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和主要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变化特征

    董亚文陈双林谢燕燕郭子武...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疏于管理(近自然)状态下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中毛竹和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适应性机制及其变化规律,为毛竹林的科学管理及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近自然状态林下植被演替0、9、21年毛竹林为对象,运用单因素、Duncan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法(RDA),分析1度、2度立竹和不同胸径木荷(Schima superba)、东南石栎(Lithocarpus harlandi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等优势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碳、氮元素含量(质量分数)和热值等差异,并对立竹和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与功能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毛竹林中优势树种的能量利用和生长适应策略。[结果]随林下植被的演替,毛竹林中立竹和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发生变化,存在优势树种种间差异和立竹年龄差异,不同径级优势树种中木荷、东南石栎主要是比叶面积变化,而立竹主要是氮含量变化,优势树种木荷、东南石栎叶片比叶面积明显变小,林下植被演替9年毛竹林立竹的叶片氮含量显著小于演替21年毛竹林和毛竹纯林的含量;对不同径级的优势树种叶片单位面积建成成本产生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大、中胸径木荷、东南石栎和大胸径苦槠叶片单位面积建成成本显著增大,而中、小胸径苦槠则相反。1度立竹叶片单位面积建成成本以演替9年毛竹林显著大于演替21年毛竹林和毛竹纯林的,立竹和优势树种的单位质量建成成本总体上无明显变化。冗余分析(RDA)表明,比叶面积是影响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的主要指标,比叶面积、去灰分热值是影响立竹叶片建成成本的主要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优势树种、立竹叶片比叶面积与单位面积建成成本均呈显著负相关,优势树种叶片去灰分热值与单位面积建成成本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随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优势树种和立竹在林分中逐渐发生"角色"转变。优势树种和立竹能够通过调节叶片功能性状、建成成本及其之间的关系来改变资源获取与投入策略,以适应林下植被演替引起的生境变化。

    毛竹优势树种林下植被演替叶片建成成本资源分配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空间分布特征

    尹华康张晋东黄金燕蒲冠桦...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2022年5-10月,在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03条样线,设置1 600个样方,调查大熊猫主食竹的分布面积、垂直分布范围、盖度、竹子密度、基径、高度等信息,以及每种大熊猫主食竹的人类干扰情况,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分析竹子的盖度、竹子密度、基径、高度及放牧、采笋干扰的情况,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竹子生长指标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保护区内分布有大熊猫主食竹 11 种,分别是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方竹(C。quadrangularis)、筇竹(C。tumidissinoda)、大叶筇竹(C。macrophylla)、实竹子(C。rigidula)、雷波玉山竹(Yushania leiboensis)、斑壳玉山竹(Yushania maculata)、马边玉山竹(Yushania mabianensis)、熊竹(Yushania ailuropodina)、大风顶玉山竹(Yushania dafengdin-gensis)、冷箭竹(Arundinaria faberi)。其中,分布面积以冷箭竹最大(140。44 km2),其次是八月竹(55。78 km2)和大风顶玉山竹(51。88 km2)。主食竹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11种竹的海拔由低到高依次为,方竹(956~2081 m)、雷波玉山竹(1 499~1 732 m)、八月竹(1 153~2463 m)、筇竹(1 360~2 531 m)、实竹子(1 555~2 535 m)、斑壳玉山竹(1 601~2 573 m)、大叶筇竹(1 991~2 861 m)、马边玉山竹(2 306~2 480 m)、大风顶玉山竹(2 250~2 920 m)、熊竹(2 680~2 755 m)、冷箭竹(1 901~3 665 m)。马边玉山竹和大叶筇竹具有较高的竹林盖度,大叶筇竹和冷箭竹具有较高的竹子密度,方竹和实竹子的基径较大,实竹子、方竹和八月竹的高度较高。竹林中存在强烈的放牧和采笋等人为干扰活动。[结论]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种类丰富,竹林面积大,垂直分布明显,能满足大熊猫的取食需求,但竹林长期存在强烈的放牧和采笋等人为干扰,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大熊猫主食竹空间分布人为干扰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东北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结构变化区域特征分析

    刘超南王恩姮陈祥伟王亚婷...
    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耕地结构性状的退化程度与区域差异,为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与退化耕地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东北典型黑土区3个区域(丘陵漫岗、漫川漫岗、低山丘陵)未开垦草地和开垦60 a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干湿筛法和环刀法测定了土壤团聚体特征、土壤孔隙与持水特征以及土壤三相(固液气)结构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开垦前丘陵漫岗和漫川漫岗区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显著高于低山丘陵区,而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值越大越适宜作物生长)显著低于低山丘陵区。长期(60 a)耕作后,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退化不明显,而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退化程度表现为低山丘陵>丘陵漫岗>漫川漫岗;土壤孔隙度和持水能力在丘陵漫岗和漫川漫岗退化严重,而在低山丘陵地区反而增加。表层0~10 cm 土层固液气三相比例在丘陵漫岗和漫川漫岗区更加趋近理想三相结构,但低山丘陵区无显著变化;在3个区域20~40 cm 土层均因固相比例增加导致土壤三相结构显著退化。[结论]东北典型黑土区开垦前土壤结构存在区域差异,丘陵漫岗和漫川漫岗区的土壤团聚体结构、孔隙结构和持水能力较优,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三相结构较优。农田土壤结构整体呈退化趋势,但退化程度存在区域差异,丘陵漫岗和漫川漫岗区土壤孔隙结构和三相结构退化较为严重,低山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结构退化较为严重。

    土壤结构土壤团聚体土壤孔隙土壤持水性土壤三相东北典型黑土区

    液氮速冻方竹笋冻藏期间品质变化研究

    杨金来鲜权梁明兰郑炯...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新鲜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笋为原料,采用液氮速冻—真空包装—冻藏保鲜技术冻藏速冻方竹笋,考察贮藏过程中其硬度、色泽、营养品质和酶活的变化,旨在延长方竹笋的冻藏保鲜时间,为方竹笋液氮速冻的工业化生产与品质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带壳方竹笋为研究对象,经液氮速冻、真空包装得到速冻方竹笋,在0~180d冻藏(-18℃)过程中,考察其硬度、色泽、蛋白质及氨基酸、粗纤维、总糖、脂肪、维生素C、硒等主要品质指标,分析贮藏时间对速冻方竹笋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冻藏时间的延长对方竹笋的硬度和色泽有一定影响,冻藏时间≥90 d时,速冻方竹笋的硬度有所增加,而速冻方竹笋的L*、a*、b*值却均有所降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水分、蛋白质、总氨基酸、总糖、维生素C含量逐渐降低,而粗纤维的含量却逐步增高,其含量均在冻藏90~180d时趋于稳定,整个过程中,脂肪、硒和单宁含量基本稳定。在贮藏180 d时,水分、蛋白、粗纤维、总糖、脂肪、人体必需氨基酸、维生素 C、硒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91。24%、2。51%、2。82%、0。93%、0。27%、552。96×10-3%、13。14×10-3%、0。785× 10-6%,营养品质优良。在冻藏[0,90)d时,PAL、PPO、POD活性显著下降,在冻藏[90,180]d时,其活性较低且变化不大,对方竹笋的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液氮速冻—真空包装—冻藏保鲜技术实现了金佛山方竹笋保鲜保质达6个月,是一种竹笋保鲜的可行方法。

    金佛山方竹笋液氮速冻冻藏竹笋品质

    紫竹花形态结构与花药败育研究

    周丽闫瀛丹刘佳欣王素爽...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结实率低的原因。[方法]以西南林业大学珍稀竹种园内的紫竹为材料,对紫竹花器官、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进行显微观察。[结果]紫竹花序为有限花序,顶端小花先开放,基部小花随后开放,小穗簇生,小穗基部具有潜伏芽。紫竹花为开放型小花,由内外稃各1枚、3枚雄蕊、1枚雌蕊以及3枚浆片5部分组成,浆片膜状透明,边缘具有发达的纤毛。紫竹的花药长约8 mm,具有两两对称的4药囊。造孢时期的花药壁由4层结构构成,由外到内分别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成熟后可形成二核、三核花粉粒,花药壁只有2层。紫竹小花子房单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羽毛状柱头3裂。[结论]紫竹小花雄蕊发育过程中出现多种发育异常情况,这应该是导致紫竹结实率过低的关键原因。

    紫竹雄蕊雌蕊花粉败育结实率

    微生物注浆固化砂土均匀性的试验研究

    戴迪彭劼刘志明卫仁杰...
    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广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明确加固的过程中菌液分布和加固效果,提出间接测试砂样中细菌分布均匀程度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巴氏生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asteurii)对标准砂进行了 1 m长砂柱注菌试验和MICP注浆加固试验,结合平行试样对比研究菌液分布和加固效果的均匀性,分析注菌方式和注浆过程对菌液分布及加固效果均匀性的影响。[结果]直接注菌液法和菌液固定液交替注入法可使菌液在砂柱中获得较均匀的初始分布,这一分布趋势可由细菌解脲能力来间接评估。随后的注浆过程可改变砂柱中的细菌分布,固定液在4 mL/min的流速下对细菌分布的均匀性影响较小,但是胶结液对细菌分布的均匀性有明显的冲刷作用,使得砂柱每段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碳酸钙生产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含菌砂样搅拌水溶液解脲能力试验用于间接测试砂样中细菌分布是可靠的,加固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现象主要由胶结液的注入引起,故直接注菌液法和交替注入法可以获得较均匀的加固效果。

    水土保持砂土固化微生物注浆细菌分布均匀性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林火小目标和烟雾检测模型

    薛震洋林海峰焦万果
    225-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由于火焰和烟雾都是动态目标,使得航拍视角下的森林火焰小目标和烟雾检测变得富有挑战性。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林火小目标和烟雾检测模型构建对于平衡森林火灾小目标和烟雾目标的参数量和检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林火检测实时性要求,对基于高实时性的FasterNet进行改进,并构建了 FRSCnet的主干网络层。利用分组洗牌卷积(group shuffle convolution,GSConv)构建了 FRSCnet的颈部网络层。在头部网络中,引入了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BAM)注意力机制。最后,在颈部网络的第1层添加了感受野阻滞(receptive field block,RFB)特征提取模块。[结果]FasterNet采用独特的部分卷积(partial convolution,PConv)技术,有效减少了冗余计算和内存访问,从而保证了模型在处理航拍图像时的高速检测性能。GSConv能够平衡模型的参数量和特征融合性能,从而在保证检测精度的同时减少了模型的复杂度。通过CBAM注意力机制,在尽可能少地增加参数量的情况下,模型能够更好地关注森林火灾小目标和烟雾目标,提高检测性能。RFB特征提取模块,可增大模型的感受野,更好地提取航拍视角下的森林火灾小目标和烟雾目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FRSCnet模型的平均精度(mAP@0。5)达到了 89。2%,比YOLOv7-tiny和YOLOv5-s模型分别提高了 2。9%和5。3%,但是参数量比YOLOv7-tiny和YOLOv5-s模型低。[结论]提出的FRSCnet林火小目标和烟雾目标检测模型,在参数量和检测精度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林火识别烟雾识别目标检测卷积神经网络

    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评价与结构分析

    尹长禧邱守明冯艳滨
    235-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识别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元功能状态和等级结构,明晰其功能成效和优化路径,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空间布局和集群化管理提供思路。[方法]以完整分布于云南省的2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构建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评价功能等级,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解析功能等级结构、归纳功能结构类型。[结果]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前功能整体发育不均,需处理好功能间的协同演化关系;Zipf指数分析表明,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等级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呈均衡发展形态,尚未有具备绝对优势的功能项,各单体保护区仍需推进自身优势功能项发展;云南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结构整体呈较高强度耦合、严重失调状态,个体间差异较大,可分为一般发展型、一般滞后型和严重滞后型。[结论]生态本底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互作用是造成研究区功能结构异化的重要原因,未来应完善省级尺度的自然保护地动态监测网络,按照"综合-特色"原则,以功能发育较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合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区升级建设国家公园,以推进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功能的有序发展、协同建设。

    自然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园功能结构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云南省

    罗霄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孔凡斌金晨涛徐彩瑶
    24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厘清生态资源富集的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居民福祉水平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为类似特定地区制定依托生态资源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湖南交界处罗霄山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居民福祉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InVEST模型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计量回归模型分析罗霄山地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居民福祉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①罗霄山地区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固碳服务供给水平均缓慢下降且呈不同空间分布态势。②居民福祉水平呈上升态势,增幅达181%。③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固碳服务供给水平与居民福祉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均呈下降趋势。④人均耕地面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和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对罗霄山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居民福祉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变化有正向影响。[结论]在生态资源富集的特定地区,应建立健全生态系统服务及产品价值产业转化机制,大力发展规模以上生态工业产业,并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积极吸收当地居民就业,带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以此改善两个系统的协调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居民福祉水平InVEST模型耦合协调罗霄山地区

    基于主客感知视角的南京市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评价

    李晓颖王志东汤羽成
    255-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主客感知视角下量化分析居民和游客双方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评价的共性及差异,提出传统村落景观优化设计的具体策略。[方法]以南京市漆桥村为研究对象,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和主客感知理论,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定性分析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现状,构建景观基因图谱,并以此为依据设计问卷,对双方进行景观基因感知情况调研和分析。[结果]①居民对景观基因特征感知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建筑特征、布局特征。②游客对景观基因特征感知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布局特征、环境特征、建筑特征、文化特征。③在居民、游客双主体感知差异方面,本地居民更加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外来游客更加注重村落布局结构和建筑景观表达。[结论]景观基因理论为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揭示了传统村落与居民、游客景观感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村落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居民和游客的感知诉求,并辩证看待景观感知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

    乡村景观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主客感知原真性保护南京漆桥村