阶级运动,通过"分散化"和"非官僚化"变革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危机,并就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系统的论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学属于西方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满足穷人的基本需要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政治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西方生态思潮生态政治战略分散化和非官僚化

    论"美丽中国"建设对"两个结合"的体现

    李培超杨皓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提出后,美丽中国就成为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热点.美丽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仅仅表达人的审美情感或审美体验的"薄概念",而成为内含丰富的道理学理哲理并且具有明确实践导向的重要命题.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赋能,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同时,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美丽中国"对"两个结合"的体现满足了理论发展和实践落实的双重需要.

    美丽中国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经济何以可能

    殷筱房志敏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绿色经济的问题"是研究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经济辩证关系的重要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出场"符合生产力的演进规律,是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绿色生产力本身,新质生产力以绿色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旨向,以实现美好生活为发展前景,这是其有效赋能绿色经济的根本原因.孕育于绿色经济实践的新质生产力,贯穿绿色生产、绿色分配、绿色交换和绿色消费全过程,展现对绿色经济的强劲推动力.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经济,必须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因""经济因""人才因"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绿色技术创新,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协同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绿色经济绿色生产力绿色技术美好生活

    流域协调机制的生成逻辑及其制度展开

    王建学张明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央地关系是思考流域立法和流域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合理的央地制度设计对流域立法的有效实施和流域保护的实际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传统央地关系模式主要以地域为基础,并在横向和纵向二维分工的框架下形成了条块分割体制,这种体制难以适应流域生态保护系统性、综合性的需要.新时代流域立法在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重大制度创新,确立了国家流域协调机制和省级合作协同机制,这些机制的设立有助于减少条块分割的盲点,从而形成整体性的治理合力.但长效流域协调机制的构建,还需要在具体运行机制中平衡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与斜向协调,程序性协调与结构性协调以及行政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等不同种类的关系.目前,流域协调机制仍然是建立在传统条块分割体制的基础上,其本身的固有局限不可避免,从长远来看,应当结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整体趋势,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流域公务法人机制.

    流域立法流域协调机制流域生态保护央地关系条块分割国家治理现代化

    契约治理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困境及制度完善

    彭峰梁婧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契约治理可以有效促进多个主体之间平等协商、协同治理,进而成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常见实践样态.近十年来,我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数量迅速增长,与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契约治理的实践需求相比,其制度设计尚显匮乏,突出的问题如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效力不明,协议透明度不足、缺乏公众参与,协议对上下游之间权利义务配置失衡等,影响其效果的发挥.在确定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性质的基础上,对其法律效力应当予以阐明,区分协议的对内效力与对外效力以及协议与缔约主体辖区内规范的效力;将协议纳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规范;完善协议的效益评估制度以平衡上下游之间的权利义务.

    契约治理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公共利益公众参与效益评估

    生态修复责任私法实现之限定

    余耀军李舴玉
    6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作为公法责任的生态修复责任存在公法与私法两种实现机制.由私法救济主导生态修复,既在法理上偏离实质法秩序统一理念、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又在实践中加剧执法不严、司法逾越行政等乱象,致使生态修复责任出现实现路径上的紊乱与责任内容上的重叠.为此,亟待对生态修复责任私法实现的情形进行限定.生态修复责任作为公法责任,其私法实现应回归至对公法规制的补充性地位,仅适用于公法规范欠缺、修复费用求偿、行政规制失灵的情形.生态修复责任通过私法路径实现时,需界分过错与违法性的责任构成要件,强调主观过错的认定,限定客观违法之"法"的范围.同时,对于生态修复的实施与监管,均当由行政机关主导.由此,理顺公私法路径在实现生态修复时的关系,解决不同路径选择时的法律问题,以期最终推动生态修复责任私法实现的适用有度、实现有序.

    生态修复责任生态环境损害公法规制私法实现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性质界定及实现机制

    王晶向俊宇
    8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规定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作为解决环境纠纷和救济环境公益的新型责任,存在法律属性争议不休、实现机制选择不妥的问题.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旨在修复生态损害、保护环境公益,而民法的价值理念、权利思维并不能承接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私法定性.从私法和公法的适用理念、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以及不同追责机制下生态环境修复的实现效果出发,可以明确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应定位为公法责任,且公法责任定性下的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是行政相对人修复义务和行政机关行政职责的结合.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实现应是构建以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为主导的行政机制,即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先行磋商,磋商未果则责令行政相对人修复生态环境,并可选择行政代履行、行政处罚以保障生态环境修复行政命令的实施.

    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环境纠纷环境公益公法责任行政救济行政命令

    能人何以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基于XZ村垃圾治理的个案拓展研究

    谭爽杜钰张岩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环境治理具有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学界认为"能人"在乡村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其行动机制与逻辑缺乏深入探究.本文对T老师推动XZ村垃圾治理的历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沿着驱动多元参与、带动分类推进、推动迭代升级的实践路径,能人探索出在乡村进行垃圾分类、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以此案例为基础,本文依托个案拓展法从"制度-组织-行动-维续"4 个维度入手,凝练出 4 个理论命题:第一,能人通过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大势并因地制宜推动制度创制,能够为乡村环境治理营造具有优势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空间;第二,能人在积极嵌入乡村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盘活社会资本、加强情感联结、主导合作共创等策略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的组织共同体建构;第三,能人通过亲力亲为的"示范效应"和全方位赋能的"拉动效应",能够实现乡村环境治理主体的价值观塑造和行动能力提升;第四,能人在巧用成功体验的"杠杆效应"点燃乡村环境治理主体积极性的同时,必须加强自我约束以形成"棘轮效应",防止能人依赖和治理回退.这 4 个理论命题揭示了能人推动乡村环境治理的理论逻辑.

    能人治理乡村环境治理垃圾分类拓展个案法

    Abstracts

    113-114页

    南泉

    汪永平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