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添加下干旱对油茶根系氮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姜孝曾祝燕周恒伟黄兴召...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不同根序根系的生长与养分利用对干旱和施氮的响应,分析水和氮素对油茶不同径级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为更好地认识气候变暖下植物根系构型与养分策略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年生'长林53'('Changlin 53')油茶幼树为试材,利用盆栽试验和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2个干旱水平,即正常灌溉(土壤含水率75%±5%)和干旱(土壤含水率30%±5%);2个施氮水平,即不施氮和施15N标记的硝酸铵(2。88 g/株)。干旱处理75 d后取样测定油茶幼树不同径级根系的生物量、全氮含量(质量分数,下同)、来自肥料氮的百分率(Ndff)、氮素利用率。[结果]干旱胁迫后油茶1~3级,5级和6级根的生物量与其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4级根的则呈正相关关系。干旱显著影响了各径级根系15N含量和Ndff(P<0。05),抑制了各径级根系15N的富集,干旱胁迫下1~3级的Ndff最高。干旱对根系的氮素分配率起促进作用,尤其是5级根氮素增加了 93。10%,但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油茶低阶根系的氮素利用率。[结论]施氮促进干旱下根系生物量和氮素分配给粗根,但不利于细根生物量和氮素的积累;干旱显著影响了各级根系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和分配,促进肥料中的氮素向根系尤其5级以上根系分配,但不同程度地抑制了 1~4级根系对15N的吸收和利用。

    油茶氮添加干旱胁迫根序氮肥利用

    赤皮青冈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发育对缓释肥添加的动态响应

    杨孟晴黄盛怡王斌周志春...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赤皮青冈1年生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动态变化,探讨根系形态对不同施肥水平的适应策略,为提高其容器苗培育水平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容器苗缓释肥添加试验,设置5个基质缓释肥添加水平(1。50、2。25、3。00、3。75和4。50 kg/m3),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芽苗移栽后速生期(苗龄9~11月)苗木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苗龄9月赤皮青冈容器苗苗高对施肥量的变化不敏感,10和11月龄容器苗苗高对施肥量变化的响应显著增加,并以缓释肥添加量3。00 kg/m3 时最高;地径对施肥量的变化总体不敏感。随着容器苗苗龄增加,缓释肥添加对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的影响不断增强,1。50kg/m3缓释肥添加量对9月龄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发育有较好促进作用,2。25~3。00 kg/m3缓释肥添加量对10和11月龄容器苗有较好促进作用。9~11月龄赤皮青冈容器苗根长均以≤0。2 mm径级最高,随着径级的增加,不同径级根长呈显著下降趋势。不同施肥水平下容器苗根系径级分布的差异随苗龄增加逐渐增大,根系生长和发育指标间的相关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分形维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增强,其他指标两两间的相关性总体降低。[结论]赤皮青冈不同苗龄容器苗对缓释肥添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相对偏低的养分环境有利于芽苗移栽后幼苗的生长和根系发育,待幼苗苗龄10~11月时适当追肥,可实现节约用肥和培育优质容器苗的目的。

    赤皮青冈容器苗缓释肥苗木生长根系形态动态响应

    3种有机酸对铝毒下马尾松幼苗抗氧化系统调控效应评价

    缪聪林刘亚敏姚虹宇刘玉民...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对铝敏感型GD20(广东20号)马尾松家系幼苗铝(Al)毒害的缓解能力,为有机酸缓解Al耐受的潜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测定草酸、柠檬酸、苹果酸对Al毒环境下铝敏感型GD20马尾松家系生长、抗氧化系统和非酶物质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按照生长、根叶抗氧化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针叶活性氧(H2O2、O2-)、根叶非酶物质(可溶性糖、脯氨酸、蛋白质)对测定指标进行分类。依据模糊数学多因素综合决策原理,运用加权平均法和最大原则,对GD20在铝毒状态下外施有机酸测定的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3种有机酸能有效降低根系Al3+含量,缓解Al毒害对马尾松生长的抑制。外施有机酸可以激发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防御系统缓解Al毒所致的膜脂过氧化和细胞损伤,还可通过调节马尾松体内非酶物质的含量来维持稳定的代谢环境。在对抗氧化系统的调节中,草酸(0。20 mmol/L)对根系SOD、POD和CAT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强于苹果酸(0。01 mmol/L)和柠檬酸(0。02 mmol/L);另外草酸也能有效降低因Al毒导致的根系MDA积累。熵权法的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草酸能有效调节Al胁迫下马尾松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得分系数为0。20,总得分0。26,高于柠檬酸和苹果酸。[结论]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可能共同参与了缓解马尾松幼苗Al毒害,但3种有机酸在解毒效果上存在差异,草酸解Al毒能力优于柠檬酸和苹果酸。

    马尾松有机酸Al毒抗氧化酶非酶物质

    早实核桃坚果表型和内在品质的关联分析及模型构建

    李洋张赟齐温玥张绥林...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果实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间存在关联性。明确早实胡桃(核桃,Juglans regia)内、外在品质关系并构建关联模型,为通过表型性状初步判别果实内在品质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核桃选种圃的早实核桃优株为研究对象,在成熟期对坚果的9个表型性状和4个内在品质指标分别进行了测定,分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并进行方差和相关性分析,最终通过拟合验证得到适宜的关联模型。[结果]①坚果13个指标的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变异系数为5。43%~28。63%,除球形度、几何平均直径、出仁率、含油率和蛋白质外,其余指标的变异系数均达到10%;②坚果品质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含油率与出仁率的关系最密切,与可溶性糖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淀粉、蛋白质含量关系均不显著;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与坚果表型性状的关系类似,表现为与坚果大小、干质量及体积出仁率密切相关,与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后者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淀粉含量和坚果大小、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体积出仁率呈极显著负相关;③基于坚果表型性状和内在品质的相关性构建了回归模型,含油率与出仁率呈线性模型关系,可溶性糖含量与体积出仁率呈抛物线关系,淀粉含量与坚果体积呈线性模型关系,蛋白质含量与几何平均直径呈线性模型关系。通过拟合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值位于95%一致性界限(95%LOA)内的点均占总体的95%以上,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性。[结论]基于坚果表型与内在品质的密切关系构建了较为可靠的回归模型,通过坚果表型可初步判别内在品质优劣,用于适宜品种(系)的初步筛选。

    胡桃(核桃)表型性状内在品质品种(系)筛选模型拟合

    CO2和水分胁迫下北京山区侧柏个体尺度水碳耦合过程研究

    张龙齐张永娥贾国栋吕相融...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CO2和水分胁迫情况下,北京山区侧柏的水碳耦合过程,为侧柏的个体尺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6个月的室内盆栽模拟试验,测定不同CO2浓度和土壤水分交互处理下侧柏个体尺度蒸腾耗水和固碳、呼吸速率,以水分利用效率为水碳耦合指标,分析侧柏个体尺度水、碳耦合变化特征。[结果]①侧柏个体昼夜蒸腾速率受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在70%~80%田间持水率时达到最大值,随后略微递减。②土壤含水率和CO2浓度都对侧柏个体尺度碳过程和水碳耦合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除重度干旱外,二者都随CO2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③在二氧化碳浓度为600和800 μmol/mol,个体瞬时和短期水分利用效率都在50%~60%田间持水率条件下达到最大值。④个体昼夜累计固碳量与耗水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二者比值也在二氧化碳浓度为800µmol/mol、田间持水率50%~60%时达到最大值(阈值24。35 mmol/mol)。[结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有利于缓解个体尺度的干旱胁迫,土壤含水率显著影响侧柏的水碳耦合过程。

    水碳耦合植被水分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水分胁迫侧柏

    6-BA对太子参生长后期的生理调节作用

    马菊林邱玲玲谢寅峰闾倩...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外源生长调节剂6-BA对太子参生长后期生长及生理的影响,为太子参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20、40、60mg/L)的6-BA于5月中旬进行叶面喷施处理,测定其对太子参块根生长、抗氧化酶系统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相比,各6-BA处理组太子参块根长、块根直径、鲜根产量、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干质量、地下部分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以60 mg/L处理效果最佳,其中,鲜根产量和单株生物量分别比CK提高35。41%和41。60%,均与CK差异显著(P<0。05)。②适当质量浓度的6-BA处理显著提高了试验期间太子参叶片SOD、POD活性以及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有效缓解MDA含量上升和光合色素下降的趋势。③各6-BA处理组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太子参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有效缓解了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导致的光合"午休"现象;以60 mg/L处理效果最佳,Pn日均值、峰值和谷值分别比对照增加51。76%、41。24%和64。47%。④与对照相比,各6-BA处理组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试验期间太子参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m'、ΦPSⅡ和qP,降低了 NPQ值。⑤适宜质量浓度(60 mg/L)的6-BA处理显著提升了 φPo、ψo、φEo、EABS/CSm、ETRo/CSm、EETo/CSm和 cPIabs,降低了 φD。和 EDIo/CSm,说明 6-BA处理增强了 PSⅡ光能吸收与分配利用效率及叶片比活性,缓解了过剩激发能导致的光抑制。[结论]适宜质量浓度的6-BA处理可以有效增强太子参生长后期叶片抗氧化活性和光合性能,促进生长,提高块根产量。光合性能的改善与叶片抗氧化活性及PSⅡ光化学活性的增强有关。

    太子参6-BA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

    靓竹叶色表型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相关性研究

    徐薪璐孔淑鑫吕卓江帅君...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原种椎谷笹(Sasaella glabra)叶片为对照,探究其变种靓竹(S。glabra'Albostriata')不同叶色表型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方法]以原种及靓竹不同叶色表型叶片为研究对象,测量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片干质量、叶色参数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同时测得其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参数,按照叶色分区观察靓竹及原种叶片的荧光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进一步分析叶色参数与光合色素、光合色素与净光合速率、叶绿素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叶色表型叶片生物量差异显著,原种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片干质量均显著高于靓竹叶片,靓竹叶片的各生物学特性指标随绿色面积增加而增加;不同叶色表型叶片间各叶色参数差异显著,随着绿色面积增加,反映叶片红绿程度的a*的绝对值同步增加,反映明亮度的L*、反映叶片黄绿程度的b*和反映叶片鲜艳度的C*的变化均同步减少。不同类型叶片荧光显微结构在细胞排列上差异不明显,主要区别在于靓竹黄区叶肉细胞无明显分化,叶绿体在叶肉细胞中零散分布,而靓竹绿区及原种叶片的叶肉细胞分化为指状臂细胞和梅花状细胞,叶绿体占据叶肉细胞;靓竹叶片黄区叶肉细胞内部结构与绿区及原种叶片叶肉细胞区别明显,主要体现在细胞壁加厚、细胞空腔大、内部较多降解物质、叶肉细胞分化不显著、叶绿体发育异常、嗜锇颗粒堆积等现象;同为绿色的靓竹叶片绿区和原种绿叶,其叶肉细胞结构和分化程度相似,相较于原种,靓竹叶片绿区叶绿体的嗜锇颗粒较多。4种叶色表型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叶色为纯绿色的原种椎谷笹各光合色素含量最高;3种不同叶色表型的靓竹叶片随着黄色条纹面积增大,光合色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各光合色素与a*的绝对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L*、b*、C*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叶色表型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及光响应曲线差异显著,4种表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叶绿素含量和初始荧光(F0)成正比,除F0以外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不显著,PSⅡ光反应中心功能正常。[结论]靓竹不同叶色表型叶片的形态、结构和光合特性差异显著,叶色作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表象,可反映叶片形态、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具体体现在叶绿体的数量和发育状况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含量与光合能力呈正相关,光合产物含量可以从叶面积等形态指标与叶干物质含量上表现出来,其复杂的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靓竹叶绿素叶绿体叶色参数光合特性

    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曹永慧陈庆标周本智葛晓改...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叶片氮含量是植物重要功能性状之一,定量分析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叶片氮含量影响,为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毛竹氮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钱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野外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顶棚法"人工截雨干旱处理2年试验数据测定,定量分析不同截雨干旱时间下毛竹叶片氮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结果]截雨干旱处理1和2年后,干旱毛竹叶片氮含量年平均值均高于自然生长条件下(对照)。截雨干旱处理2年后的毛竹叶片氮含量年平均值比干旱处理1年后的高,但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截雨干旱1年使夏季、冬季毛竹叶片氮含量增加;随着干旱处理时间延长,叶片氮含量在夏季、秋季、冬季保持稳定。截雨干旱1年后,除冬季毛竹冠层上部叶片外,夏季和冬季冠层各叶片氮含量显著比对照高(P<0。05);截雨干旱2年后,仅冬季毛竹冠层上部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截雨干旱1年后夏季毛竹冠层上部与下部叶片氮含量显著差异(P<0。05)。随着干旱时间延长,毛竹叶片氮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且受季节和竹龄双重影响,但干旱处理下春季不同年龄毛竹叶片氮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冬季1度竹(1~2年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的趋势比较稳定。截雨干旱1年和2年后,不同年龄毛竹间春季和夏季叶片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秋季和冬季1度竹叶片氮含量与4度竹(7~8年生)间差异显著(P<0。05)。相比干旱1年,较长时间干旱下老龄竹叶片年平均氮含量保持较高值。[结论]截雨干旱处理2年的数据表明,干旱毛竹叶片平均氮含量高于对照但不显著,截雨干旱处理年限对毛竹叶片氮含量的影响受生长季节和竹龄双重调节。随着截雨干旱时间延长,毛竹叶片氮含量高于对照处理的季节发生频率增加;干旱与对照处理毛竹叶片氮含量显著差异发生的冠层部位减少,局限于个别冠层的差异显著。今后气候变化下毛竹养分管理需要考虑季节和竹龄因素。

    毛竹截雨干旱叶片含氮量生长季节林龄冠层部位

    喀斯特地貌不同生境青篱柴叶片功能性状特征研究

    王美权关庆伟黄宗胜袁在翔...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喀斯特不同石质生境中的青篱柴(Tirpitzia sinensis)叶片功能性状特征,为喀斯特地区植物生长适应性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倾角-短迹长-少转折-多连接-高密度-聚集型(Ⅰ)、中倾角-中迹长-多转折-中连接-中密度-均匀型(Ⅱ)、低倾角-长迹长-中转折-少连接-低密度-随机型(Ⅲ)3种石质生境中的典型优势灌木青篱柴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其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岩石裂隙网络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结果]不同石质生境的裂隙土壤养分和含水率在类型Ⅰ中最高、类型Ⅱ次之、类型Ⅲ最低,pH呈相反趋势,其中类型Ⅲ的土壤养分显著低于类型Ⅰ(P<0。05),土壤pH和含水率无显著差异。不同石质生境的叶片化学性状差异显著(P<0。05),而结构性状差异较小,叶片养分浓度和比叶面积在类型Ⅰ中最高、类型Ⅱ次之、类型Ⅲ最低,叶干物质含量呈相反趋势,叶片氮磷质量比和叶片厚度在类型Ⅱ中最高、类型Ⅲ次之、类型Ⅰ最低。岩石裂隙倾角和连接度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是影响叶片化学性状和叶面积的主要因子,而岩石裂隙网络结构中仅有连接度对其影响显著。总体上3种石质生境的叶片氮磷质量比大于16,表明青篱柴生长受磷限制,且生长速率低于同地带喀斯特其他灌木,均选择了较为保守的营养投资适应策略。[结论]岩石裂隙网络结构主要通过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间接影响叶片功能性状,其中叶片化学性状相比结构性状的可塑性更高;青篱柴在类型Ⅲ的石质生境中最易受到养分胁迫,进而在叶片功能性状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耐贫瘠特征。

    石质生境岩石裂隙网络结构土壤理化性叶片功能性状

    徐州市侧柏人工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

    隋夕然李军陈娟华军...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徐州市典型石灰岩山地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人工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揭示物种替代和群落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变化法及典型样地调查法,揭示徐州市4个不同演替阶段(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侧柏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①所调查的样地共有植物种类105种,隶属于5 8科9 6属,各演替阶段所出现的物种数分别为灌草丛14科18属20种、针叶林33科49属51种、针阔混交林43科59属64种、阔叶林27科44属45种;②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方面,乔木层中侧柏的重要值均居于首位,灌木层中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重要值均居于首位并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草本层4个不同的演替阶段中,重要值分别位居首位的物种为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茅莓(Rubus parvifolius)、白英(Solanum lyratum)、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③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随着演替的正向发展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多样性指数在针阔混交林阶段达到峰值;④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郁闭度、坡位和坡向与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关系密切,其中郁闭度与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关性最为显著(P<0。05)。[结论]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达到最高值,其中郁闭度、坡位和坡向对物种多样性发挥着关键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近自然林分改造与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植物群落群落演替物种多样性林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