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沉降和接种菌根真菌对灌木铁线莲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晓荣段广德郝龙飞刘婷岩...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氮沉降和接种菌根真菌处理对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探讨全球氮沉降变化背景下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及植物生长的应对策略.[方法]以1年生盆栽灌木铁线莲单一接菌(根内根孢囊霉,编号+R;摩西斗管囊霉,编号+F)、混合接菌(根内根孢囊霉和摩西斗管囊霉体积比1:1的混合菌剂,编号+RF)的菌根苗和非菌根苗(未接菌,编号-M)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沉降处理试验,即不施氮[CK,0g/(m2·a)]、低氮[LN,3g/(m2·a)]、中氮[MN,6g/(m2·a)]、高氮[HN,9g/(m2·a)],测定1 年生灌木铁线莲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可溶性糖(SS)、淀粉(ST)],以及根际土壤酶[β-1,4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β-1,4-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在氮沉降量增加的背景下,研究不同接菌处理对苗木根际土壤碳、氮、磷相关酶活性及苗木各器官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从而探讨接菌处理下各指标对不同氮沉降水平的响应差异.[结果]①除BG活性外,氮沉降、接种菌根真菌及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灌木铁线莲根际土中氮、磷相关酶活性.HN处理下,接种菌根真菌显著降低苗木根际土壤NAG活性.-M处理下,与磷相关的根际土壤ACP和ALP活性在HN条件下显著增加.+R和+F处理下,ALP均在HN处理达到最大.②氮沉降、接种菌根真菌及二者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灌木铁线莲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氮沉降处理下,各接菌处理苗木SS、ST和NSC含量高于未接菌处理苗木的,且在+F处理苗木的SS、ST和NSC含量均达到最大.③在LN、MN和HN处理下,-M处理苗木的各器官NSC含量大小顺序为茎<根<叶,而接菌处理苗木的各部位的大小顺序为根<茎<叶.HN处理下,+F处理苗木根内ST和NSC含量达到最大值,茎和叶内SS和NSC含量均达到最大值.④氮沉降和接种菌根真菌处理下,SS、ST、NSC含量与土壤氮相关的NAG活性显著负相关,而与磷和碳相关的酶显著正相关;其中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磷相关土壤酶ALP活性的相关性系数最高,与碳相关土壤酶BG活性相关性系数最低.[结论]氮沉降和接种菌根真菌处理对灌木铁线莲苗木根际土壤氮、磷相关酶活性的影响高于对根际土壤碳相关酶活的影响,氮沉降处理显著增强菌根苗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氮沉降背景下,接菌处理提高了苗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其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的效果最为显著,且明显增加了高氮环境中苗木对根中非结构性碳的分配.

    灌木铁线莲丛枝菌根真菌氮沉降土壤酶活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黑莓果实发育过程中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严志祥杨海燕樊苏帆吴文龙...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调控植物蔗糖代谢合成的关键酶,在植物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方面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黑莓3个SPS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编码的蛋白特性、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性,并分析其与黑莓发育的关系.[方法]以黑莓栽培品种'宝森'('Boysenberry')为试材,从中克隆和鉴定了 3个SPS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等方法对3个黑莓SPS基因RuSPS1、RuSPS2和RuSPS3的氨基酸序列、保守作用元件、编码的蛋白特性、蛋白结构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并对这3个基因在黑莓中的时空表达情况与酶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多重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黑莓SPS蛋白具有植物SPS家族特有的2个保守蛋白结构域及2个相对保守的蛋白磷酸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RuSPS基因分为A、B两个亚族,其中RuSPS1 和RuSPS3为A亚族成员,RuSPS2为B亚族成员;保守作用元件分析表明,除RuSPS2含基本的蛋白保守元件外,RuSPS1和RuSPS3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片段缺失;序列分析和比较揭示了黑莓SPS基因与其他家族的不同特征.qRT-PCR分析显示,3个RuSPS基因在黑莓各个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其中RuSPS1 在叶片和果实中表达量较高,在花中的表达量较低;RuSPS2在发育成熟的果实中有大量的表达,在其他器官中表达量较低;RuSPS3在各器官中的表达均较高,说明SPS基因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3个RuSPS基因都随着果实发育进程在果实和叶片中表现了表达增加的趋势.果实和叶片中SPS酶活性的变化与RuSPS基因表达水平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叶片中SPS活性与RuSPS2显著正相关(P<0.05),果实中SPS活性与RuSPS1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3个RuSPS基因与黑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蔗糖合成与代谢关系密切,均参与了黑莓的生长发育调控,其中叶片中SPS活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由RuSPS2调控,果实中SPS活性的变化则是由RuSPS1调控.

    黑莓果实发育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表达分析

    雄性二倍体毛白杨再生体系的构建和遗传转化的研究

    俞子承凌聪陈赢男李淑娴...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雄性二倍体毛白杨再生体系,构建稳定的遗传转化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毛白杨基因功能提供试验平台.[方法]以雄性二倍体毛白杨的幼嫩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1/2 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调整6-BA、IAA和TDZ激素浓度进行再生体系筛选;采用农杆菌EHA105介导叶盘法,控制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卡那霉素筛选浓度,进行遗传转化;以幼嫩叶片原生质体为受体细胞,PEG介导转化荧光标记基因EGFP,进行瞬时表达.[结果]雄性二倍体毛白杨再生过程包括继代、芽伸长和生根3个阶段,其培养基组分分别为 1/2 MS+0.5 mg/L 6-BA+0.5 mg/L NAA+0.005 mg/L TDZ、1/2 MS+0.5 mg/L 6-BA+0.3 mg/L NAA 和 1/2 MS+0.3 mg/L NAA+0.5 mg/L IBA,该条件下生根率为96.7%,增殖系数为4.47.遗传转化过程包括预培养、农杆菌侵染、共培养、抗性筛选和生根5个阶段,其中预培养为12 h、农杆菌浓度OD600为0.4、侵染时间为20 min、共培养时间为24 h、卡那霉素(30 mg/L)筛选45 d和抗性苗生根20 d.试验共获得86株抗性植株,其中14株分子鉴定结果为阳性.在40%PEG4000的介导下,EGFP基因瞬间转化效率为50%.[结论]雄性二倍体毛白杨再生周期短、遗传转化稳定,是杨树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拓宽了杨树遗传转化体系,为杨树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新途径.

    二倍体毛白杨再生体系遗传转化瞬时表达

    南京地区美洲黑杨雌、雄花芽分化的解剖学研究

    陆静陈文文吴怀通陈赢男...
    197-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多年生木本植物花芽分化进程和特点,揭示树木成花分子调控机制.[方法]分别以南京地区成年美洲黑杨(Populudeltoides)雌株和雄株为材料,详细记录其花芽发育的完整过程,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雌、雄花芽发育各阶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在南京地区,每年5月底至6月初成年美洲黑杨的当年花枝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花芽.随后的花芽分化过程可以分为5个阶段:苞片分化期(6月中旬之前)、小花原基起始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雌蕊/雄蕊分化期(7月中旬至11月)、休眠期(12月至翌年1月)和雌/雄配子体形成期(翌年2-3月),最终在早春形成单性花.[结论]美洲黑杨雌、雄花均为Ⅱ型单性花,即某一性别花中不存在相反性别花器官的残留.在整个花芽发育过程中,雄花芽较雌花芽大而饱满,雌、雄花芽鳞片外观嫩绿、质地坚硬,花芽长度生长趋势呈"S"形曲线.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杨树花器官发育及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美洲黑杨雌雄异株花芽发育解剖观察

    杉木ClWRKY44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林莉莉胡安琪陈钢张霁月...
    203-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杉木幼叶为试验材料,通过克隆杉木ClWRKY44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为揭示杉木抗逆生理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杉木ClWRKY44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研究,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杉木ClWRKY44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1 776bp,编码591个氨基酸,具有WRKY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lWRKY44基因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WRKY44的亲缘关系较密切,其在杉木的不同器官(叶、根、茎)中均有表达,嫩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低温胁迫处理6h,ClWRKY44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约是对照组的79.8倍.干旱胁迫处理24h,ClWRKY44基因在高浓度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约是对照组的46.6倍.[结论]杉木ClWRKY44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拟南芥ATWRKY44的同源性很高,在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过程中可以发挥功能,为杉木幼苗生长发育的适应性提供参考.

    杉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蛋白亚细胞定位逆境胁迫

    寒冷地区绿化指标对住区室外舒适度的多途径调控分析——以郑州市为例

    薛思寒马悦王琨
    210-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环境与人群舒适度正逐渐受到关注,高质量的城市住区绿化可以改善微气候,提高空间使用率.本研究旨在探究绿化对人体舒适度影响的潜在机制与调控途径,明晰绿化指标之间的差异,为寒冷地区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相应的绿化配置策略.[方法]选取寒冷地区城市郑州的3个典型住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冬季住区微气候实测及舒适度调查,通过回归分析,明确绿视率、植物视图因子两种绿化指标与舒适度的定量关系,厘清绿化对微气候环境舒适度的调控机制,并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揭示二者作用途径的差异.[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视率、植物视图因子与舒适度评价呈显著负相关(b=-0.181,P<0.01)、(b=-0.202,P<0.01),且绿化指标对舒适度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两种绿化指标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热环境因子皆显著正相关;舒适度与风速评价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热环境因子负相关关系显著.通过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视率主要通过76.7%的间接影响和23.3%的直接影响共同调控舒适度,植物视图因子则主要通过87.9%的间接影响调控舒适度,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结论]两种绿化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征绿化结构,在评价人群与空间偏好的环境绿化设计中宜采用绿视率作为指标,而对于微气候适应性研究则更适合采用植物视图因子.

    植物视图因子绿视率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郑州市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许浩金婷刘伟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①2003-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减少期"转变为"增长期"的阶段性特征.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聚集度增加.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结论]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蓝绿空间时空演变景观格局苏锡常都市圈

    基于i2SFCA的新乡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步行可达性分析

    赵梦蕾姚正阳毛达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以有效衡量城市居民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2SFCA)为基础,引入Huff模型,提出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improv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i2SFCA),以河南新乡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步行条件下的空间可达性,并用GIS进行分析.[结果]i2SFCA比2SFCA方法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边界区域的绿地可达性计算中表现更为明显;新乡市主城区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各片区之间空间可达性分布差距较大,呈西低东高的格局;主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亟须改善高人口密度而低可达性片区.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平衡绿地的分布格局,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完善带状绿地,提高绿地的服务质量.[结论]通过两种计算空间可达性方法的实验对比得出,i2SFCA方法更有优势,可明确城市中公园绿地资源缺乏区域,为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数据基础.

    公园绿地可达性两步移动搜索法空间格局河南新乡

    基于公众审美的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评价

    史可左国良胡海辉
    23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景观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因素,色彩是其重要的观赏特征,也是直接影响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因子.探究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的内在属性,可为植物组合配置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以哈尔滨古梨园、中东铁路公园、兆麟公园、体育公园、群力丁香公园、太平公园、清滨公园等7个城市公园中较为典型的26个植物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ColorImpact色彩辅助软件提取各植物组合色彩的特征属性,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对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组合色彩进行评价,分析植物色彩影响指数与景观美学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依据美景度值将哈尔滨城市公园3季植物景观美学质量从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Ⅰ、Ⅱ、Ⅲ、Ⅳ、Ⅴ),美景度集中在等级Ⅲ中,说明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色彩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对各色彩量化指标与美景度之间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美景度评价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模型得到了影响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组合色彩美景度的影响因素,分别为色相指数(H)、色彩数量(XNC)、主色相比(XMHi)和冷暖色比(XTHi).其景观评价模型为:ESBE=-1.296-0.364H+1.695XNC+0.969 XMHi+0.821XTHi.[结论]对植物色彩特征进行量化提取,分析植物色彩因子与公众审美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公园植物群落色彩配置的完善及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城市公园植物色彩美景度评价哈尔滨

    桂花新品种'葱郁'

    李呈呈吴其超鲍健鲍维...
    24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花木,四季常绿,花香浓郁,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桂花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可推动桂花产业的发展.[方法]以实生苗为材料,选育出1株特异单株对其进行扞插繁殖,并对无性系进行DUS测试.[结果]选育出的新品种'葱郁'株型特别,呈阔柱状,花色淡黄,花香浓郁,叶片小.[结论]通过DUS测试,显示其性状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葱郁'是优良的景观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桂花品种'葱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